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學結合”是促進職業學生打下扎實理論基礎,提升技術實踐水平的重要途徑,是高等職業教育中達到社會工業化需求的較好選擇。尤其是在師徒制小班化教學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教師應是既懂理論又會操作的“雙師型”教師。
[關 鍵 詞] 教育心理;工學結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72-01
我國提出的“工學結合”是一種高質量、高投入、高效率、高標準的教育模式,遵循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教學理念,開展小班級規模教育。在西方國家存在已久,現階段國家正處于大力推廣實施發展階段。近年來,在我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技能訓練團隊培養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教育心理的引入,新型師徒關系的確立與保持,給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基于教育心理來對小班師徒制“工學結合”模式進行相關探討,發表個人觀點,以期為教育心理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一、教育心理與“工學結合”
國家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提出“工學結合”模式,重新審視、確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要堅定不移地履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鼓勵校企合作,提倡師徒結對。學生在職校集中學完專業基礎知識,可以直接到合作的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的目標,促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滿足職業教學和社會行業發展的需求,實現與世界先進教育觀念同步接軌。其中師徒模式指的是經驗、技能豐富者向次于自身水平的人員提供工作指導的一種高效學習模式。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引發個體活動的驅動力和“導火索”,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教師從事教學育人工作,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技術的重要來源,在教學活動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被教育的對象。自身在學習上投入多大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果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根據心理學提出的人體需求理論,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職業階段的學生應自身能力有所欠缺,在學習上有很大的懶散性,自制力和自控力較為薄弱。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制約,教學活動設置脫離學生實際情況,往往容易忽視學生自我意識的表達,學生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機會較少,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能力有所欠缺等現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一切動機的最佳驅動力和催化劑。以興趣為導向,能最大化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帶動學習欲望和激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工學結合”模式的教育中,開展以興趣為導向的引導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接收、認可師父的教育和引導,進行實訓訓練,研究探索,促進自身技能的提高。
學校在實施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時,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加大與企業間的教學合作,積極搭建、擴展實訓基地。帶動學生熱情,激發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勇于參與到模擬崗位實訓中,加快自身技能的提升。在設置實訓時,遵守耶斯基—多德森定律,提高效率。
三、“工學結合”分析
從教育心理角度看,要想高效地在師徒制小班教學模式下開展“工學結合”,必須做好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整工作,貼切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設定實訓內容規劃。采用程序化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實訓上的變式練習,做好教學反饋,結合教育心理充分發揮出小班教學的優勢,開展“工學結合”教學。
(一)“工學結合”是一種程序性學習
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模式是一種程序性的知識學習。學生能在教師的帶領、示范下,逐步掌握相關專業的技術操作。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相互轉換的過程。根據教育心理學觀點,程序性的學習要達到概念化、自動化、結構化、條件化、策略化的知識目標,實現不同知識的轉化,取得不同階段技能上的突破。學生必須遵從師父指導,努力學習、勤于思考、促進自身學習深度和廣度的轉變。教師應該積極改革課程教學,調整教育思路。了解高職學生個性上的差異,進行個性化教育,加強師生間的互動頻率,實施教學改革。從學生心理角度設置實訓操作,促進學生技能提升。
(二)高效教學方式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應采用變式練習策略,規避重復練習,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變化方法、概念等手段,針對同一知識點開展或設計變化式練習,提高學生對“工學結合”技術理論基礎的掌握。注重運用反饋策略,及時有效地讓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實訓中的不足和優點,對他們的不足之處進行點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專業素養和水平。
“工學結合”是在小班化師徒制教學背景下,有效幫助職校學生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高效途徑。它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和學校高素質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教育心理視角出發,高等職業教育應當細化教學策略,調整教學思路,促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和運用專業理論,提升其技能水平,增強其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霜.從教育心理視角淺析小班師徒制“工學結合”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5):108.
[2]肖剛.師徒制模式下知識共享問題研究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2016(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