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工程為上海市崇明區村莊改造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是對現有村莊“臟、亂、差”的河道進行生態治理,首先是通過對這些河道進行水文情勢改善、水生態修復、疏浚,實現水文情勢順暢安全、水質達標率有效提升,其次結合崇明區生態河道的規劃,設置多樣化的生態護岸與河岸綠化,使河道整體實現水系溝通,河流通暢,人文景觀功能齊全的人水和諧相處人居環境。
【關鍵詞】村莊改造;河道生態治理;生態護岸;河岸綠化
一、前言
自2013年以來,本人一直參與崇明區村莊改造工生態河道治理工程,根據工程現狀及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經過與建設方多次溝通及多方案比較后,研究出一系列適合河道生態治理的工程方案,工程方案及竣工成果均得到了村民及各方專家、行業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贊許,前期工作的顯著成效,也為后續村莊改造河道生態治理指明方向,并提供寶貴經驗。
二、村間河道現狀存在問題
崇明區河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崇明土質砂性重、粘性差,土質松散,導致河道坍塌情況嚴重河道坍塌情況嚴重,河道泥沙淤積,部分河道被違章侵占,滿足不了引排水要求;河道水動力不足,“死水”不與其它河道相通,斷頭,一頭通水;河道兩岸植被單一,分布不均,缺少層次感;河道生態多樣性不足,生態基質以農田為主;河道護岸破舊且硬質性強,生態、景觀效果差。
三、設計理念及治理原則
河道生態治理定位主要是防汛除澇、水資源調度及改善生態環境。首先,對斷頭河進行溝通,在區域內形成水系溝通的水網體系,提高河道蓄水能力,以實現區域內的排水安全。其次,為了防止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確定適當的防汛標高,并針對不同的河道條件,選擇適當的生態護岸型式。再次,結合整體規劃設想,在河道生態治理中適當進行沿岸景觀建設,實現“河暢、水清、岸綠、物豐、景美、怡人”的目標。根據崇明河道的實際情況,點、線、面結合,形成水綠相依的生態走廊。最后,以“生態主導、保護優先”為原則,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從設計角度減少后期養護費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
四、工程設計方案
1.水文情勢改善
⑴水系溝通
應滿足崇明區防汛除澇安全規劃確定的河道布局規模、過水斷面水力要素底線要求,落實好防汛除澇、引排水、灌溉及航運等基本功能要求的河道布局規模用地指標,溝通水系、拆除河道壩基、打通瓶頸河段,按規劃要求疏浚拓寬河道。工程河道存在斷頭現象的,應結工程河道存在斷頭現象的,應結合水利規劃,分析水系連通對工程河道及其周邊水系水資源優化配置、排澇安全和提高生態服務功能方面的綜合影響,通過實地開河、架設橋(涵)等措施,打通斷頭河,與周邊水系溝通。
⑵拆違清障
對造成明顯壅水、阻水問題的橋梁、碼頭或者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和本市規定的防洪標準,整改或拆除。對阻隔水體、影響水質的阻水壩基、束水河段,通過拆壩建橋、拓寬河道等措施,保證河道過水斷面。
⑶生態調度
應模擬自然水文過程,對河道引排量、引排周期進行季節性調整,對河道口門調度的大引大排和長期不引不排加以控制,維持河道的環境需水量和生態水位,避免在春季魚類繁殖期大規模換水。
2.河道水生態修復與保護
在設計階段明確河道的生態需水,并提出維持河道生態需水需要采取的相應措施。根據維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合理確定河道的生態需水控制斷面。應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態,維持河流的縱向連續性、蜿蜒性和橫向連通性,盡量保持局部彎道、深潭、淺灘、洲灘濕地以及河濱帶等自然景觀格局多樣性特征和生物棲息地功能。新建河道護岸應注意留有洞穴,有條件的應設置魚巢,為水生生物、陸生生物和兩棲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條件。河道建設平面布置有條件的應依據地形布置回流區和靜水區,為生物棲息繁衍創造條件。新建直立式護岸迎水面設置仿自然生物通道(坡道),便于陸地野生動物活動的親水和遷徙,為陸生生物和兩棲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條件。河道上的堰壩宜設置魚道等生物遷徙通道,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具有生態價值的特定魚類實施增殖放流措施。對已建硬化立式堤防或護岸應采用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盡可能恢復河岸帶生態系統,美化河道。
3.實行河道定期清淤
河道淤泥通常是由于水土流失由地面徑流攜帶污染物和污水排入的沉淀及各類垃圾污物傾倒入河淤積而成的,河道淤積減少了很多過水斷面,不僅影響防洪、排澇、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且淤泥含有重金屬、有機物等大量有毒物質影響河道水體水質。制定河道輪疏方案,通過實施清淤使河道變深、變寬,河水變清,擴大河道行洪斷面,提高河道防洪排澇能力和自凈能力。合理選用清淤方式,能不斷水則不斷水作業,盡量減少對河道水環境和水生態影響。
4.采用多種斷面型式
在設計河道結構斷面時,應選用多種斷面型式,如復式、斜坡式、直立式等。護岸斷面型式的選擇應符合以下要求:城鎮河段的護岸應考慮景觀休閑和親水安全的需要,鄉村河段的護岸應結合水土保持和坡面植物措施。護岸斷面型式的選擇:應結合水文、地形、地貌、地質、河床形態、建筑材料、施工條件、土地利用、交通、環境、工程造價和運行管理等因素,應滿足抗滑穩定、抗傾覆、滲透穩定和防沖擋浪要求,應兼顧河道水環境改善和水土流失防治,為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條件。
復合式。復合式主要由上斜坡、中間平臺、下斜坡等形式組成,復合式護岸宜結合園林景觀建設,采取水土保持和植物措施,滿足居民休閑健身需要,實現河道護岸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崇明常見結構圖見圖1。
斜坡式。有條件時應盡量選用斜坡式堤防或護岸,采用植物措施護坡、生態材料護坡,減少河道兩岸不透水或硬化的面積,減少工程建設對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應從有利于植物生長、保持水土、利于管護等方面,選擇適宜的斜坡坡度,宜緩則緩。崇明常見結構圖見圖2。·
直立式。在受土地使用嚴重制約的河段,可采用直立式護岸。單級直立式護岸高度宜低于2.5 m,人群活動密集區宜低于1.5 m。并通過垂直綠化和選用透水透氣性好的材料等措施,為水生生物、陸生生物和兩棲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條件。宜在直立式護岸迎水面設置安全階梯或生物通道。應在直立式護岸適當位置設置通往親水平臺或河床的臺階或坡道。高度小于1.5 m的直立式擋墻上部宜設置綠籬,采用植物隔離。崇明常見結構圖見圖3。
5.實現河岸帶綠化
建設兩岸綠色生態長廊,能為水生、陸生、兩棲動物,以及微生物創造一個比較適宜的生存環境,打造沿岸景觀帶,從而達到降低船舶噪音,調節區域氣候;通過河岸的綠化,同時也改善了沿岸環境,激發人們自覺保護河道意識,形成沿岸防護林,從而達到保護河道的目的。在河道生態治理中須對河岸綠化,采用喬灌草相結合,選擇水土保持性能好、觀賞性與經濟性兼備的鄉土樹種,實施河岸帶綠化。河道內的灘地和近岸水域宜保留或種植有利于凈化水體、防止風浪淘刷的低桿植物。
結語
河道生態建設不等于生態河道,河道生態建設是在河道的建設與管理中,遵循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人與自然、人水和諧相處,以保護和修復為基本手段,維持河流天然形態、保留生物通道,修建親水便民設施,綠化河道兩岸營造生物繁衍條件和河道景觀,我們反對絕對生態、反對偽生態,勿忘水安全,完善長效管理,牢記水安全是根本,長效管理是保障。
參考文獻:
[1]蔣屏,董福平.河道生態治理工程[M]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2]《上海市河道生態治理技術指南(試行)》(上海市水務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