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對幼兒主體性的關注,幼兒是否真正參與活動已成為新的關注熱點。因此,有必要從國際教育、已頒布的綱領性文件以及實踐中幼兒參與問題三方面出發,重新認識幼兒參與性的必要性。
[關 鍵 詞] 幼兒參與;主體性;參與機會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26-01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者的主體性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外研究者,無論從心理學、科學發展觀以及社會學等,都高度呼吁旅學習者的主體性發展,提到了讓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肯定了幼兒參與的必要性。在國內,由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語發展指南》表明,我國也重視以幼兒為主體?!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經??吹健跋矚g”“樂于”“參與”等字樣;“學習品質”一詞也首次在《3~6歲學習語發展指南》中出現,強調幼兒要參與活動,將學習貫穿于整個活動中。
一、國際教育界重視幼兒主體性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看到了教育的作用,將幼兒作為主體越來越被認同。杜威很重視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杜威的“從做中學”高度提倡旅幼兒主動參與,認為只有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布魯納的“發現法”中表示,教學并不是單純地靠教師的講述,也不是一味地讓幼兒去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通過引導、啟發,讓幼兒自主地去發現、感知、獲取知識。羅杰斯認為,在整個教學中幼兒的整個身心,包括身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都要沉浸在學習中,為了這一目標,他提倡“自我主導型”教學。布魯姆也在“掌握學習”中表示“人人都能學習”,學習者都必須人人參與教學。斯瓦布也認為探究學習是在幼兒對客觀事物進行探究對過程中,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其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思想理論體系將主體參與思想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為主體參與就是教育教學中要將幼兒的主體充分得到發揮,積極引導幼兒投身于教學中,豐富起精神、強健其體魄、完善其道德等??梢姡S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創造性和潛能不斷被開發,對人們社會責任感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一個公民能否參與到對社會責任感的實踐當中,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貌。主體參與無疑是對社會責任感的具體化表現。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從心理學、科學發展觀以及社會學等,都高度呼吁學習者等主體性發展,提到了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肯定了幼兒參與的必要性。
二、綱領文件中重視幼兒參與的發展
當前教育提倡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權利公約》明確提出幼兒有“參與權”,體現了幼兒主體性。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活動的地位和特性。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幼兒時時刻刻參與其中。由于近年來的“小學化”傾向,導致幼兒教師更看重對知識的掌握而非學習品質的培養。所謂學習品質指幼兒學習的傾向、態度、行為習慣、方法、活動方式等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基本素質,是在早期開始形成與發展,并對幼兒現狀與將來的學習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基本素質。它貫穿于各個領域之中,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這些學習品質都是在活動中通過幼兒參與實現的。幼兒的發展并非單一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只有幼兒真正參與到活動中,才能很好地發展各項品質。
三、實踐中我國幼兒園幼兒參與存在的問題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往往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幼兒參與機會不均等、參與方式不正確、大腦參與的缺乏等在實踐活動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張希希和徐繼存認為“參與度是課堂交往有效的過程性描述,即什么樣的參與狀態;發展度則是課堂交往有效性的結果性描述”。參與是幼兒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的評價依據。
在幼兒園實踐觀摩中,幼兒園中幼兒參與度不足。幼兒教師為了趕進度,只顧著自己的流程,而忽視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參與的熱情。由于幼兒園教師師幼比例依舊存在問題,很多幼兒園都是一個班有兩個教師,三十幾個幼兒,平均一名教師帶十五、六名幼兒。因此,在活動時,教師常常關注不到個別幼兒,幼兒參與機會不均等。由于教室內玩教具有限,有些幼兒不得不放棄原本喜歡帶玩教具,而被迫選擇其他物品。這就使得幼兒在環境和材料方面帶參與機會不均等。有些幼兒的興趣比較特殊,大部分幼兒很喜好參與的情況下,有部分幼兒不樂于參與,這就使得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度不均等。
綜上所述,關注幼兒的主體性勢必要關注其在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性。當今仍有很多幼兒園中存在幼兒看似參與活動中,但卻僅限于肌體機械操作模式的參與而非腦參與。很多幼兒對活動并沒有表示出明顯的意愿,僅僅是為了迎合成人的需求。這樣的參與對幼兒毫無意義,更有可能損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妨礙了幼兒在活動中各項學習品質的發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升.論學生主體參與教學[J].教育研究,2001(2):39-43.
[2]王萍.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12.
[3]張希希,徐繼存.論有效課堂交往及其意義[J].天津市教科院報,200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