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訓是職業院校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職業教育特色的重要體現。通過分析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提出實訓基地建設的實際問題,按照實訓基地建設的一般規律,給出建設實訓基地的合理化分析。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訓管理;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06-02
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職業教育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領導也多次就加快職業教育做出指示。而實訓基地建設正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和保障,也是職業院校提高辦學質量、提升院校形象的標志。國家多次出臺政策把實訓基地建設列為職業教育建設的重點,每年從中央到地方實訓基地建設投入的資金都以億計,但實際建設的結果并沒有那么理想。
一、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
(一)政府加大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力度
隨著全民技能振興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通過這一平臺打造自己主要專業或專業群的實訓基地。在政府的主導下,每年各省都有上億的資金投入實訓基地建設中來,雖然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占各類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的比例不高,但較過去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普遍匱乏的狀況已有了很大改變。
(二)各種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模式出現
在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各職業院校為加快實訓基地建設速度,也在尋求多元化發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學校投入為主的實訓基地建設。這種模式主要是由學校自籌或使用政府資金在校內打造實訓基地,由學校購買企業的設備和軟件,并由企業根據實際生產需求對課程進行規劃,對師資進行培訓。學生在校內的實訓基地實訓實際生產所需的技能,便于與企業進行無縫對接。這也是大多數職業院校所采取的方式。
2.企業投入為主建設的實訓基地。這種模式一般由企業投入建設資金,學校提供實訓場地。企業把學校作為其培訓和科研的基地,不但學校學生可以在實訓基地實訓,企業也定期把職工安排在實訓基地培訓,甚至企業可以將實訓基地作為對外培訓的培訓點。
3.由企業提供場地和資源建設的實訓基地。這種模式雙方都投入較小,合作方式靈活,管理松散。學校根據課程安排,帶領學生到企業的實訓基地實地參觀或參與部分基礎工作,使學生對企業的生產運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中的問題
(一)盲目投入,資源浪費,區域特色不明顯
在中央的重視下,各級政府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連年遞增。但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審查卻不到位,很多職業院校為了拿到建設經費,盲目立項,根本不考慮專業的社會認可度和容納量,造成一些小眾專業大量建設實訓基地,一些相同或相似專業重復建設實訓基地等現象,一些院校的實訓室看上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多數院校專業相似度高,沒有完全考慮院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特點,搞模式化建設,大大削弱了建設資金的使用效果,實訓基地建設服務于本地、服務于社會的效果不好。
(二)實訓基地功能單一,采購設備時效性差
因為實訓基地建設的盲目性,造成建成的實訓室功能單一,投資幾十、上百萬的實訓室只能滿足一門課程實訓,缺乏綜合考量,造成實訓室使用率低。
政府投資建設的實訓基地往往建設周期較長,規劃時先進的設備可能到建成時已經不再先進甚至過時,大大降低了實訓的效果。
(三)監管不專業,建設資金利用達不到最佳效果
有些地區由人社部門統一進行實訓設備的采購和使用,雖然保證了資金的安全,但由于采購人員對一些專業需求并不清楚,往往采購的設備與計劃的設備有出入,不能達到實訓基地建設的效果。有些院校因為采購的設備與規劃的差別太大,甚至放棄了所采購的設備,造成資金的浪費。
(四)實訓基地管理不規范
現在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大多是由院系建設、院系自己管理。院系老師在設備的管理和維護方面并沒有優勢,很難管理和維護好實訓設備,造成實訓設備過早老化或損壞,影響實訓基地的使用壽命。
三、對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建議
在實訓基地建設時要堅持“高起點超前性、區域導向性、開放高效性”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與企業對接。在實訓基地建設時可分為籌劃、建設、使用三個階段,其中籌劃階段重規劃、重創新,建設階段重實施、重完善,使用階段重持續、重提升。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理念創新,規劃完善,立項論證,步步推進
職業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理念引領,實訓基地同樣需要在先進的理念下開展建設工作。現階段實訓基地建設應圍繞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而建設,兼顧校企合作,服務區域經濟和雙創。
職業院校應以“十三五”經濟發展為契機,抓住中央重視職業教育的時機,結合院校實際,做好系統規劃,做好區域經濟調研,結合院校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論證,確定實訓基地建設方案。
規劃應分為校系兩級開展,院系按照專業規劃,制定實訓基地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建設方案,保證在實訓基地申報中能夠完成申報工作。校級通過論證,對各專業的實訓建設方案進行排序,按序推進,逐步提高各專業的實訓基地水平。
(二)定位準確,流程規范,軟硬結合,綜合提高
實訓基地建設應以技能培養為主要目標、以綜合實訓項目為教學載體、以學習型教學團隊為教學主體、以實際生產環境為主要目標來建設。在建設階段,根據政府主管部門對實訓基地建設的要求,實訓基地建設一般分為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部分,其中硬件建設主要包含實訓設備的購置和軟件購置等,相對比較容易完成;軟件建設主要包括實訓制度建設、實訓教學隊伍建設、實訓文化建設等,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和大量人力和時間的投入。軟硬件建設既互相關聯又各有特點,只有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分配,協調共建,才能實現基地建設的效益最大化。
其中,實訓基地軟件建設方面,應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實訓基地制度建設。完善的實訓管理制度既能保證基地建設的規范合理,又能保障基地運行的效率最大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實訓管理組織機構、實訓管理人員職責、實訓設備申購規定、設備管理制度、實訓設備安全管理制度等。
2.做好實訓場地規劃工作。基地建設應圍繞院校教學育人的理念和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專業建設規劃,依據專業實訓項目要求,按照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規劃具有生產功能的專業實訓場所。
3.提升實訓課程建設,打造專業實訓師資隊伍。隨著基地硬件的發展,專業實踐教學的實訓項目也必須進行相應的升級。實訓基地的主要訓練方式是單項與綜合相結合的訓練模式,訓練項目大多來自各專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訓練項目以完整的工作流程為主體,從易到難,由簡入繁,從單項到綜合,從小綜合到大綜合,由院校和企業共同設計、篩選,以達到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同時,隨著實訓基地建設中“互聯網+”的融入,還需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通過這兩項建設鍛煉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控制能力。
4.做好實訓基地的文化建設。專業實訓的教學環境應為真實或仿真的職場環境,通過為學生提供類似企業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沉浸在復雜、真實的生產問題中,尋找實際生產中的解決辦法。在做實訓基地的文化建設時,應建成包含有區域經濟特點、逼真的企業理念、質量管理體系、產品技術(工藝)流程、生產安全須知等內容的企業文化。
實訓基地硬件建設要做好在制度框架下,按照規劃,逐步執行,保證資金使用安全合理。同時,實訓基地硬件建設要根據實際需要考慮設備投入的綜合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區域符合性,要從實訓教學需要、技能競賽需要、技術引領需要、區域服務需要等方面考慮教學儀器設備的添置。
(三)提升管理,開拓創新,豐富內涵,引領示范
實訓基地建設的效益體現在基地建成后的服務功能,因此,要以實訓基地為依托,為專業建設服務,為產學研一體化服務,為創新創業教育服務,為區域技能人才培養服務。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加強管理,完善制度。為充分發揮基地功能,要根據實訓基地建設發展,不斷調整管理制度,強化執行管理,通過制度完善升級和精細化管理來提升基地使用效果。
2.推進校企深度融合。以院校為主體,實訓基地為抓手,聯合區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建共享。積極推進“校中廠”“廠中校”的建設,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開展互學互研,以實訓基地作為企業的研發平臺,以企業作用院校的實踐場所。深度開展校企合作,院校為企業培養優秀畢業生,企業為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加快推進校企融合,服務區域經濟。
3.建設云服務平臺。依托實訓基地平臺,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服務地方,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逐步推進實訓基地社會化培訓和企業化生產的功能,為社會培訓和兄弟院校技能實訓提供場地和技術設備支持。通過云服務一方面有效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體現基地建設的資源共享和區域服務功能。
四、結語
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教育培養學生技能和素質的基礎,也是職業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區域經濟的基礎。實訓基地建設對職業院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職業院校對地方經濟,開展科技創新的基礎平臺,在職業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是否建設實訓基地、怎么建設實訓基地、如何建好實訓基地對現在的職業院校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如何使實訓基地更高效、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也是每個職業院校要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李松.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誤區與建議[J].新校園,2016(7).
[2]李成林.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分析與對策[J].教師,2015(11).
[3]翟志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6).
[4]張心剛.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農機,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