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單招來說,其專業針對性更強,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更加具體,對學生步入社會崗位更加便捷。以會計電算化專業為例,用單招形式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報名,學校的配套設施需相應的完善,課堂教學質量需相應的保證才能真正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如何將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堂教學實施得更加具有實效性、質量性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以此為出發點,深入探討單招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關 鍵 詞] 單招;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025-01
一、對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的分析
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用性很強,任何中大型企業都需要這一相關的專業人員來實際操控,幫助整理本單位的財務情況,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員的效率,縮短數據整理的時間,提升數據應用的時效性與規范性,同時可以有效地將會計管理中的事后控制過渡為事中控制、事先預測等,為企業的信息管理打下基礎。基于此種性質,開設單招會計電算化專業具有其特殊性內容:
(一)知識體系的復雜性
因會計電算化實用性的特點造就了知識體系的復雜性。在會計電算化的課程內容中,學生的學習愈專業、愈具體、愈全面,則面向實際的工作崗位時就越能勝任,越能受到企業的重用。因而會計電算化的課程設置除了有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財務管理等內容,還有計算機應用與維護、信息管理、網絡技術等,讓學生的學習真正實現會計理論與實踐操作的相互結合,從而將學生塑造為全面的、具有專業技能的優秀畢業生,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課程的復雜性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這樣才能緊跟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二)操作過程的專業性
現在,會計電算化的課程開設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由過去的手工算盤轉變為現在的計算機,由手工會計轉變為電算化會計,其數據的龐大要求計算必須非常精確,不能容忍一絲偏差,否則會影響整個數據的專業性,因而對學生的操作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備專業的技術水平。
(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此課程的設置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專業多能的人才,要精通各種理論概念,還要熟練實際操作。在課堂教學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通常是邊進行理論解說邊進行實踐操作,在學生出現操作問題時還要個別指導,整個課堂的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因而對整體學生的學習情況難以有準確的把握,假若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時,教師也不能及時發現、引導學生歸入學習正途。這也是目前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效果不能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相對較差。
二、單招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學科的學習在興趣的作用下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會計電算化的課程有個準確的認識,這不僅是自己增加就業機會的一門知識,更是自己賴以生存的技能。教師可以以當下流行的內容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娛樂節目《奔跑吧兄弟》的熱播,相信每個學生都不陌生,在節目的背后是不是會有很多的開銷與經費支出呢?”以此引導學生就《跑男》節目可能出現的經費支出做個簡要的梳理,等完成后再由學生發言總結,教師在黑板記錄,以此講述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對節目的收益與支出有個準確的概念,從而對這檔節目的舉辦影響進行客觀的分析。所以,會計電算化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單位中,而是在任何行業的發展中,只要涉及經濟利益的問題就會有會計電算化的應用。
(二)教師的備課質量是基礎
教師備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的備課尤為關鍵。在初期準備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多注意與實際生活中的單位運營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會計電算化在工作中的實際操作,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與專業性。
(三)課堂學習的有趣性是保障
在實際教學時,尤其是講解計算機操作的實踐課程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強趣味性來吸引學生的關注。比如,以競賽的形式進行,在規定的時間內誰能計算得又快又準確,則可以獲得優厚的獎品作為獎勵。此外,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如碰到項目繁多、種類多樣的內容時,只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而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電算化的實際練習,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實現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習與現在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社會中急需此專業的優秀人才,因而課堂教學十分重要。作為單招來說,除了上述內容外,還可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轉變教學方式,比如集體討論、自學等,以此保證學生的學習更加專業,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凌學軍.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分析[J].才智,2017(11).
[2]鄭宏偉.“會計電算化”全過程教學設計再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8).
[3]王勛.提高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質量途徑的研究[J].才智,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