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河南陸達律師事務所
試論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李秋霞 河南陸達律師事務所
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已經成為現階段促進經濟生產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本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重點介紹了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希望能進一步加深相關人員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的認識,能夠為推動經濟增長尋找一種新的途徑。
技術創新 技術引進 經濟增長方式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于國家經濟平穩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要深入轉變傳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技術引進等多種方法,實現從粗放型與集約型的轉變,降低風險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最終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
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有學者在對技術創新問題進行研究中,通過兩個層面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單要素生產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水平,一般隨著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會發生明顯變化,最終影響地區經濟水平[1]。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以著名的航天工程為例,航天工程的進步每年能帶動高端材料、配件等多個產業的發展,帶來超過300億元的效益。因此可以認為,在技術創新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還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技術創新是影響國家經濟增長集約化水平的重要方法,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為了能讓技術創新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要從新材料、產品設備、工藝流程優化等方面進行提升,才能確定實現了技術創新。在時間足夠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所創造的價值是無限大的,其原因主要為:
在技術創新的情況下,機會成本也會隨著技術創新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技術創新的收益要低于機會成本時,那么技術創新可能成為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但是在實際上,技術創新的收益普遍要高于機會成本(我們并不否認技術創新收益低于機會成本的現象),并且隨著時間的增長,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效益將會被不斷的放大,并且最終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點,甚至會“以點帶面”,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產生深遠影響。同樣以我國的航天工程為例,我國航天工程所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在航天工程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與航天工程配套的一系列產業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熱門行業??梢韵嘈?,隨著我國航天工程的進一步發展,航天工程及其配到產業所能產生的效益還會持續增加。
同時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實現經濟增長的必要途徑是提高生產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實現技術創新,通過科技進步與創新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在長期經濟建設中,我國社會的經濟方式正在從粗放型結構不斷向集約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并且資源的使用效率不斷升高,這些都會成為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有學者在總結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后發現,從改革開放至2012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以較高的水平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環境問題突出等一直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并且大部分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低,長期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這些都是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必須要關注的問題[2]。但是可喜的是,近幾年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上述的問題正在得到逐步解決,大規模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集約化生產模式出現,有效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
就我國當前社會而言,由于我國技術水平薄弱,因此技術引起是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實踐中必須要認識到的是,因為技術基礎、學習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技術引進很有可能形成“路徑依賴”的問題,不僅會導致技術創新資源出現巨大的浪費,致使技術創新投入可能不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加,也會影響經濟增長集約化水平提升[3]。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轉讓專利還是直接的跨國投資,技術輸出國都不會允許最先進的技術從國內流出,這是因為技術輸出國需要壟斷自己在技術方面的優勢,因此在技術輸出過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是:輸出的技術略高于技術引進國的技術;當技術引進國在基本掌握這項技術后,技術輸出國就會采用新的技術生產產品,來保證自己身的競爭優勢,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單方面的技術引進是無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有關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已經有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體系,有效論證了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水平之間的關系。例如,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索羅建立了技術進步與創新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基本結構為:

在該模型中,Y代表產量;K代表資本;L代表勞動要素;A(t)代表乘數因子,用來判斷生產函數隨著時間變動而產生的累計效果。
通過對上述公式進行后可以發現,經濟增長率水平受資本、勞動增長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需要注意的,勞動增長率本身具有彈性,持續的勞動投入與技術創新都會直接影響勞動增長率水平。在索羅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學家肯德里克進一步強調了技術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強調單純的依靠資本投入與技術進步都不會長久的促進經濟發揮在那,只有對傳統技術進行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4]。因此基于上述觀點進行研究后可以發現,技術創新影響經濟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技術創新的主要目的不單單集中在技術獲取上,而是要將已經創新的技術納入到社會生產體系中,使其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滿足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當前的技術創新更多的強調了技術的更新換代,并且能適應社會進步的規律,是一個融合工程生產、產品生產、科學研究的過程,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相互促進的。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與生產有關要素不斷相互促進,最終帶動經濟的發展。
在考察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后可以發現,盡管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基礎,但是大多數科學技術進步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都是通過基礎創新實現的。因此科技的優勢不會自然的帶動經濟發展,這一點應該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例如,英美等國家是液晶顯示器的發源地,但是日本卻在第一時間將這一種技術實現產業化,推出了大量的液晶顯示器產品,有效的推動了日本經濟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神話。當然,還必須要注意的是,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在持續的技術創新中實現的,這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單方面的依靠技術創新就能帶動經濟進步,這一結論并非毫無根據的。在上世紀末期的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美國在當時以全球化的大市場為背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創造了從1991年-1999年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進一步確立了當時美國在經濟上的霸主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一個國家或者產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其技術創新能力;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技術創新影響著經濟發展,并且這種影響深遠持久。
技術引進是發展中國家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對于我國而言,通過技術引進的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技術,有助于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且技術引進能快速的提高我國技術水平,最終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從微觀層面上來看,引進技術會直接影響企業成本,并且企業引進技術是引進一個產品生產的少數方面或少數環節的技術,一般不會引進一個產品生產的單一技術,而是要引進一個技術的全部配套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就必須要關注一個問題:企業所引進的技術能否滿足自身提高經濟收入的水平。從長遠角度來看,當引進的技術與本地區時間的需求所匹配的情況下,那么所引進的技術的價值將會被進一步放大,并讓上下游行業獲得原材料、機械設備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結構,最終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技術引進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因為很多情況下的技術引進不是單一的,往往還會夾雜著其他的問題要素。這是因為技術出讓方與技術引進方之間必然會存在巨大的基礎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讓被引進的技術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作用,就必須要對被引進技術的技術內容進行完善,通過其他的配套技術,最終構建一個完整的集約化體系。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集約化的發展模式能夠更好的完善傳統經濟產業結構,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但是多個地區的實踐經驗來看,過多的進行技術引進,將會直接影響本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本地企業難以學習,引進技術可能出現空心化抑制本地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最終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技術引進過程中,必須要做綜合性分析,讓技術引進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
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與技術引進相比,技術創新的難度更大,并且在實施起來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需要我國社會進行長時間的積累。因此有學者認為,單方面依靠我國進行技術創新并且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的困境[5]。
從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來看,農業文明下的技術進步是在人們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漸積累起來的,但是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后,技術創新與進步更多的都是在科學理論的積淀下完成的。我國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出現在清朝末期,與整個世界工業文明發展歷程相比,這種起步時間已經是非常晚的;同時,我國社會還在近代遭受了幾十年的戰爭,導致國家無力進行科技知識積累,并且建國后,“文革”也直接阻礙了國家科技的進步。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積累水平明顯提高,但是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需求來看,這種科技的積累水平是遠遠不足的。有學者通過調查我國從1995年-2011年的科技研發情況后發現,在這十余年的實踐中,科技基礎的研發占整個研發支出的5.36%,因此此階段我國科技基礎研發的水平遠遠不符合我國技術創新的要求,成為制約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這些數據無一不說明,現階段我國在單方面的技術創新中依然“任重而道遠”,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必須要走技術引進→技術消耗→技術吸收→技術模仿創新→自主創新的討論,這樣才能不斷拉近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最終加快經濟發展。
技術引進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正如前文所說,當前技術引進已經成為我國科技興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國引進了大量的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機器設備等,彌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補齊了各行業發展的短板,為經濟穩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技術引進的方法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企業而言,引進的技術能否形成生產技術是技術引進中必須要關注的問題,這也是前文分析的主要內容。在技術引進的環境下,技術引進的實施效果一直受企業的技術基礎能力影響,這是因為企業的技術基礎能力具有經驗性、積累性的特征,不僅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還能通過后天學習提高。在技術基礎能力較好的情況下,企業對引進技術的理解能力增強,并且能在短時間內將技術轉變為生產力,反之亦然。而從我國企業的現狀來看,隨著現代化企業思想的推廣,當前企業已經重視企業生產技術積累,并且大部分決策都是在管理層共同商議下完成的,因此有關技術引進的理性很高,被引進的技術都能快速的轉變成企業的生產力,最終推動企業發展。而從宏觀角度來看,技術引進能夠與我國經濟發展向契合,最終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人們所熟知的增加投入生產要素、提高生產要素效率等,這些都會成為加快經濟增長水平的有效途徑。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的呈現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增長生產要素的投入,讓產量、產值等都得到明顯提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另一種則是通過技術進步與創新,提高生產要素效率,最終促進產值增長,稱之為集約型經濟增長。
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相比較后可以發現,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過多的強調的“投入”,希望通過大量的原始生產要素投入來獲得回報,忽視了經濟管理與技術進步對整個生產效果的影響。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即人力資源利用上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資源利用上,不斷降低產品成本,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依靠大量的增加字眼投入來實現經濟發展,從整體實施情況來看,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在透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表象進行觀察后發現,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長期處于投入高、產出低的狀態,主要表現為:(1)盲目建設、盲目生產的現象較為普遍,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引發了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3)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需求應該包括:
(1)改變傳統需要大量投入資金促進經濟發展的現狀,進一步明確技術更新換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
(2)從傳統需要增加能源消耗、勞動力消耗,傳變為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科學化管理等方面,不斷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讓同樣的投入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財務。
(3)從主要追求產品數量和增長速度,轉變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產品質量、性能和品種,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價值和市場占有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通過開展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從科技進步的角度,讓生產工藝能更好的與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相匹配,并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生推動作用,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本文重點闡述了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相關問題,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都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兩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分別是技術創新的成本與技術引進的適用性問題,只有在充分了解兩者的適用性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選擇,才能讓技術創新、技術引進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1]張軍擴,余斌,吳振宇.增長階段轉換的成因、挑戰和對策[J].管理世界,2014,(12):12-20+37.
[2]蕭國富.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傳統制造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經營管理者,2015,(19):191.
[3]孟思遠.技術創新還是技術引進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商情,2016(24):44.
[4]傅利平.從后發優勢看我國的技術引進[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116-121.
[5]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累積效應與資本形成[J].經濟研究,2013,(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