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市場及資本的共同驅動下,藥品零售市場近期發生了一攬子并購整合事件,致使市場格局不斷被刷新。因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當事企業亦在尋找突圍路徑,由點及面,促進行業向高集中度轉歸,并催化生成產業鏈的連鎖反應。
藥品零售企業的變化自下而上傳動,倒逼藥品生產企業順勢而為;相應地,藥品生產企業因變應變,加快藥品零售企業的轉型。于是,如何建樹并購整合語境下的新型工商關系模型,成為產業鏈共同探索的課題。
革新采購模式
貴州一樹自2016年底啟動對省內區域龍頭企業的并購整合,目前已經初步實現全省網絡覆蓋的階段性目標,與同處貴州、同行整合的正和祥(“芝林系”)形成對峙之勢。
依靠高速率、大規模的外延式發展,貴州一樹的銷售體量迅速膨脹,并因此取得了與藥品生產企業談判的充分話語權。今年3月,貴州一樹開行業先河,將藥品采購模式由談判制改為招標制。此舉是為集合集團資源優勢,加快各分子公司業務整合步伐、改善松散供應關系,優化廠商和供應商結構。
首批藥品招標采購發布會上,貴州一樹共對4個品種進行了招標,根據規則,每個品種的最終中標廠家僅為4家,集團全新組建的“商品委員會”根據獨家產品、廠家真供、市場管理、投標價格等因素綜合權重評估。此舉甫一出爐,便引起行業的軒然大波。雖然業內人士對此褒貶不一,但終究未能掩蓋其行動邏輯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第一,零售藥店向來以品類豐富、品種齊全為吸客“第一手段”,但由此帶來的不利后果,一是大量長尾藥品并未徹底釋放其引流價值,相反占用庫存和資金,導致運營效率降低。二是藥品同質化嚴重,使市場運作陷入價格驅動的惡性循環中,導致企業健康堪憂。由此,改變商品規劃由“做加法”為“做減法”,不失為運營思路的一次革新。
第二,“大而全”的商品結構,意味著企業需要應對商品背后數以百計的企業,耗費大量時間成本且溝通效率低下的同時,更難解的問題是無法與供應鏈上游企業建立縱深的、排他的合作關系。在倡導生態系統建設的當下,淺嘗輒止的工商合作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由此,“去粗取精”不失為應勢之選。
因舍而得,通過優化商品結構、優選供應企業,建立緊密的資源共享、服務共享、利益共享關系,正是貴州一樹新型工商關系的基礎邏輯。
導入工業“股東”
2017年1月6日晚間,一心堂發布公告稱,將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募集資金。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廣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白云山擬出資8億元攬獲一心堂6.92%的股份。
從商品合作轉向股權合作,以資本為紐帶,無疑會強化一心堂和白云山的合作深度和廣度。對此,白云山方面表示,認可一心堂的渠道優勢和投資價值,此次認購主要是基于與一心堂在主營業務方面的互補。一心堂方面則表示,“希望借助與白云山的聯盟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且未來增發中,可能還會有其他非中成藥醫藥工業企業加入。
一心堂董事兼總裁趙飚表示:“未來醫藥市場的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作業零售終端的一心堂要尋求與上游醫藥工業企業聯盟,而聯盟的最高級別形式就是資本聯盟。”由此推論,一心堂與白云山的此次聯姻,是為借助更深層次的工商合作,擊潰傳統工商合作模式中的痼疾,并因此生成強大的供應鏈競爭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供應鏈”競爭。
事實上,近來可看到諸多藥品生產企業以產業資本為媒介切入藥品零售,如仁和、神威、天士力等,其邏輯固然包含對新零售語境下實體零售投資價值的權重,題中之義更在于通過資本的作用力,提高工商之間的黏性,從而建立自有產品從上游到下流的銷售通路。
資本具有逐利屬性,但對新型工商關系的建立并非反作用,而是促進。一則,為實現資本增值,合作雙方需保持方向一致、路徑重合,由此使弱化甚至消解工商間的固有矛盾成為可能;二則,在某種程度上,資本的約束力遠遠大于契約的約束力,能夠保證合作雙方各司其職,從而實現“強強聯合”效果的最大化。
從動態發展趨勢看,未來將有更多產業資本涌入藥品零售行業,行業和企業應當以積極心態擁抱“新常態”的來臨。行業之所以排斥來自藥品生產企業的資本注入,根源無非在于無法找到工業思維與零售思維間的平衡,若是一份并未裹挾工業思維的產業資本來敲門,零售企業自然是樂得打開門戶的。
抱團取暖
大型藥品連鎖依托規模優勢,利用對藥品生產企業的KA管理,往往能夠占據市場主動權;相反,中小型連鎖企業則在夾縫中苦苦尋找自身的出路。
有從業者坦陳,相比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在產品體系和價格體系上都捉襟見肘,尤其是在行業趨向規范化的形勢下,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如何破局,正是擺在中小型連鎖企業案頭的難題。不過,曲徑通幽,實踐中倒也可以看到可供借鑒的做法。
其一,尋找“另辟蹊徑”的生產企業。不爭的事實是,藥品生產企業大都把眼光聚焦在百強連鎖,按照“20/80”原則,這的確是一條經濟可行的路徑。不過,事物的兩面性決定,如此選擇便不得不忍受“店大欺客”的煩擾,如明顯低于均值的供貨價格、如具有排他性的獨家合作……于是,開始有企業反其道而行之,武漢健民便是典型。
武漢健民在廣東等地區采取了迂回策略,即首先選取部分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連鎖進行戰略合作,這些企業大都有明顯的共同特征:一是有發展欲望且有發展潛力;二是與藥品生產企業關系“平等”,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對待合作;三是執行力強,對于工商聯合制定的計劃方案貫徹徹底。因此,從客觀的數據看,武漢健民與中小型連鎖企業的合作具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
避免與大型企業過度重復,爭取“錯位”資源,恰是中小型連鎖企業應對行業集中度危機的工商合作理念,與之匹配的,是越來越多生產企業向零售市場的遷移,能夠發現和整合這些資源,或將成為中小企業快速崛起的機遇。
其二,抱團取暖,以聯合或聯盟方式集中采購。聯盟在藥品零售行業并非新生事物,但礙于利益沖突始終未能實現應有功用;而近年,中小型連鎖企業為獲取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開始對聯盟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迭代升級。
近日走訪廣東部分中小連鎖,獲悉約20家企業以眾籌方式投建一家中藥飲片廠,同時共同出資組建實體采購聯盟。前者可通過自產自銷、“前店后廠”方式向各成員提供產品,后者則利用總體規模優勢與藥品生產企業談判,以取得足以保證生存和發展的優惠價格。
事實上,曾出現一撥以中小型連鎖為服務對象的采購平臺,如廣東金百合藥店聯盟、湖南特格爾聯盟等,但一方面企業成員數量較多,無法避免成員間的直接或間接競爭,另一方面覆蓋地域廣泛,產品體系無法完全與企業的屬地屬性相匹配。相比之下,這些企業自發組成的采購聯盟,成員分處不同地域無利益沖突,且模式近似、商品需要無限接近,已前置性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可以預見,未來以中小型連鎖企業為主體的聯盟組織或合伙企業會逐漸增多,它承載的是一種新型工商合作關系。
生產企業的“作為”
既稱工商關系,自然是指藥品生產企業和藥品零售企業之間的互動,在實踐中,除可見到來自下游的變化,亦可看到來自上游的“作為”。
近年,慣常見到的是各藥品生產企業KA部門的陸續成立,以及匹配的控銷模式的成行。這種模式一方面體現出藥品零售企業地位的提升,十余年發展過后已具備和生產企業“面對面”的實力,另一方面體現出藥品生產企業渠道建設思路的調整,強化渠道掌控力的要求促使控銷模式蔚然成風。事實上,關聯政策導向,“兩票制”的施行釋放出縮短產業鏈條的信號,雖颶風尚未吹至零售行業,但總體趨勢難以扭逆。控銷模式,意味著資源的高度集中,生產企業希望以此為杠桿撬動并整肅市場,倒也是合時宜的做法。
另一個可見的變化是,藥品生產企業間開始出現平行整合,其形式與終端聯盟對仗。比如,華潤三九日前與賽諾菲簽訂戰略協議,接收其部分品種,并與自身產品線進行整合,打造在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
聚焦于藥品零售領域,工商關系變化從非嚴格意義上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賣方市場”,即產品為王,藥店找產品;二是“買方市場”,即終端為王,產品找藥店;而今正經歷和合共贏的第三階段,其特征就在于利益導向的驅同、利益通道的互聯互通,落腳點就在于“深度合作”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