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哪,梁彩彤,龍雨彤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大約50%以上現有的龐大的古代文明歷史文化傳播分布在農村地區。費孝通,著名的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創始人,在他的《鄉土中國》中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因此,現今的古村落在保護及利用方面是城市建設和文化傳播所注重的大問題。
古村莊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資產。世界遺產目前從物質和精神的角度分為兩大類,即文化和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已經成為人類的寶貴資產。石板房古村落從古村落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源、人文資源等方面闡述了在旅游開發形態下的石板房古村落的優勢。事實上,古村落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無論是在選址中,總體布局、住宅建筑,還是和諧的自然環境,都體現了遠古祖先的智慧[2]。在經濟迅猛發展的現狀下,許多古村落在自身發展中失去了正確的判斷力,而使得自身的發展出現局限性并失去相對平衡價值。古村落的開發及利用就應從其地域特色、文化傳承綜合其各方面優勢,對古村落進行資源利用。現今新型農村建設的實施和城市的生態建設,推動古村落保護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進入了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工廠的營建、城市的擴張逐漸導致傳統古村落的破壞和消失。隨著國家的發展,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如何保護古村落的原有布局,是利用石板房特色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是使得石板房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不同的態度將成為決定古村落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棗莊市山亭區在用地規劃和城市建設等方面也面臨著對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的保護問題。最近幾年,山亭區房地產投資力度加大,同時開始思考古村落及其自然景區的規劃建設問題。因此,筆者由石板房古村落旅游開發方式來探討旅游開發之下的古村落可持續發展問題。
1.1地理位置石板房古村位于棗莊市山亭區最東邊,其依山而建,整個村落占據半個山頭;在后期開發后,石板房片區基本覆蓋整座山。石板房坐落的山頭和有著魯南第一高山的翼云山相連。翼云山在石板房的西南方向,從村落的正面來看,石板房有著連綿山脈的大背景,更加襯得石板房古村落民風淳樸,山高林靜,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1.2歷史背景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其有兩戶人家為逃避戰亂紛爭而到此地來定居,他們分別是單氏和陳氏家族。兩戶人家逃荒至此并進行開荒、種地。在咸豐年間,又一戶人家投奔此村,從此三大戶人家和睦相處、繁衍生息。直至清乾隆年間至建國初期,興隆莊的村民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石板房居住,所以此地最久遠的建筑距今已有270多年了。山村原因為坐落在翼云山東側的山肩處而得名東嶺,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石板房村落因其經濟效益較差,生活困難,被人們稱為窮命莊。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和原住人們的努力下,村民的收益逐漸增多,生活逐漸好轉,因而改名為興隆莊。因最近幾年對古村落的旅游開發,又被稱為石板房[3]。
2.1自然資源這里主要以石板房為主要保護對象,房子所建造的材料是其最主要的自然資源。石材古樸,但是御寒能力、遮陽能力很強。水系也是其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本就坐落在山上的村莊,因高差也創造了不同形式的自然水景。樹木的栽植全以村落的鄉土樹種為主,主要是帶果實的樹種或開花樹種,或是有吉祥文化含義的樹種,例如棗樹、國槐、櫻桃樹、杏樹、梧桐樹等。在其西南部有一座號稱“魯南第一峰”的翼云高山,并且石板房本身坐落在大山之上,以山體為背影,其山體本就是一個自然資源;以大山為背景,越顯出村落一種裊裊生煙、余音繚繞、遁隱于世的世外桃源景象。石板房妙于其建在大山之上,融合于大自然,而情趣盎然。
2.2物質資源石板房古村落作為以建筑材料為主導的村落,其建設的最大特色就是從當地取材,利用條石和石塊砌成墻,以薄的石材建成房頂的屋蓋。先民們利用自然給予的優勢,以及憑借著自身智慧,將當地石材變廢為寶。石板房不僅建筑材料為石材,其生活用具也為石材,如石磨、石凳、石桌、石盆、石碾等[4];當地可見的石頭,經過先民們的巧奪天工而變得千姿百態。村落的石徑、石房連成石世界。經過幾代人的流傳,石板房敘述著村落的不同故事,最終沉淀成歷史的見證者。
2.3人文資源作為魯南山區正在消失的古老的石頭房子,更是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和罕見的地方歷史和文化遺產,不僅吸引了地方政府的注意,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單位。石板房古村落因歷史的洗禮,形成獨有的文化底蘊,從而為旅游開發奠定基礎。當地為宣揚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民俗文化,著手于對古村落的多樣化開發,從而使得石板房不僅成為當地旅游村,而且形成了特色的電影電視劇拍攝基地,進一步拓展古村落內涵[5]。
3.1充分利用歷史遺跡,形成特色主題石板房的建筑材料是棗莊石板房發展旅游的獨有資源。石板房作為建筑遺跡,各方面保存保護得比較好,建筑格局及村落模式都比較完善。首先,在旅游開發時注重保護歷史遺跡,除石板房特色建筑,還有村內原有的石磨、植物、周圍環境都在原基礎進行利用;其次,在對原有現狀進行修葺時,石板房采用和原村落相似的石材,并為加強特色建筑設計而突出建筑主體。
3.2提升文化內涵,彰顯民俗特色石板房的民俗文化特色體現在村落空間布局、古建筑、裝飾、古樹名木、民間風俗、傳統技藝、外部自然空間等諸多方面,從而體現某種觀賞價值。提升文化內涵是石板房旅游開發再利用的重心,可以通過民俗手工藝品、民俗活動、鄉土產品來突出文化內涵及民俗特色。加強對名人宅院的保護力度,并在宅院內陳列和歷史有關的物品,設立指引標志引導參觀,深化文化和民俗概念。石板房除了設立賞燈節以外,還進行戲曲和民間表演活動,深化民俗特色,打造樸素自然的形象。
3.3保護自然環境,打造生態聚落石板房古村落所具有的生態價值是自古村落誕生以來確立的價值體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已經確立。為發展旅游業,在石板房建設中就對周圍及基址環境進行保護。石板房的基址在棗莊山亭這樣一個綠水青山的地方,這對石板房來說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在石板房旅游開發時已經做到避免破環原有山體,同時盡最大可能保留原基址特色[6]。石板房因其特殊地形而形成天然的生態聚落,整體上做到石板房聚落和自然環境及其歷史文化相統一。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不同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并塑造了相應的村落傳統文化。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行,鄉村旅游產業迅猛發展。古村落是旅游開發的重要部分,古村的旅游開發不僅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益,更能有效宣傳和保護當地的風貌特色,改善相應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古村落的旅游開發使得原住居民更熱愛本地文化,旅游者收獲回歸自然的體驗。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 董正.魯南地區興隆莊石板房建筑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6,33(2):135-141.
[4] 扈妙章.城鎮化中的堅守:魯南翼云山周邊村落石頭民俗研究[C]//山東省民俗學會2013年年會暨中國石榴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省民俗學會,2013.
[5] 張凱雷.豫北山區傳統石板房民居資源的保護與利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4(1):90-91.
[6] 沈宏娜.旅游開發背景下古村落地方文化的再表達——以漳州南靖縣田螺坑村為例[D].廈門:廈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