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區教育活動對于社會的穩定、和諧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做好社區教育的相關工作,并且不斷豐富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就我國目前的社區教育活動現狀而言,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因此,必須不斷探討和分析所面臨的任務和挑戰,從而讓社區教育活動更加完善。
[關 鍵 詞] 社區教育活動;新形勢;開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8.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1-0162-01
社區教育活動對于社會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實際上,社區教育的對象和受眾范圍是十分廣泛的,這對于提高整個社區群眾的思想水平以及愛國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做好社區教育活動工作,我們必須不斷加強社區教育活動的宣傳,并且科學合理地確定教育的內容,豐富教育資源,最終有效推動社區教育網絡的構建和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層次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社區教育體制的完善方法
要想更好地完善社區教育體制,政府就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作用,落實好自身的責任,必須為社區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以及教育供給,切實保障好教育公平,并且不斷健全完善相關的教育制度。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應當合理地把控好介入程度,如果政府過度介入,那么社區教育的發展就會受到比較嚴重的限制,甚至會走向一種畸形化的發展。如果政府的介入程度過低,那么社區教育的發展程度就會比較緩慢,起不到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因此,我們還需要一些非正式的組織來加入社區教育活動之中,幫助其實現更好的發展。例如,法律援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老年人救助中心等,都對社區教育活動有極其重要的幫助。在今后的社區工作之中,不但需要政府發揮其自身的基礎性作用,相關的非正式組織也應當輔助政府落實好社區教育工作,這里面包含有各項規章制度的完善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等,必須讓社區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從而讓社區教育服務更加完善。
二、社區教育活動的宣傳路徑
要想更好地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我們就必須切實貫徹好活動宣傳工作,在傳統的工作方式中,會議、文件以及說教往往是經常采用的形式,這些宣傳路徑比較枯燥乏味,甚至會引起社區群眾的反感,因此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甚至有時候會適得其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相關的工作者必須綜合考慮各種類型的影響因素,并且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和改善工作方法,從而開展新時期的宣傳工作,在宣傳活動之中,必須站在社區群眾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融入一定的人為關懷,充分尊重人民大眾的地位,與他們進行密切的交流和溝通,了解群眾的訴求以及關注點。只有這樣,才能夠選出最為科學的宣傳途徑,并且采用合理的宣傳形式來傳遞正能量,必須力求宣傳形式的多樣化,不要被限制于某一種宣傳思路之中,可以通過視頻宣傳、音頻宣傳、廣場參與等來進行宣傳,從而讓傳統的說教式工作轉變為互動式工作。其次,應當把握好微型化宣傳工作,可以舉辦微型講座以及微型游戲等,公園、廣場、街道都是我們開展宣傳活動的好場所,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到社區之中開展上門咨詢以及上門講座活動,從而更加貼近群眾的生活。
三、社區教育形式的創新路徑
我們應當不斷創新社區教育形式,從而讓教育活動更加多樣化,讓教育充滿活力,從而贏得廣大社區群眾的信任以及好感。就我國目前常見的社區教育形式來看,包含主題講座形式、集中授課形式等。然而,這些社區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充分運用現代的新媒體以及新技術來開展教育,例如可以開展微信群教學、QQ群教學等,這種方式十分便捷,而且能夠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讓各個階層的群眾都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這種高效化的信息平臺,不同職業、不同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年齡的社區民眾都能夠獲取到相關的有價值信息,從而做到自我提升。
四、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路徑
要想做好新形勢下的社區教育活動,我們就必須保障教育資源的完善以及高效率。因此,應當充分整合整個社區之內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分配的合理化,最終做到資源的高效利用。這里面包含硬件資源工作以及軟件資源工作,必須加強社區教育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里面包含硬件內容、師資內容、培訓內容以及后勤管理內容、服務內容等,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并且取得一個平衡點,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省教育成本,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比如在硬件資源方面,應當引導各類培訓機構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經營的情況下,面向社區民眾進行無條件開放,從而讓社區教育的活動場所更加多樣化,提升教育質量。
總而言之,社區教育活動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必須不斷革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方法,從而有效提升人民大眾的生活素養、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讓人們具有更高的生活追求,最終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讓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參考文獻:
[1]孔麗儀,何桂英,黃麗嬋.淺析社區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對老年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36):190-192.
[2]吳云.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問題研究[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