[摘 要]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特別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改革的熱潮中,鄒城市作為“孟子故里”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如何利用當地優質資源,進一步提高鄒城市教育質量,鄒城市進行了大膽嘗試和不斷探索。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通過對“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鄒城市探索出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特色課程,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身心素養,為學生健康成長及“立德樹人”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 鍵 詞] 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開發;實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087-03
鄒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教育事業作為重大基礎性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深入傳承弘揚中華經典傳統文化,大力開展“經典文化誦讀”、中華文化禮儀教育、“晨誦·午寫·暮讀”等活動,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生態。堅持教學為中心、質量為核心,大力推進教學精細化管理,完善教學質量監測評價,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高中看高考、初中看中考、小學看監測”的“全鏈條”質量目標體系,把各學校教學質量完成情況與學校目標考核、評先樹優、干部使用掛鉤,形成了用規章制度約束人、用競爭機制帶動人、用獎勵機制鼓舞人的良好格局。近年來,踐行“立德樹人”,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一、深化課程改革的緣起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報告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其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是我黨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奮,備受鼓舞。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嶄新的歷史階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客觀地認識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斷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鄒城市作為“孟子故里”,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如何利用當地優質資源,進一步提高鄒城市教育質量,全市進行了大膽嘗試和不斷探索。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通過對“立德樹人”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與實施,鄒城市探索出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特色課程,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身心素養,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基于以下幾點要求,全市開發與實施“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迫在眉睫。
(一)弘揚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的文化精神追求明顯趕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部分人的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如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顯得尤為重要。2014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領導人強調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也有專家學者提出:重樹我們的價值取向,必須回歸本源,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宣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文化遺產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鄒城市作為“孟子故里”,有“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鄒城人民始終堅守著傳統民風的樸素和純潔,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鄒城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鄒城建有孟子研究院,優秀傳統文化保存比較完整,且有孟府、孟廟、孟林成為國家級旅游勝地。全市開設“孟子文化傳統課程”已成為必然要求。
(二)順應當地傳統文化的強烈要求
鄒城市作為“孟子故里”,孟子的誕生地,孟子的故事世世代代教育著我們,如,“孟母三遷”“孟子受教”“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孟子少時誦”等故事都能使我們受到許多啟發與教育。孟子又為我們留下了《孟子》這部書,成為四書之一世世代代激勵著我們去努力、去奮斗。因此,“孟子文化”作為當地的傳統文化,已成為鄒城市人民強烈要求學習的傳統文化。學校開設“孟子文化課程”更是順應當地傳統文化的強烈要求。
(三)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內在要求
俗話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身心素質、文化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素質教育,鄒城市依據當地傳統文化以孟子文化為主,結合學校師資實際,經過認真討論、研究,一致認為“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增強學生身心素質、文化素養、價值觀的載體,理所當然應成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想科目。
二、對學生“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鄒城市堅持把課堂作為課程改革與實施的主陣地。立足課堂,大力實施課堂教學創新,深化課堂改革,豐富課堂內涵。各學校重視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單位定期、定點開展理論講座、課堂教學案例剖析、問題中心研討、經驗交流、展評示范等各種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人人參與,互相借鑒。大力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提升傳統文化育人的時效性,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持續推進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活動,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廣大師生中,掀起了主動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但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顯然不能真正把“立德樹人”教育植入學生心里。只有變革教學模式,把教育引導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相結合,才能努力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紐帶、價值源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工程,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2014年“傳統文化課程”正式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加強課程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積極開發、開設體現地域和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拓展性傳統文化課程,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科目和活動,了解自己的特點,找到自己的長處,為將來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規定課程內容,有講授,有考核,這些課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進行分學段、分班級實施。并按照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識記和理解規律,從易到難依次學習,在“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鄒城市教育局參與課程的確立、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的設置等環節,對課程的實施進行檢查和督促。鄒城市太平中學在課程設置與教師的講授中成績最為突出,通過“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結合教師的講授,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自覺踐行內在理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發揮了“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鄒城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學校文化。讓學生時時接受著傳統文化的啟迪,處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耳濡目染,德行天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鄒城市古路口中學辦學有特色,雖是一所農村學校,但是校園“墻體文化”創建有特色,充分利用學校操場和教學樓墻壁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操場圍墻上全是有關孟子的名言警句和繪畫,光彩奪目;教學樓每一樓層都設置一項主題文化。一樓是孟子畫像和孟子故事,每一幅畫都是一個典故;二樓是文化展示,懸掛、張貼孟子名篇名句,學生隨筆,記錄學生成長之歷程;三樓是書法作品,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名言名句和經典故事等形成書法作品張貼在墻壁上供老師、學生學習借鑒。環境與文明融合,自然與文化共生。師生身處其中,時時接受著傳統文化的啟迪,處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耳濡目染,德行天成。
(三)開展校園傳統文化活動
孟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健康發展,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學校以活動為載體,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孟子文化教育運轉起來,有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潛能。具體做法如下:舉辦孟子文化知識競賽,每學期學校舉行一次孟子文化經典知識競賽,對孟子經典文章、格言、典故等內容按照小組賽、班級賽、年級賽最終評出優秀學員和優秀班級,學校為優勝學生頒發榮譽證書,發放學習用品獎勵、制定宣傳海報在學校內外進行宣傳。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孟府、孟廟、孟林,提高眼界,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操。每學期組織一次有關孟子文化的演講比賽和辯論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孟子文化知識。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思維習慣,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學生也在文化的熏陶和藝術的感染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向。在開展這些活動時,鄒城市競技體育運動學校組織得很有特色,在全市得到推廣。
(四)將“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重在實踐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品德教育,并與社會生活接軌。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專業學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體驗生活、認識自我、鍛煉思維敏銳性,形成良好的認知、判斷和行為能力,在社會生活實踐的磨礪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者,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五)拓寬“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發揮網絡教育作用
拓寬“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知識,以及進行人際交流與溝通不可或缺的另一個生活空間。因此,要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積極作用,運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是,他們由于年齡、閱歷的原因,辨別力弱、容易沖動。面對互聯網上真偽信息辨別不清,片面地看待某些社會問題,常常會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因此,在保證思想性、體現時代精神的前提下,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學生看到的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上擴大網絡教育的積極作用。
三、實施“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取得的成效
(一)學生成長過程中有了大的變化
在“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真正的受益者是學生。原來厭學、逃學的學生沒有了,原來沒有自信、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學生現在也樹立了信心,“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中職“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了。經過孟子文化的長期學習和熏陶,學生開闊了眼界,增強了自信,陶冶了情操,感受藝術和欣賞藝術的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孩子比起以前更顯得有氣質、有內涵。上課認真了,能積極回答問題,踴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生的變化有目共睹。學生在學習“孟子文化課程”過程中,提高了思想品德素養、磨煉了意志毅力、體驗了傳統文化的樂趣、享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孩子未來健康茁壯成長保駕護航,為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
“傳統文化課程”的研發使更多的教師成長起來。自從“傳統文化課程”開發與實施以來,老師共發表了有關傳統文化課程的論文80多篇,有27名教師獲市級優秀教師稱號,36名教師獲縣級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稱號,42名教師獲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
(三)鄒城市的榮譽增多了
全市擁有濟寧市級以上特級教師、教學能手350余人,“名師”“名校長”“十佳校長”“十佳教師”70余人,多所學校榮獲“山東省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市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在競技體育、藝術、信息技術等國家、省級競賽中,獲得各類榮譽350多項。鄒城教育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始終位居民生事業類前列。全市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領導的一致好評。
四、反思與展望
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特別是各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引導著學生走向社會,貼近生活,關注現實,珍愛環境。學生的學習比過去更加靈活了,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提升了,交流和表達能力、質疑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了。
基于“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畢竟我們的這項課程還處于開發和探索階段,很多課程內容、實施環節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傳統文化知識方面學習檢查相對較少;實踐、實習課不太注重過程,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課程實施中不斷檢驗、發現、探索和改進,需要我們不斷完善。我們的教育之路還很長,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這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開啟智慧,大膽進行嘗試,不斷總結,勇于改進。為鄒城市教育蓬勃的發展盡綿薄之力,為鄒城教育的光輝增彩添色,為鄒城教育的騰飛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劉艷.改革開放前后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