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模式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大學語文課是專科師范學校的必修課,然而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還存在多種問題。因此,通過分析目前師范專科學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教學改革的對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 鍵 詞] 師范專科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03-01
隨著師范專科學校辦學特色的發展,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創新,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師范專科大學語文教學專業課程的改革設置也在科學化、規范化。只有在完善教學條件的基礎上,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改革單一的課程結構并構建創新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語文教師及文職人員。
一、師范專科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要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應將學校培養人才作為總體目標,將學情和課程特點綜合探索,才能在具有理論意義的同時,也具有實踐成效。因此,師范專科學校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目標為教學活動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現代化發展建設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夯實、能力強、知識面廣泛、素質高,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文素養與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改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課程、提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實力,讓師范專科學校語文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其重要性。首先,思想素質目標的培養。師范生的就業目標決定其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職業道德及高尚的品質。其次,提高文化素養和能力素養是為將來在崗位上發揮個人專業水平奠定基礎。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投入教育崗位,把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他人。
二、師范專科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對策
由于語文教育專業教學內容應結合漢語言文學歷史發展及目前的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本專業職業技能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師范專科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對教學實踐進行探索,摸索出以下途徑。
(一)對教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根據師范專科生和大學語文課實際情況,可將教學目標進行如下定位:(1)掌握語言文學知識。教師督促學生在掌握基礎過程中,完善薄弱的語文知識的內容,擴大閱讀和知識面,積極主動閱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提高人文素養與職業素養。(2)強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搭建渠道平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寫作能力的培養與之相互滲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達到合乎文體規范,數量掌握主題明確、層次分明、語句通順等基本寫作技能。(3)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提升人文素質。只有不斷提高學生欣賞的能力,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從精神層面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目前,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體系為公共(必修、選修)課、專業(必修、選修)課與實踐技能課,實踐課僅限于教育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化趨勢嚴重。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考慮就業的實際情況,打破慣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設計課程結構。增加實用性知識的傳授,普及現代化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的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優化實習實訓的教學結構,引入現代化、多元性的教學手段,在保證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組織教學活動。建立職業技能培養的基地,滿足學生實踐技能的需求,指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制訂社會實踐活動,改變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以教學理論結合實踐理論的宗旨,精講課內知識,延伸課外實踐,通過凝練理論適應實踐技能的檢驗,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在實踐中完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以此達到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相結合,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三)優化考核體系
(1)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將考核內容的設置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考核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加深學生對人生觀和社會觀的正確認識。不僅如此,考核內容應與時下熱點相聯系,利用熱點話題和現象產生的爭議,激發學生參與話題的討論,在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加強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2)利用考核方式的靈活性與多樣化,與學生專業相結合。讓學生充分理解大學語文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強自覺提高學習語文課程的習慣。(3)師范專科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應以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礎,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將考試和考查、口試筆試結合在一起,改變傳統教學考核方式,在提高學生實踐基礎上,做好步入就業崗位的準備。
師范專科學校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面臨的問題還很多,改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結合現有課程,構建科學的專業教學內容,在創新整合教學方法的同時,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圍繞師范學生的特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
[1]萬榮.淺析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2016(30):102.
[2]吳婧.《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