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教育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人體解剖學教學與“互聯網+”結合將對高職教學產生深遠影響。
[關 鍵 詞] 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010-01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醫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但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具有內容繁雜、名詞術語眾多且抽象的特點;在實驗教學中,存在尸體標本來源日益短缺、標本保存液毒害刺激性大等情況;在教學課時安排上,存在不斷壓縮課時的趨勢[1];學生方面,隨著高職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生源質量不同程度下降,存在課堂興趣低下、學習效率不高、理解能力較差等問題[2];教師方面,教師短缺;教學資源方面,資源相對不足;教學方法方面,簡單枯燥、手段單一,以上情形是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傳統教學面臨的困難。
如何破解人體解剖學教學上面臨的難題,成為所有高職“解剖人”共同關注的焦點。
一、“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教師層面面臨的情形及應對策略
(一)“互聯網+”為人體解剖學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
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平臺上各種人體解剖學教學信息將極大地豐富,獲取途徑更加輕松便捷,教學將打破教學時空的限制,使人體解剖學教師變成“自由”職業者。改變較為封閉而簡單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為人體解剖學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
(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中,教師層面應對的策略
(1)從教學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輔助者。(2)在教學理念上,要具有包容、開放和共享的教學思想,打破傳統教學中局限、封閉和灌輸式的教學理念。(3)在教學設計上,要突破課堂教學中自編自演的大眾化教學模式,將根據反饋信息和高職學生個性特點及知識訴求提供私人定制化的教學服務。(4)在教學方法上,應摒棄簡單、枯燥和滯后的教學方法和
手段。
二、“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學生層面面臨的境況及關注方面
(一)“互聯網+”為學生學好人體解剖學帶來了機遇
(1)“互聯網+”提供海量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大大增加了高職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機會;(2)可開辟師生交流互動平臺;(3)互聯網上豐富的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從視、聽、觸覺等多角度刺激感官,帶領學生進入尸體解剖虛擬情境中;(4)“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憑借專業資源大數據及互聯網云平臺使高職學生成為學習思考者和探究者;(5)“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評價反饋平臺使學生成為教學評估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二)“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學生層面需要關注的方面
(1)要解決高職學生理解能力和自控力相對不強,在“互聯網+人體解剖學”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畏縮、消極情緒的問題。(2)要解決人體解剖學網絡教學資源存在碎片化、模塊化的問題,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時可能出現知識學習的遺漏,導致所學知識不完整、不系統。
三、“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建設層面需要注意的問題
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在“互聯網+人體解剖學”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資源建設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注重資源整合、著眼資源共享
高職人體解剖學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應注重資源整合,著眼資源共享、共建。需要多所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師通力合作,并邀請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老師共同開發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并對各種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一定范圍的共享。
(二)注意系統性
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生的基礎課和啟蒙課,開設于第一學期,開設內容主要圍繞九大系統展開,教學環節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
(三)加強交互性
教學資源建設,不僅要符合高職教育規律,還要切合高職學生個性特點,緊跟時代脈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實驗知識部分應加入3D數字模塊和人體虛擬解剖模塊,增強高職學生在人體解剖學學習中的情境虛擬適應性和人機交互性。
(四)不斷充實完善
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的建設應堅持不斷完善和更新的動態管理。
四、小結與展望
應用“互聯網+”這種新興媒介開展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改革,將師生從固定時間、地點的傳統授課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傳統課堂“填鴨式”被動灌輸的桎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解剖學的積極性,做到個性化教學、精準教學。隨著國家對信息化教學的大力推廣,人體解剖學教學在高職醫藥院校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董炘.目前解剖學教學的弊端及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2,35(1):1-3.
[2]郭金林,譚曉宇.高職院校生源質量變化趨勢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