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診斷與改進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對高職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做好診斷與改進工作的相關措施。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診斷;改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034-01
一、高職院校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必要性
(一)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
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和改進工作制度的通知》,明確指出:“逐步在全國職業院校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之后又出臺對具體工作的指導意見。政策上的要求促使各高職院校必須盡快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制度。
(二)培養合格人才,增強高職教育影響力的需要
教學工作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F代高職教育發展目標的實現,高職教育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社會吸引力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講,都取決于人才質量的高低。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工作是為了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體現高職院校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三)高職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自我完善的內在需求
通過開展診改工作,有效控制高職院校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進而帶動其他方面建設,建立長效的、全方位的診斷與改進機制,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診斷與改進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觀念意識落后
目前,高職院校的診斷與改進工作還未大范圍開展,部分院校、部分專業試點運行。但有些院校沒有認清此項工作是大勢所趨,還抱著觀望的態度,抱著僥幸心理;有些院校甚至認為辦學質量欠佳的學校才需要進行診斷與改進,這些落后的觀念意識必將影響后期工作的成效。
(二)診斷項目雷同,要素不全面
教育部和地方相繼出臺了高職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指導方案,其中給出了診改工作的參考診斷項目、診斷要素和診斷點。筆者研究發現,指導方案參考表中給出的診斷項目并不全面(例如,高職院校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并未涉及),診斷要素和診斷點有些并不對應,而已經開展工作的高職院校基本都是對參考表生搬硬套,并未結合自身特點認真研究診斷要素和診斷點。
(三)缺乏全過程信息管理系統
教育信息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工作必然也要求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幫助相關部門和責任主體實時了解診斷項目、診斷要素、診斷點的信息,實時作出改進方案的反饋,各方交流也更加暢通透明,能保證整個診改過程持續高效地進行。
三、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建議
(一)學習宣傳,強化意識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職院校應該組織學習,對相關的教育文件進行深入了解,各宣傳部門應該大力宣傳,學校領導要認清形勢,意識到診斷與改進的目的并非暴露學校的缺點,而是為了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教師要認識到診改工作不只是學?;蝾I導的事,每個一線教師都是責任主體,應積極配合。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應自上而下地認識到診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具有診斷意識,做到常態化。
(二)組建團隊,建立機制
高職院校應組建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項小組,校領導擔任組長并全面負責,為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專項小組應定期參加培訓,迅速成長為擁有自我診斷意識、掌握相關診斷知識技術的管理隊伍。專項小組根據政策結合自身學校和專業的特色,建立校本診改機制,包括診改目標、診改內容、診改方法、診改程序等,并建立完善的診改評價和獎懲體系。學校應拿出專門的經費支持診改工作,鼓勵教師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方向的研究,從理論的高度不斷促進診改工作持續發展。
(三)利用信息平臺
高職院校應搭建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全過程信息平臺。平臺包括狀態數據管理系統、教學狀態信息實時錄入、學生實時反饋,同時引入畢業生質量反饋、社會聲譽調查和第三方評價等信息,該平臺便于實時監控,高效溝通,使診改成為常態,并智能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此外,利用信息技術在該平臺開發相應的評價系統,量化評分、輸出結果、給出建議,這比管理部門人為的評價更加準確、高效、公正。
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是高職院校不斷提升的必然之路。高職院校要抓住契機,在診改工作的引導下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海.教學診斷與改進:職業院校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J].職業技術教育,2016(18):32-35.
[2]潘澤鍇,鐘海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問題分析與策略[J].南寧職業技術學學報,2017,2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