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強化情感層級教學目標的項目教學法,將原有的以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思路遷移至整合資源、管理資源、通過互聯網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戰能力。
[關 鍵 詞] 教學目標;項目教學法;互聯網;整合;平面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23-01
中職學校作為以培養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場所,社會企業市場一直是向導及風向標。近幾年,沿海地區都在努力探索項目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學目標的設定經過不斷的調整,對教學成果有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新思考。筆者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從課程課堂的實施及課堂反饋等幾個層面,反思和總結項目教學目標下對平面設計課程教學影響的利弊。
中職平面設計項目教學是否一定要按傳統的教學目標分層?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領域,并從實現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定了一系列目標序列,這也是現代教育制訂教學目標的參照模板。而綜合筆者幾年的中職從教經歷,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并結合中職學生的學情,引入項目教學的模式,重新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并對具體的課程提出新教學目標。采用項目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知識與技能,且能夠拓寬學生視野,鍛煉學生操作、交際及協作等綜合能力,以此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以“圖形圖像處理項目課程會員卡卡片設計”為例,在教學目標認知層面:從了解會員卡設計的基本要素調整為知道會員卡設計的基本流程。動作技能層面:直接取消掌握PS、AI卡片設計的常規動作技能。加強情感層面:能掌握用互聯網尋找卡片設計的教程,并通過學習掌握教程中的相關軟件操作方法;將能判斷、評價會員設計風格的優劣改為能評估會員卡材質成本及實施的可行性。
新教學目標制訂后,再通過教學策略的實施,兩個學期下來我們取到非常顯著的效果,學生從單一的圖像處理工匠進化成平面設計的專業人才,從單純的手藝技術師上升為平面設計資源整合的管理者,學生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考慮的層面更加廣泛、更加全面,更貼近于市場。
學校和教師團隊竭盡所能,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引入實施,重新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每一門專業課程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就業率得到了提升。
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動作技巧層面被有意弱化,而強化情感層面。這是我們從前面幾年的教學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平面設計專業學制為兩年四個學期,平面設計專業課分別開設素描、色彩構成、設計基礎、Photoshop cs5,corldraw,AI等,第一個學期以基礎課為主,第二學期開始側重平面設計軟件課程,第三、第四學期也是平面軟件課程。前幾年,我們一直努力調整基礎課程與專業軟件課程的比例,沒有取得什么成效,雖然學生能將各個獨立的課程掌握得很好,但在實際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的綜合能力顯得無比脆弱。
最后通過平面設計項目教學后,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的課程不再單獨訓練軟件,弱化動作技能的目標設定在一個具體的項目任務中,老師設置不同層級的目標,針對具體的任務再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相關的技能,具體到某一個新的字體選擇、背景素材制作、物料的選擇等,有別于原來依托于教師提前準備、依賴教師逐個解決問題。現實設計工作案例中是要求設計師自己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所以在項目教學法中,通過強化情感層級目標,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和管理相關的信息資源,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上述教學實踐,從學生角度來看,項目教學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整合,在深刻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處理能力,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而針對教師而言,教師能夠更加深入觀察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調整和優化,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技能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項目教學對師生、環境要求較高,因此在實施中,還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深思的問題,在選擇項目過程中,教師要尋找應用價值更高的作品,如常見的海報設計、報紙等,盡可能拉近其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項目教學法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高,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由原來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組織者、指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項目完成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但總結同樣重要,教師在總結中,要具體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思路,二是技巧,前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后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多元處理方法,并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選擇最佳處理方法,以此來拓寬學生知識面和思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允慶,孫宏安.課堂教學目標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胡美華.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項目教學法[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