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嬌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民辦高職校企合作利益驅動因素分析
吳金嬌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民辦高職與公辦高職的體制差異,使其在推行校企合作的進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本文根據校企合作的不同層次,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對民辦高職與企業的利益驅動因素進行分析,旨在探索促進民辦高職與企業更為長效穩健的合作路徑。
民辦高職 校企合作 成本 收益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共有1388所,其中民辦高職318所,約占23%。民辦高職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分擔了教育資源不足的負擔,促進了我國高職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和多元化辦學主體的形成,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較于公辦高職而言,民辦高職因辦學資金缺乏政府財政支持、建校歷史普遍較短、社會影響力不大等原因,在推行校企合作、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進程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問題。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礎和核心因素在于實現利益雙贏,只有尋找到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校企合作才能健康、持續、深入地發展。然而民辦高職自負盈虧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它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還必須考慮成本和收益,因此民辦高職在校企合作中必然十分重視經濟利益,要求合作雙方建立合理的成本與利益分配機制。
淺層次合作主要是指校企雙方根據行業(企業)需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在企業掛牌建立實習基地,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更加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
深層次合作一般表現為共建專業,學校開設的專業方向根據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確定,學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由學校領導、專業帶頭人、行業(企業)的專家和技能高手組成,負責制定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審定等。學校與企業相互滲透,一方面學院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學校針對企業的需要確定科研方向,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項目研發,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企業真正參與到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工作中來,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專門用來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實習基地,甚或資助學校創辦公司或經濟實體,企業專家走進校園授課,與學校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
1.企業的成本和收益:企業的成本包括各種原材料的損耗、廢次品增加的損耗、機會成本(因為沒有利用有經驗的職工所導致的生產效率的降低)、需要支付給學生的實習工資補貼以及正式雇傭學生后所支付的人工成本費用。企業的收益包括合作期間頂崗實習學生帶來的收益、合作培養學生被企業正式雇傭后就職期間的收益。
2.學校的成本與收益:在淺層次合作中,除帶隊老師的差旅費外,學校基本沒有付出成本。同時這種合作下的實習單位較分散、實習時間短且不固定,學校無法取得宣傳效果,因此不能帶來明顯的生源增加。所以,在淺層次合作中,學校的成本與收益可忽略不計。
為分析方便,把企業從投入到獲得收益的期間定為[0,N](N≥1),即在[0,N]時段內,企業從接收實習生到實習生在本企業正式工作結束。又假設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分為實習期 [0,n]和正式工作期 [n+1,N](0<n≤N),并用以下字母分別代表各種參數。
C0--各種原材料的損耗、廢次品的增加的損耗及機會成本
Wt--支付給學生的實習工資補貼以及正式雇傭學生后所支付的工資補貼
It--學生實習期間帶來的收益和學生被正式雇傭后就職期間的收益
C--企業付出的總成本的現值
R--學生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現值
t-時間,t∈ [0,N]
I--折現率
由于企業的投入與收益存在時間差,為便于比較,把收益與成本都折算成現值,這時企業付出的總成本現值為:

學生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現值為:

如果學生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大于企業付出的總成本,企業就樂于參與合作,否則就不愿意,因此均衡條件(即收益正好能彌補成本)可以表示為:R=C。為簡單起見,假設正好在t=N時達到均衡,這時有(1)式與(2)式相等,即

把(3)式改寫為:

上式整理得:

(5)式右邊表示學生正式被雇傭后的帶來的收益與所得的工資之差。
由于是淺層次合作,學生實習結束后是否留下為企業工作還是個未知數,因此企業希望在投入期就能收回成本,即在學生為企業工作的實習期[0,n]收回成本,不愿意用延后的收益彌補前期的投入,因此N=n,則由(5)式可知:


又由C0≥0,因此由(6)式有:
也就是實習期間學生給企業帶來的收益要大于企業支付給學生的工資及補貼,這樣企業才愿意合作。
1.企業提供實習基地的利益分析
Ⅰ.企業的成本和收益:企業的投入除前述淺層次合作的成本外,還包括派遣技術人員擔任專職實訓教師的成本(這部分培訓教師的工資)、場地設備成本。 企業的收益同淺層次合作情況類似。

企業的總收益現值為:

如前所述,在均衡條件下(收益正好能彌補成本)為C=R ,即

整理得:

① 當B≤0時,則

即

(11)式表示企業在學生實習期的收益彌補了校企合作的成本,表明學生實習期間帶來的收益足以彌補實習期間的實習工資、實訓指導教師的工資、設備場地投資的費用、材料損耗以及機會成本,因此企業愿意進行深入合作。
② 當B>0時,則

即

(12)式說明企業在學生實習期的收益不能彌補校企合作的成本,需要學生在實習結束后正式被企業雇傭,并由工作中創造的收益來補充。由于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如果企業的收益期[n+1,N]較短,并在容忍的范圍內,或在t>N時段后企業收益巨大,企業愿意深入合作。否則企業不愿意合作,除非學校或第三方(如政府)能彌補這部分成本B,即彌補:

Ⅱ.學校的收益與成本:在深層次合作培養過程中,因為學生在實習基地實習,為學校節約了教室、宿舍、水電、實驗設備等教學資源;同時學校從聯合培養中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可以增加生源,從而增加學費收入,這構成了學校的主要收益。由于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假定校方在實習基地建設中沒有投入資金,因此成本為零。

因此,校企合作的意愿有兩種情況:
① 當B≤0時,由于Q>0,校企雙方都愿意合作。
② 當B>0時,有下列情況:
如果Q≥B,學校可以把學費的一部分或全部補償給企業來彌補B,則校企雙方都愿意合作。
如果Q<B,即使學校把全部收益Q補償給企業但仍彌補不了B,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帶有不確定性。此時如果第三方(如政府)能給予一定補貼,則校企合作雙方都樂意。
2.學校提供場地的實習基地或校企共同投資建立實習基地的利益分析
如果聯合實習基地建在學校,則學校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則減少了這部分投資。
Ⅰ.企業的成本和收益:在此方式下合作,企業的收益與成本都與前述情況基本相同。
Ⅱ.學校的成本和收益:學校的總成本就是增加的固定資產投入,其現值用F表示。學校的總收益與前述情況類似,為增加生源帶來的學費收入,即

綜上所述,在學校提供場地的實習基地或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立實習基地的合作中,有以下幾種情況:
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互惠互利的事,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幫助和支持,而是放大、傳遞雙方的共同利益。民辦高職和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要想促進校企雙方更長效地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應多考慮對方的利益,積極尋求并及時把握校企雙方的利益結合點,圍繞利益結合點設立多樣化的合作項目,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和素養,也給合作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調動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合作共贏。
[1]王艷輝,回顧與展望: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研究,成人教育,2017.11;
[2]鄭榮奕,基于利益共同體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教育與職業,2017.4;
[3]曹曄 劉宏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機制及保障措施,職業技術教育,2016.5;
吳金嬌(1976.1-),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學歷,副教授職稱,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經濟、金融、高職教育。
湖北省教育廳教研課題“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研究--以財經類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552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