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班級管理千頭萬緒,繁瑣而復雜,是一門集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工作,特別需要班主任利用柔性化的管理,體現管理的“匠心”。結合班級管理實踐的若干案例,從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來談班主任教師要用“耐心”去觀察和分析學生,要用“匠心”去教導學生,只有在班級管理實踐中“匠心”巧用,才會取得潤物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 鍵 詞] 匠心;高職院校;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44-02
一個德國汽車品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汽車有原裝進口和國內組裝之分。內組裝時一個細節讓管理者相當頭疼。德國原裝時,工人擰螺絲嚴格執行擰三圈回半圈,在中國盡管也這樣要求,但最后回半圈時偷懶的工人比較多,“差不多”精神驅動下中國的工人往往憑感覺擰螺絲,覺得擰個螺絲為什么還講究這么多。這是肉眼看不到的差異,但經過兩個冬夏的熱脹冷縮,那個半圈的影響就顯現出來了。為什么不直接擰兩圈半呢?因為回半圈形成的微妙的彈性空間為熱脹冷縮提供了回旋,直接擰是形成不了的。德國制造的匠心精神震驚世界。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教育行業關系下一代成長,關系國家未來,尤其需要一顆匠心,擁有“匠心”的教師,就會少一些投機取巧,少一些急功近利,以更踏實、低調的心去灌溉、耕耘下一代,以匠人之心做好傳道,授業,解惑。
一、匠心傳道——高職生信心建設
中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坎兒,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高職的學生沒有考上高中而進入了一所職業院校,孩子當時心里肯定很失落。這也說明現在的孩子耐挫力很弱,心理建設不夠,而這正是要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坦然面對失敗!
筆者的班里有這樣一個孩子L,L剛進入我的班級時中考成績是班級第一,父母都是小學教師,母親對女兒要求很高,為了全力支持女兒的學習,家里其他成員包攬了一切家務。中考的失利嚴重打擊了L在校期間的學習積極性,家庭成員過度的期望無形中也極大地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壓力。在這樣的情緒影響下,L在期末考試中排名落到第十,沒能拿到三好生。L的母親非常生氣,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重大問題,從母親的焦慮的語氣中我感受到了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擔憂,也隱隱感覺到家長的過度反應對孩子精神上造成的不小壓力。
按照以往的經驗,我會找學生談話,給她鼓勵,但是這往往治標不治本。我想,該以匠人的精神去分析,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解剖,逐步擊破。在這個案例中,更多的是家長的負面情緒影響了孩子的心理,以致孩子喪失信心,家人的認可對學生的信心建立具有重要意義。于是我制訂了以下溝通計劃。
(一)家長談話
社會的浮躁讓家長也跟著浮躁,雖然這對家長都是教師,但在自己孩子的問題上也不免失去理智。家長殷切的期望可以理解,但是學生已經進入職校學習,這是無法逆轉的,作為家長,應該眼光放長遠一些,應該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尋自己的成長道路,而不應該用過度焦慮的情緒徒增孩子的壓力。就像前文提到的擰螺絲,三圈太緊,容易鎖死,余有半圈的空間才是久計,給孩子最堅強的后盾,讓她沒有顧慮地去拼搏才是家長該做的。
(二)學生談心
進入更高的學府學習固然好,但是錯失了機會也不需要絕望,高職生一樣能有別樣的人生,我還列舉了我教過的學生,有成功進入更高學府學習的,也有在平凡崗位上獲得認可的。自信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提高起來的,我鼓勵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參加學生會、做志愿者,豐富的活動讓生活充實起來,在實踐中,有成功、有失敗、有經驗、有挫折,把失敗看做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使自己內心強大起來,曾經的挫折就不算什么了。
兩圈半的智慧,在于過猶不及。一些殷殷期盼孩子有所成的家長往往因逼得太緊,而忘了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喘息,正如螺絲擰得過緊,要么不堪負荷斷裂,要么鎖死,機器無法正常運作,幫助家長認識這個道理,也是教師的責任。進入職校后找不到目標的學生在高職院校中占據著不小的比例,重塑他們的信心,是職校老師工作的關鍵一步。
二、匠心授業——職業道德的養成
學生最終都是走上社會,獨立面對就業的壓力和社會的考驗。技能的形成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的,更難的是職業道德的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是每一個人終身受益的資本,不好的習慣則是人的一生羈絆。道德培養無法速成,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從行為習慣上進行規范。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培養職業道德行為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從小事做起,嚴格遵守行為規范
準時到校,這雖然是每天上學中的一件小事,卻是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最好標準。有的學生“差不多”思想嚴重,覺得遲到一兩分鐘不是問題,而時間觀念恰恰相差的就是這一兩分鐘。有嚴格的時間觀念不能保證一個人成功,但是沒有時間觀念的人絕對不會成功。不起眼的半圈,卻決定著螺絲的使用壽命。一個人能做到幾年如一日不論嚴寒酷暑地準時到校,回想起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這樣的毅力,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經驗交流,相互學習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作為職校的老師,對每位學生都要重視技能訓練,向勞動模范、先進人物學習,刻苦鉆研,培養過硬的專業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作為學生群體,他們體驗職業崗位的機會不多,筆者經常讓學生交流自己在打工過程中發生的小故事,比如做客服應該如何處理客戶的投訴,做收銀員應該如何處理多、少收錢,真實的經驗比教材式的案例更有感染力。
(三)發現閃光點,樹立榜樣
學生群體生活工作經驗不甚豐富,仍然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挖掘。例如,我班級內有一個學生突然暈倒了,一陣慌亂過后,有學生站出來指揮,叫校醫、現場疏散人群,指揮有序,連校醫都夸獎這個學生遇事冷靜、思路清晰,這樣的素質放到工作中就是領導者的素質。我利用班會課對該學生的行為給予了肯定,也希望其他學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冷靜分析、果斷處理。一段時間后觀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主動站出來的人多了,退縮的人少了。
職業道德的養成是一項長期工程,對今后從事職業活動有重大意義。班主任在這個培養過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只有用一顆匠人之心去發現問題、去糾正錯誤、去發掘優點、去弘揚美德,才能使平凡的工作變得不平凡,將普通的崗位變得不普通。
三、匠心解惑——知識也需取之有道
解惑不是講大道理,而是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學生充滿著求知欲,充滿著對人生、對世界的困惑,而信息化社會獲得信息的渠道太多,學生習慣了問百度勝過問老師,而網絡信息混雜,需要取舍。
有這樣一個學生Z因偷拍別人被扭送派出所。雖事情發生得很突然,可是細細想來,回顧這個學生的點滴,早有預兆。Z同學自進入我班以來學習方面一直未有起色,慢慢地就變成倒數一。我幾次找他談關于學習的事,他表現得很不在意。Z曾因感情問題自殺過一次,告知母親,母親一開始不相信,覺得以自己兒子絕不會做這種事,后兒子親口承認,她才不得不相信事實。可見,母親對兒子并不了解。Z曾幾次離家出走,母親因無法聯系上兒子向我求助。Z母親自述,婚姻不幸,父親游手好閑,長期沒有穩定的工作,最終離異,家庭的一切經營和開支都由母親負責。Z母親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習慣于命令兒子,要求又高,加上生活的壓力,愈發覺得兒子不爭氣。沒有耐心跟兒子談心,導致母子之間的隔閡愈加深刻。這樣直到Z被抓,將矛盾激化到最高點。
很顯然,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諸多困惑,為什么自己的父母天天爭吵而別人都是家庭和睦、為什么別人總是能換新手機而自己只能用舊的,也有對兩性的困惑、對人生的困惑。
反思整個事件經過,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家庭關愛缺失、學生人格缺陷。不完整的家庭,缺少家的溫暖,再加上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缺乏溝通渠道,勢必會造成孩子極端、暴躁、偏激的個性。
2.缺乏情緒宣泄的渠道。這么長時間以來,Z母親一直沒有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只是一味地要求兒子。致使孩子認為自己一直被逼著學習,愈加的自暴自棄,并最終以這樣一種極端的形式爆發。
3.青春期的躁動,性教育缺失。青春期的孩子本就該對世界萬物充滿好奇。一個不健全的家庭顯然得不到他想知道的內容。好奇心頻發,加上長期感情的壓抑以及學生性格上自我管理的缺失,最終將好奇付諸行動,釀成惡果。
解惑是教師的責任,對兩性的困惑,對青春悸動的困惑,對家庭的困惑,對人際關系的困惑常常讓這幫孩子不知所措。通過科學的渠道給學生相關的信息是教師應該做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請專業的心理醫生給予指導是最可取的;在沒有專業人士的情況下,班主任就是專家,給予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的指導是班主任的職責。作為一個獨具匠心的班主任,更要正確引導,為孩子指明方向。
總之,學生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這是一個不能計較投資回報率的行業,也是一個見效最漫長的行業。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教師群體不能浮躁,就像匠人精心雕琢核桃,氣多一分,線就歪了;力多一分,刀就偏了,唯有用匠心經營這份事業,不急不躁,才是好教師。有人把人民教師稱作“教書匠”,這里多少有調侃的意味,在很多人眼里這就意味著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可是,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特殊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能像泥水匠一樣蓋一棟又一棟一模一樣的樓,師之匠心,需要獨運。做一個稱職的“教書匠”,須有“匠心”,須有低入塵土的姿態,也須有高入云際的志向,將班主任工作做到極致,才是匠心所用。
參考文獻:
[1]陸紅兵.師之匠心[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6(9).
[2]盧燕.冷熱互濟 潤物無聲:淺談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教育藝術,2013(3).
[3]黃毅力.“心的工程”:淺談后進生的轉化[J].文理導航,2014(8).
[4]胡小芳.教師,須秉持一顆“匠心”[J].教育科學論壇,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