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芹
摘? 要:小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主糧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十分廣泛。對于山東、華北地區,在積溫條件的控制下,主要以冬小麥種植為主。本文從栽培技術的角度出發,對冬小麥生長的整個生理過程,以及種植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幫助種植者探索并總結技術方法,實現冬小麥生產的優質高效。
關鍵詞: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107
1? ? ?播前準備工作
在北方,冬小麥的種植有著充足的氣候條件和光熱資源。同時,由于輪作方式的限制,其農時也相對緊張,必須在播種前進行整體的種植規劃,對品種、種植密度、土壤改良、農藥、化肥以及管理方法進行計劃和準備,以保證種植的科學、有序進行。品種是決定產量的基本條件。在進行冬小麥品種選擇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種植條件,從積溫、墑情、脅迫條件出發,合理的進行品種選擇。同時還要注意種子自身的質量問題,在含水量、凈度、純度、芽率等方面進行衡量,保證種植后能夠有效出苗,對冬小麥產量做出基本保障;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技術處理,提高生命力,增強其拱土能力。要對選購的種子進行曬種處理,通過1~2d的陽光晾曬,可以有效地解除種子的休眠狀態,使其在根系尚未形成的種子時期,有著更強的生命力。注意,曬種時盡量避免高溫或水泥地面的操作,以免對種子生物結構造成破壞,起到適得其反的不良效果;在種衣劑的作用下,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在地下時,種子的生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病蟲害的感染和侵蝕。這時,使用戊?純等油性制劑對其進行包衣處理,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提高幫助冬小麥種子實現抗逆性的提升,彌補自身抗性缺陷的同時,提高芽率,保證種子健康優質的生長;要對播種地塊進行有效處理。土壤是種子生長的基本空間,不僅提供養分,也在水氣條件上控制著冬小麥種子的生長情況。進行土壤改良的第1步,就是改善土壤的水氣條件,通過翻整地使結構更加適合作物生長。緊接著,要對肥力相對不足的地塊,加施底肥,這種底肥主要以有機肥料、農家肥料為主,部分種植者也會使用磷酸二銨、尿素等化工肥料,這2種方法都可以很好的幫助種子實現前期生長。
2? ? ?播種技術
在冬小麥的種植管理中,播種與田間管理同樣重要,是保證苗齊、苗壯、苗全的根本措施,也可以通過良好的播種技術,使培育出的小麥壯桿、大穗,有更突出的產量表現。應在播種時間上進行控制。以山東地區為例,應在10月初進行播種,并盡量在15日之前完成冬小麥的播種,充分的保證其生長期的有效積溫。在此時段進行播種,還可提高冬小麥的分蘗水平,使出苗更壯,增強產量表現。同時,完成播種之后,要對種植地塊的小梗、地頭進行補種,保證單位種植面積下的有效株數;在播種時要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田間的群體表現也是冬小麥產量的控制因素之一,必須使其整體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下。在密度的控制上,要結合具體的地塊水肥情況以及品種的密度要求,進行科學的調整,保證單珠合理生長的前提下,盡量提高種植密度,提高整體產量[1]。
3? ? ?田間管理措施
冬小麥田間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從除草、水肥、病蟲害3方面進行綜合控制,通過栽培方法,實現對冬小麥生長的保護,最終實現經濟價值的轉換。除草措施。冬小麥在田間生長過程中,大田里難免會出現雜草,其存在不僅與作物爭奪環境下有限的養分條件,同時也是誘發出現病蟲害的空間,所以必須對雜草進行處理。在方法上主要以化控為主,在小麥生長的4~6葉期進行分蘗后,應用精惡唑禾草靈與苯磺隆進行噴霧處理,1次起到控制草害的作用;在冬小麥生長的不同時期,通過水肥、化控的方式對其田間生長進行管理,使其生長得到有效地控制,使產量水平達到理想效果。例如,在冬小麥生長到拔節期時,應當適當的追施氮肥。注意,追施的具體時間,應當根據不同小麥品種的表現而異,對于分蘗較多的品種應當在拔節初期進行追施操作,而單穗表現較好二分蘗相對較少的品種,應當有所區別的在后期進行操作;病蟲害防治。在植物的生長周期內,一旦發生病害情況對其影響是不可逆的,無法完全治愈。所以在病害的管控中,應當以預防為主。對于本地區的主流病害,應從品種上進行控制,選擇抗性水平高的冬小麥種類,并以化學技術為依托,從包衣、生長期噴霧上進行防治。
4? ? ?適時收獲
在冬小麥進入蠟熟期時進行收獲,可以使其產量表現作用突出,體現出經濟價值的優勢。在進行收獲時,還應當考慮當地的氣候天氣情況,以免造成果實的腐爛,降低品質。另外,在收獲時,還要綜合的考慮機器收割與收獲成本的問題,在減少收獲破損率的同時,控制成本費用,雙向的增強收獲水平,保證種植收益,并使產量與質量都能達到最高水平。
參考文獻
[1]馬金虎.冬小麥膜側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
2017(1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