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河南文化太美:中醫藥文化與中國古代哲學 (下)

2018-01-01 00:00:00西門杏庵
南腔北調 2018年4期

三.張仲景與南陽中醫藥文化

12.南陽被稱為“山茱萸之鄉”、“辛夷之鄉”、“梔子之鄉”。

前面我們說了,河南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焦作、禹州、西峽、濟源市、方城、封丘等地都是全國著名的中藥材生產地。至于南陽,那是“仲景之鄉”,光“道地藥材”就有50多種。

篇幅所限,無法面面俱到,故這一部分文字就說說南陽。

說南陽就得先說南陽人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出身于書香門第,看到戰國時期“扁鵲望診齊桓公”的記載時,他禁不住“慨然嘆其才秀也”。漢靈帝時,仲景被薦舉為孝廉,后官至長沙太守,故又有“張長沙”之稱,約生于漢桓帝平和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順便說一下,論古文功底,大學文學院的老師,未必比得上中醫學院的老師。這也是我沒有跟文學圈走得太近的原因之一吧。隨便舉一個例子,在中醫界,沒聽說過誰叫張仲景為張機的,都叫仲景,這是常識。在古代,直呼其名,那是極不禮貌的,等于罵人。可是,在文學圈,大家經常一口一個丘濬、海瑞地叫,丘濬如何如何,海瑞如何如何。丘濬的字叫瓊山,號叫深庵,你應該叫人家丘瓊山或者丘深庵才對呀,怎么能開口閉口就叫人家丘濬呢?我在課堂上,多次對學生說,你們年輕、想法多,這是好事,但是呀,任何時候,你都不能丟了敬畏之心。你看那個“江歌案”中的劉鑫,面對媒體,她一口一個“三叔”地叫,也就罷了。可是,當著江歌媽媽的面,她開口閉口就是“三叔”如何如何,你想過死者母親的感受嗎?“三叔”,那是你們私下的綽號,怎么能在公眾場合那么稱呼人家呢?你的教養呢?禮貌呢?哎,不說她了。

咱們接著說仲景。

公元219年,東漢偉大醫學家、醫圣張仲景去世,他的遺體被后人運回故鄉南陽,并修建仲景墓。據《張仲景祠墓志》記載,現醫圣祠舊址是在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醫共同捐資在仲景墓畔修建的。仲景墓前所立石碑乃清順治十三年南陽府丞張三異所書,上刻“東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之墓”。

不如講一個故事吧。故事是前不久從王鼎鈞先生的《紐約日記》中看來的。王鼎鈞先生在1997年2月26日這一則日記中這樣記載:“老伴生了一個脂肪瘤,雖然知道不必開刀,但為慎重計,仍去請教某皮膚科名醫。名醫不但收高達350美元的診金,還在化驗報告出籠之前就主張開刀”。

王鼎鈞不信這個皮膚科名醫的話,換了一個醫生。結論是:不必開刀。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一個醫生,必須做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病人把生命都交給你,你怎么能夠敷衍了事呢?做到了“至意深心”,才是“蒼天大醫”,否則就是“含靈巨賊”,你再有本事,都是賊。

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原序》中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行醫既要有醫術更要有醫德。懸壺濟世,本是為善之舉,“紐約名醫”卻無醫德可言。不由想起《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之事。人家本是傷風導致嘔吐,本該開止吐止瀉的藥方,庸醫竟然開大黃、巴豆、百草霜這些瀉藥,結果病情只會越來越重。因受涼偶感傷風,本無大礙,吃了庸醫的藥,反而吐瀉不止,臉色發青,氣血也不足了。只要給銀子,什么病都敢看。庸醫造孽啊。

借用《黔之驢》中話來說,“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這點本事而已”。王鼎鈞先生就思考,堂堂一個紐約名醫,非等閑之輩,為什么不學好?為什么學壞?為什么不老實?他究竟圖什么?名聲壞了,病號只會減少。先生的結論是:“如果說為了錢,他的錢已經夠多,而且學壞不會增加收入,只有減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答案:他做好人做厭了”。這可真是“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啊。當然,也不排除另一個動機:貪錢。

堂堂一個紐約名醫,為了錢,完全沒有了良醫心。我們來對比一下醫圣張仲景。據王兆軍文章《良相須有良醫心》(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9月28日第11 版)中說:張仲景,湖南長沙人,其父張宗漢在朝廷為官,藏書頗豐,這讓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兵禍綿延,疫病流行,生靈涂炭。張仲景從小厭惡官場的繁文縟節,自知不是做官的材料,立志為醫。公元161年,10歲的他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張伯祖是一位有名的醫家,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他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要深思熟慮。經他治療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此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不僅學到豐富的醫學知識,也學到了懸壺濟世的中醫精神。……盡管張仲景無心仕途,但他出身士族,且品行學識皆好,后來還是被舉為“孝廉”“良才”,進入官場。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官至長沙太守,近似于今天的湖南省省長。雖然官至高位,但他仍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為百姓治病。告示張貼出去之后,在當地產生了強烈震動,民眾無不拍手稱快。每逢太守坐堂問診之日,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張仲景的望聞問切都十分認真,務必弄清病因,力求藥到病除。

仲景是拯濟蒼生的醫圣。“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哪。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戰亂頻仍、餓殍遍野,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尸野遍地,疫病流行,“傷寒”橫行,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自己宗族200多人,自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的不到十年“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遍野白骨,親人的相繼離去,這種切膚之痛,讓他無法平靜。他感嘆“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還有那些庸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仲景在“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的同時,自己設堂行醫,義務醫病。一邊行醫,一邊撰寫《傷寒雜病論》,希望后人可以從書中“見病知源”,然后“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仲景撰用《傷寒雜病論》,目的就是讓普通老百姓看得起、看得好病。所以仲景在論著中自創、搜集的所有藥方中,基本都是以尋常藥材、食材為主,甚至連人參都很少用,更別提其他昂貴藥材了。這些藥材好配,價格實惠。張仲景的這些藥方被后世奉為“經方”(經典方劑),我們今天所用的不少中藥方劑,都源自這些“經方”。

這位紐約名醫和我們的醫圣張仲景,差別在哪里?俗一點說,是醫德。雅一點說,是拯濟蒼生的情懷。一個醫生,無論醫術多么高明,沒有醫德也是枉然。哲學一點說,我們的醫圣懂得“知止”,而那個紐約名醫卻不懂。而這個“知止”正是中醫的大境界、大哲學。梵語有“止觀”,漢語有“觀止”。“止學”大有學問。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來看一段《莊子》。

《莊子》中有段話: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臺一而不桎。

用今天的話來說,大意是說,東野稷駕駛馬車,直行后退就像是木匠師傅拉的墨線一樣筆直,左右轉彎就像拿圓規畫的圓圈一樣圓,魯莊公看了后,認為就算在紙上畫線畫圈也不過如此,于是就命他駕車再轉一百個圈。顏闔看到“東野稷”這樣駕馬不停地轉圈,馬上就去見莊公,對莊公說“不行呀,東野稷的馬就要垮了”,但莊公正看得正在興頭上,沒有下令讓他停下來,不一會,果然馬倒車翻。莊公就問:“你怎么知道的呢?”顏闔說:“馬已經精疲力盡了,東野稷還在不停地驅趕,馬必然要倒。”

欲望失控必定逾矩,聰明過頭就會犯傻。該停下時就不要勉強了吧。正如《大學》中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一個人也是這樣,有欲望很正常,但是,不能讓欲望控制了自己,該“知止”時就“知止”,《古文觀止》的書名正是這個意思。用道家的話來說,把拳頭縮回來,是為了打出去的時候更有力。該收手時不收,是貪狼、賭鬼,耍小聰明最后吃大虧。我們見過許多大學的校訓,其中都有“止于至善”這個詞,原文出自《禮記·大學》的開頭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止”為獨體字,沒有繁體。在甲骨文中,“止”的圖像就是腳趾。止字的本義是足。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認清貪欲帶來的后果并及時終止,才會“知足常樂”。

張仲景為什么寫《傷寒雜病論》?換句話說,初衷是什么呢?他就是為了治病救人。從哲學上說,這是一種“贈與”精神,不需要任何索取的“贈與”。你看陽光照耀大地,是不是贈與?陽光與萬物做交易了嗎?沒有。大地承載萬物,需要萬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了嗎?沒有。而是一如既往地厚德載物。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不是等價交換得來的,而是無私地贈與,無需回報,無需報答。最近,海南大學的云教授,推薦我看一本書。這本書是一位日本思想家寫的經濟學方面的書,書名翻譯成漢語叫《遠古的野性》。書中說,現代社會的經濟秩序整個都是建立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我給你多少錢,你賣給我值多少錢的東西。可是,在遠古,卻不是這樣。那時人類的交換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今天的以貨幣換同等價值的東西,不同的是,遠古時代,沒有貨幣,而是物物交換,比如,一只羊換一袋大米。這種交換是建立在價值同等的基礎之上。這種交換方向感很明確,目的性很明確。可是,你知道么?遠古時代,還同時存在著另一種交換,我給你,我不要任何物質,不帶任何目的,不要任何報答,只是給你。這種交換,沒有目的性,方向感也不明確。這種交換,用今天的思維,已經不叫交換,而是贈與了。比方說,這是已經逝世的祖先的手串,我贈與你,你接納的同時,也擁有了祖先的溫情與能量。這是祖宗用過的碗,我贈與你,你在使用的時候,也擁有了對逝者的記憶。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地只剩了一種交換——等價交換,“贈與”這一塊卻淡出了。于是,大家的做事的方向很單一,也很簡單,就是從A到B,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種目的就是利益輸送或者輸出。人類在利益誘導之下,表面上都越來越聰明,卻少了那種沒有目的性的“贈與”,也少了拙的慧力。原始的野性逐漸淡出、以至于丟失。

我贈與,我開心。我奉獻,我樂意。不需要報答。張仲景給窮人看病,就是這么一種“贈與”精神。這就是醫德,就是仁心。

為避戰亂,張仲景辭官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到建安十五年,寫成了16卷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經后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現存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是經晉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宋代林億等校正刊行的。

請注意,《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后人整理的,在當時,張仲景沒有今天大的名聲,不信,你查查正史,里面并沒有關于張仲景的記載。

仲景完整繼承了《湯液經法》中的思想——盡管他完全認同其中的道家觀點,證據之一就是陶弘景說的:“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張仲景在陰陽學說的哲學背景下,借鑒和整理了方證診治法,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和方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基礎。

在亂世之中,仲景綜合前人成果,“博采眾方、勤求古訓”,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創立“六經辨證”的理法方藥齊備的醫療理論體系,第一次總結出病理、癥狀與療法和藥方等相匹配的中醫診療范式,從此中醫有了中醫辨證論治與經方施治的體系。仲景所載方藥,被尊稱為“經方”、“祖劑”。

張仲景在《傷寒論》當中,在這個經方里面呢,經常用“附子一枚”, 一枚大約相當于現在的30克,然后大棗50克,一般是這么用。

經常出國的朋友,回來之后,都要面臨一個倒時差的問題,身體不舒服。我的中醫老師李一翔就用桂枝湯調營衛,來治這個倒時差的問題,效果非常好。那么,桂枝湯的用量,你要用到45克左右,這樣效果才比較好。

這些經驗都來自張仲景。

作為醫圣張仲景的故里,南陽地處亞熱帶向北溫帶的過渡帶,盆地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此地三面環山,八百里伏牛山橫亙西北,淮河之源桐柏山鎖定東南,白河之水環抱其間。

南陽,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大量種植山茱萸、辛夷、桔梗、柴胡、金銀花、板藍根、梔子、木瓜、醫用杏、丹參、麥冬、黃姜、半夏、杜仲、唐梔子、天麻、夏枯草、艾葉、二花、丹皮等。南陽的道地藥材有50多種,可謂盆地處處聞藥香,特別是山茱萸、辛夷、梔子的種植面積大,被稱為“山茱萸之鄉”、“辛夷之鄉”、“梔子之鄉”。

六味地黃丸中所用的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在這里基本都有,而且都是道地藥材。這里更有不少名貴藥材。

南陽,距離我的家鄉不遠。所以,小時候那些種草藥的故事歷歷在目。下面就講幾個故事。

黃連與半夏的故事

俗話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意思是說這“黃連”太苦了,難以下咽。

黃連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之所以稱之為“黃連”,因其味入口極苦。黃連性味“苦,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關于黃連,有這么一個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四川有個老中醫,收了一個苦命但心地善良的徒弟,名字叫黃連。老中醫有個寶貝女兒名叫花草。人如其名,花草姑娘從小就酷愛花草。有一天,從外面回來,她帶回來一種開綠色小花的野草,種在自家藥園里。

黃連問她:這野草叫什么名字?花草搖搖頭,說不知道。

老中醫外出給人治病,個把月才回來。回來后,女兒生病了,吃了藥也沒有用,就是瘦,一天比一天瘦。同行的中醫看了,藥也吃了,還是無濟于事。

小徒弟見師父那個著急呀,忽然,急中生智,他想:也許花草從外面帶回來的野草有用呢?他就用這種野草煮水,給花草喝了。那味道非常苦。結果,奇跡發生了:早上喝下,下午病就大輕。又喝了幾次,病徹底好了。

后來,這個小徒弟上山采藥,不慎墜入山崖……為了紀念這個徒弟,老中醫就將這種野草稱為“黃連”。

“苦”,和“寒”的作用相似,黃連可瀉火存陰,其功用是主泄、燥濕、堅陰。根據中醫的陰陽哲學,“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黃連能夠清熱,能夠降火解毒,可以用來治療發燒、濕熱下痢、痞滿、嘔吐、泄瀉等癥。

有人說,黃柏和黃芩也能清熱降火呀,和黃連有什么不同嗎?沒錯,但黃芩偏于清上焦火(比如說治療心炎、肺火),黃連偏于清中焦火(比方說治療胃炎),而黃柏則偏于清下焦火(比方說治療大腸及膀胱濕熱火盛方面的疾病)。

黃連與肉桂為伍,一涼一熱,寒熱并用,可溫中補陽,散寒止痛。黃連能瀉心火,肉桂辛甘、大熱,可溫腎水,使之上濟于心,并能引火歸元。上瀉心火,下溫腎水,能夠交通心腎,治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等病癥。所以,一個人如果心火旺的話,就多用黃連;腎水寒的話,就多用肉桂。在《韓氏醫通》中,黃連、肉桂為伍,因可使水火既濟,陰陽交泰,故有交泰丸之名。

黃連經常配伍吳茱萸,黃連之寒能瀉胃熱,吳茱萸辛熱能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郁結得開,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從而收到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黃連與半夏配伍,黃連之苦降與半夏之辛開相互作用,可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

說起來,我對半夏的偏愛來自于我的中醫老師李一翔。

記得那是2017年8月25日下午。我的老師李一翔坐診,我在旁邊學習。一個小男孩因咳嗽來看病。小男孩的父親說,孩子在感冒的前一天吃了開胃膏。孩子的耳屎比較多,而且,孩子感冒剛好之后,耳朵后面有一個筋很痛。李老師說,我和梁醫生的開方的方法可能不一樣。我一般要開四付藥。一付藥喝一天。一付藥要放四碗水,煮出來,除了蒸發消耗掉的,加上藥渣,大概剩兩碗,分兩次喝,不用復煮。

藥煮成兩碗,分開喝。早中晚,飯后分兩次喝。至于忌口呢,雞蛋、雞肉、蝦、螃蟹,這些不要吃。這個孩子有點發燒、咳嗽,既然他受不了中藥的苦,所以他這個藥里面可以加冰糖或者白砂糖(這些糖不寒,比較平),但不要加紅糖。

李老師一般開四天的量,四付藥。他的理由是:因為藥每天吃,也有個疲勞的問題,類似西醫說的耐藥性。

這次,李老師沒有按張仲景的六經辨證來開藥,而是用止嗽散加減。止嗽散共有七味藥,分別是:荊芥、桔梗、百部、紫菀、陳皮、白前、甘草。

“止嗽散”出自《醫學心悟》,是清代程鐘齡積30年治咳經驗之總結。書中云:(此方)“治諸般咳嗽。”原文的藥物組成是這樣寫的: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兩);陳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用法:共研細末,每服3錢(9克),食后,臨臥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姜湯調下。功效:宣肺疏風,止咳化痰。主治:外感咳嗽,癥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止嗽散是程鐘齡所創訂的經驗方,對于多種咳嗽都有良效。制方立法嚴謹、選藥精當。臨床辨證應用,稍事化裁,隨癥加減,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所導致的咳嗽,均有良好的效果。

程氏在論述此方時寫道:“予制此藥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或問:藥極輕微,而取效甚廣,何也?予曰:藥不貴險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蓋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過寒亦咳。且肺為嬌臟,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經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矣。醫者不審,妄用清涼酸澀之劑,未免閉門留寇,寇欲出而無門,必至穿逾而走,則咳而見紅。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閉,喉竅宜閉而不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將啟能無慮乎?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附論于此,以諮明哲。”

方中桔梗苦而性平,微溫,善于開宣肺氣,瀉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荊芥辛苦而微溫,疏風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芳香而散,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善治傷風頭痛咳嗽。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入肺經,其性溫而不熱,潤而不膩,可補虛調中,消痰止渴,治寒熱結氣,咳逆上氣,止咳化痰。百部甘苦微溫,入肺經,能潤肺、止咳化痰,治肺熱咳嗆。白前味辛甘性亦平,微寒,長于降氣化痰止嗽,治肺氣盛實之咳嗽。陳皮理氣化痰,調中快膈,導滯消痰。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有利咽止咳之功,炒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話雖如此,世間哪有萬能藥,是不是?如遇陰虛肺燥之虛損干咳,則非其所宜。

我問李老師,為什么這么開藥?這里面包括什么樣的醫理?李老師說,這個患者咳嗽的部位比較深。用藥嘛,該升的升該降的降,我給他加了陳皮。這個止嗽散的原方中是沒有半夏的,我加了半夏。

李老師說:我喜歡用半夏。每個人用藥的習慣不一樣。因為半夏這個藥,一個是利咽,第二是健胃氣,第三能化痰。另外,半夏都是往下走的嘛。

這個止嗽散,主要是宣肺降肺化痰,加半夏,就是這么個作用。我主要從升降這個角度來開藥。疾病正邪交爭的過程,就是升降過程中升和降的一個比拼。降的氣大了,強了,患者身上的正氣就贏了。贏了之后,身體的陰陽慢慢就“和”了。陰陽“和”,則疾病消。

止嗽散這個藥要靈活運用,這個里面升和降之間是大有學問的。一方面,桑白皮、青皮、杏仁等藥宣肺降肺,化痰,另一方面,半夏助它們往下走。紫蘇葉、麻黃等,這些往上走的藥也要用啊,用來配伍一下。這個孩子的咳嗽比較深,深的話,可能病邪比較入里,邪的位置更深一點。如果是嗆咳,很嗆,很咳,那就不能夠用這個方子了。降的藥就可以多啊,升的藥不能多了。如果是上升的咳,那就是說,升的藥可以少一點。

我問李老師,老師為什么喜歡用四付藥呢?他說,哎呀,其實按理說,用單數是比較好,我前些年喜歡用三付,現在喜歡用四付。一般情況下,我做針灸的時候,知道那個穴位都有一個疲勞的問題。你不能每天重復地針灸患者的同一個穴位,藥物也是這樣,也有一個疲勞感,類似這個西醫的耐藥性。所以,我就間隔性的,叫他隔一天吃一天,這樣的話,用四付藥,每星期,可以休息兩天,符合人體的生活規律。不要每天都吃藥,隔一天吃一付,可以緩一下身體,減少這個抗藥性,因為藥物也有疲勞感嘛。

每個醫生都有自己喜歡的藥。李老師開藥的時候,就喜歡用半夏,比如半夏瀉心湯,他比較喜歡用這個藥。其實對于你說的那個倒時差的問題,桂枝湯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桂枝湯的桂枝,給他開到45克左右。吃了以后,這個倒時差的問題,就很容易適應過來。張仲景的這個《傷寒論》里面,有一句話就是“柴胡八兩少陽平”嘛。棗用十二枚,半夏用半升。

按理說,東漢的一兩是32克,但是現在,對于東漢的度量衡,后來有一個新的發現,按照這個新的發現,當時的一兩等于現在14克多一點。

關于療程的問題,一般,五次一個療程是比較理想的吧。我喜歡這樣:第一次,就是試探一下。開始的時候,給他一個沖擊力或者說沖擊量,先定出勝負,是吧,就像用兵打仗一樣。然后第二次和第三次算是進攻了。基本上第三次扎完針、吃完藥以后,就能解決問題了。休息一下,第四和第五天,就屬于后期的一個調理了。五次算一個療程就這么來的。

有時候,用藥的時候為了讓他的身體更好地“和”,你可以給他加上知母、沙參這兩味藥。這就像古琴跟中醫的關系。我覺得,琴本身,比如說我現在這把琴呀,它的漆感覺太亮了一點,如果古樸一點,拙一點,可能感覺更古典,更接近古人那個味道。那么,這個古琴上面那個審美,其實和中醫的開方背后有相通的地方。你聽,古琴的聲音彈出來的是清微淡遠,比方說《憶故人》這個曲子,哀而不傷。中國文化還是主張“和為貴”,中庸之道嘛。而西醫?比方說你身上長了瘤子,西醫采用對抗法,滅了它,割掉它,這不是一個“以和為貴”的態度,是吧。這是消滅對方這樣的一個思路。咱們中國文化,喜歡“和為貴”的,優點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么缺點也在于,我對了也要“和”。各自讓一半。對了讓,錯了也讓。所以,這個對和錯的兩方面,就沒有那么分明。

中醫治病的思路,也是陰和陽的中庸之道啊,也是“和為貴”,也是這么一個思路。這就是咱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你可以說,這是優點,當然也有它的缺點。中醫的理論當中,《方劑學》這門課我覺得比較好,《方劑學》當中,收入《傷寒論》的方子并不多,大概十多個吧。過去有個說法,叫組方精妙嘛。講究重點突出,配伍合理。搭配巧妙,是這個組方精妙的醫理。理和法,從這個法到方,這個是理。那么,接下來自然會推出這個法,這個就是理和法。比方說咳嗽,那么你就想到“小青龍”啊,《傷寒論》里面的經方。各個人的體質不同,季節不同,用藥也要變化,這就涉及到一個加和減的問題。經方,也需要加減。

“理法方藥”這四個方面,其實都要到位,這其實就像彈古琴一樣,方方面面都要顧到,都要“和為貴”,這是一個宗旨。比如張仲景的桂枝湯,那么它主要是調什么呢?調營衛不和,主要調這個問題。仲景調和的是營衛,營氣強了,抵抗力就強。衛氣強了,那么給他調和一下衛氣。所以,倒時差就涉及到營衛不和的問題。喝桂枝湯可能很快就能夠將時差調過來。道理就在這里。

據說很久以前,某沿海地區的一個漁村里,一個老太太和壯年兒子羅丹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

老伴去世早,羅丹從小沒有享受過在爸爸懷抱里撒嬌的滋味。歲月流逝,自己被迫成長為一個男子漢,因為媽媽逐漸老去,他得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

羅丹是漁民的后代,從小就習慣了大海的波浪,在水中游泳如同在陸地上跑步一般穩健。不幸的是,老母親患上了胸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痛起來豆大的汗滴從額頭流下來……羅丹把漁村周邊的醫生都找了個遍,各種藥都吃了,但效果一點也不明顯。母親的痛苦日甚一日。他心急如焚。

村里一個醫生說,聽說有一種草可以治你母親病。

什么草?在哪里有賣?羅丹迫不及待地問。那醫生說,沒有賣。只是聽說有一種草,這種草開的花呈紫藍色、根呈紅色,但這種草只在很遠的小島上才有。也曾經有人去找過那種草,后來,有去無回……

羅丹說,我不怕。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我就不會放棄。羅丹毅然駕船出海,九死一生,終于到了那個沒有名字的小島。他將島上那些開紫藍色花、根是紅色的草,采了一捆,回家給母親煮水喝了。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小漁村的人爭相傳誦著羅丹冒死采藥治好母親病的故事,上了年紀的人說羅丹這孩子孝順啊,一片丹心。這種草被稱為“丹心”,慢慢被傳成了“丹參”。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作用,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等各種病征,尤為婦科、內科及外傷科所常用。

現代人一說丹參,都熟悉中成藥“復方丹參片”,知道這是治療心血管病的常用藥。其實,在中醫里,丹參是極為常用之藥。

金銀花的故事

自古以來,金銀花就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

我清晰地記得一個日子:那是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上午,我約我的中醫老師梁老師到一個叫名叫“頤典園”的地方喝茶、吃早餐。感謝他給我小孩開的三付中藥,治好了小孩的感冒。梁老師告訴我,第一付,是針對孩子因開空調睡覺導致的感冒,體內熱氣跑不出來,導致發燒。癥狀在體表,也就是在太陽經下藥,把孩子皮膚的毛孔打開,讓熱氣排出去,發點汗,自然就好了。想不到吃藥的時候,孩子吐了,而且吐得很嚴重。這說明,熱邪往里去了,走到了第二個階段,即少陽經——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這個時候,非用小柴胡不可了。第三個階段,熱邪跑到體內了,到胃那里了。這是明陽經。得按明陽經來下藥才可以。

這三付藥里面,梁老師都用到了金銀花。

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后一直流鼻涕,感覺鼻子癢。梁老師說,肺主鼻,肝主目,腎主耳。你這種情況,是由于肺熱所導致。他讓我買一斤綠豆,再放上一些枸杞子,煮開后一分鐘即可。喝那碗綠豆水,就可以治愈。為什么要放枸杞子呢?因為綠豆水太寒,如果不放枸杞子,傷腎,怕你腰疼。他讓我天熱的時候,可以用金銀花10克、冰糖若干,泡點金銀花,也可以清肺熱,鼻子就不會癢了。

金銀花果然是寶。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的功效,以之代茶尤能解暑。老百姓有句口頭禪:家有兩盆金銀花,夏日炎炎不用怕。金銀花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可以祛邪;既能宣散風熱,又善清解血毒。金銀花性甘氣寒卻不傷正,氣味芬芳怡人。金銀花不僅可宣散風熱,還能夠清解血毒,對于一些熱性疾病內服外用均具有顯著療效,如發疹、發斑、身熱、熱毒瘡癰、痱子、外感風熱、身熱、發疹、咽喉腫痛及熱毒血痢等。

中國飲食傳統與制度的生成,與“醫食相通”的觀念是有直接關系的。中國古代醫學即源于飲食,神話傳說中的神農氏不僅是教民稼穡的谷神,還是中華醫藥的發明者。

“醫食同源,藥食通用”。在《傷寒雜病論》里,張仲景就把“當歸生姜羊肉湯”當做方劑留用了。“當歸生姜羊肉湯”一方很簡單,只有當歸、生姜、羊肉三味。當歸是補血藥,性質偏溫,有活血、養血、補血的功效;生姜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性溫熱,溫中補虛。三者配合,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產婦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等病癥,也適用氣血虛弱之人。

在河南南陽一帶,馬齒莧極為常見,生于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它耐旱亦耐澇,生長較迅速,生命力、抗病力強。當地人很少有人挖馬齒莧來吃。我到了南方生活之后,才發現很多高檔飯店,都有馬齒莧這道野菜,價格還不低,有“天然抗生素”之稱。馬齒莧全草可供藥用,為酸寒之品,質地柔滑,性善下行。其藥力和緩,可食性強,清熱解毒,消癰散腫,涼血止痢,消炎止渴,除濕通淋。新鮮馬齒莧取汁水外涂或煮水外洗,可以用于治療痱子、濕疹類急性紅斑滲出期,具有收濕止癢、清熱消腫的作用。馬齒莧種子有明目作用,嫩莖葉可作蔬菜。

有很多草,司空見慣,很少有人把它們當寶貝,可實際上,它們卻是中藥中的寶貝。比如菊花。菊花有著極其珍貴的藥用價值。陶淵明就喜歡用菊花來養生、治病。民間流行用菊花治眼疾,古來有之。小孩子如果患有眼疾,把菊花摘下來,放在泥罐里熬湯喝,幾天后眼疾也許就能痊愈。

又比如荷葉。取新鮮荷葉一片,用清水煮20分鐘,將荷葉水兌入溫水中洗澡,不僅能預防痱子,還能讓皮膚清爽。干品也可煎水外洗。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作用。又比如魚腥草,其性寒、味辛。辛能透表發散,使汗液通暢,利尿除濕,健胃消食。寒能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抗菌消炎,有很好的清熱解毒功效,用于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魚腥草煮水外用,能使藥物直達病灶,迅速發揮療效。可取魚腥草250克,加水750亳升,水煎后,外洗或冷敷。關于魚腥草的傳說很多。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無奈天意要繼續磨練他,他回國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見的荒年。勾踐帶人上山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終于發現了一種草。越國人就靠著這草度過了難關。因為這種草有魚腥味,勾踐便取了名叫:魚腥草。

又比如牽牛子。在南陽一帶,在整個河南農村,牽牛花隨處可見。后來才知道,牽牛花結出來的子兒,可以做藥。

為什么叫牽牛花?這跟一個傳說有關。傳說有個放牛娃,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得了一種怪病。怎么個怪法呢?就是他的腹大如鼓、枯瘦如柴,而且小便困難。放牛娃在牽牛花的懷中昏睡過去,醒來后感覺饑餓,卻又無力爬起來。干脆就地取材,隨手抓起身旁牽牛花的果子就往嘴里塞。不久,放牛娃感覺腹中疼痛,很快排出一些大便。奇跡發生了:腹脹好了,不難受了。

為感激牽牛花的果子的救命之恩,放牛娃便牽著牛,向牽牛花的果子叩頭跪拜。后來,牽牛花的果子,被命名為“牽牛子”。

牽牛子屬于瀉藥類,味苦、性寒,有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的功效。因藥性峻烈,歷代醫士都對其謹慎使用。不過,名醫李時珍卻是個例外。

據《本草綱目》記載,李時珍曾為一個年近六十歲的婦女看病。該女士患有大便秘結,一般十多天才通便一次,持續了許多年,痛苦不堪。她甚至用過芒硝、大黃等瀉藥通便,效果仍然不顯著。

李時珍發現她較肥胖,且心情時常憂郁,泛吐酸水,常患熱病。由此認定,這是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化為痰飲,不能下潤腸腑,便建議其服用牽牛子末皂莢膏丸。果然不出所料,婦人腹脹便很快消除,大便也如常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牽牛子“走氣分,通三焦”、“達命門,走精隧”,對“大腸風秘氣秘”療效顯著。牽牛子也可以祛除面上粉刺、雀斑等。

中藥“白芍”的故事

我小時候,在魯西南的鄉下。記憶中,我家院子里種滿了白芍,當時不懂,開花時節甚是美好,以為那就是牡丹呢,后來讀東漢《神農本草經》才知道,那叫白芍,也叫芍藥,根莖可入藥,花朵曬干可作為花茶飲用。

上大學后,看中醫書才知道:在白芍家族中,芍藥以杭白芍為佳,那是滋陰補血的上品,芍藥也因此被稱之為“女科之花”。

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可養血,用于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還可養肝陰、調肝氣、平肝陽,用于肝陰不足、肝氣不舒、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脅肋疼痛;可斂陰、和營、止汗,用于陰虛盜汗及營衛不和的表虛自汗。

“白芍、白術、白茯苓各5克,甘草3克,水煎,溫服”,可以補氣益血,可養血柔肝,可散郁祛瘀,可治療黃褐斑、皮膚發黃、粗糙、色素沉著、雀斑、暗瘡等等。這是明代醫學著作《醫學入門》中的記載,而且,此方還有個很好記的名字,叫:三白湯。

在中醫看來,一個人長黃褐斑、皮膚發黃、粗糙,皮膚顯示這些跡象,說明其臟腑運行有了問題,氣血不和了。就像一盆花,發黃了,不是缺水就是缺陽光,要么就是土壤出了問題。一個人,也是這樣。氣血不和,說明內分泌出了問題,就會生斑,皮膚粗糙,這個時候,得調氣血了。只要氣血調和了,新陳代謝正常了,免疫力增強了,精神飽滿了,臉上的暗瘡自然就好了,皮膚就不粗糙了,皮膚衰老就延緩了。美白祛斑在人體的自我修復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于是,這個人的容顏紅潤了。

關于白芍入藥,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大意是說,神醫華佗將自家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入藥了。那些花花草草,在他手里都成了良藥,華佗用它們治好了很多人的病,惟獨冷落了白芍。白芍就感覺自己很沒有用,非常委屈,于是在半夜變成美白仙子,夜哭,故意哭給華佗聽。一次,華佗開門到外面,巡著啼哭聲而去,卻沒有看到啼哭的女子。第二次第三次,還是沒看到人影。華佗奇怪地對夫人說起這事。華夫人說,這是因為白芍被你長期冷落,所以,用夜哭這種方式訴說委屈了。為什么你從未將白芍入藥呢?華佗說,我多次嘗過了白芍的葉、莖、花,覺得它實在沒用,就沒有理會。想不到,幾日后,華夫人血崩,腹痛得厲害,華佗為她用了很多藥,均無效。華夫人瞞著丈夫,自己挖了芍藥根,然后煎水喝了。結果,血崩半天就好了,腹痛也很快止住了。

華佗知道了這事,才后悔自己不該委屈了白芍。原來,白芍不但可以止血、活血,還有鎮痛、滋補、調經之效。

神奇甘草和薰衣草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偏遠小山村里住著一個草藥郎中,草藥郎中有個老婆。夫妻除了忙農活,整個漫長的冬季無事可做,那時候交通極為不便,也沒有辦法進城打工。兩個人就靠給村民看病賺點零花錢。

日子就這么如白開水般地流淌著。

某一日,草藥郎中外出,翻山越嶺,為人治病。天快黑了,還沒有回家。那個時候沒有電啊,漆黑一團,草藥郎中老婆著急啊。一急丈夫未歸,二急家中來了很多病人,排隊等草藥郎中看病。草藥郎中的老婆勸鄉親先回家,等郎中回來。但是,病人不聽,堅持等候。

無奈,郎中老婆就想胡亂包一些不治病但也不會害人的藥,分發給病人,好打發他們走。包什么藥呢?一著急就亂走,走來走去,她忽然被地上放的一大堆草棍給拌倒了。她拿起草棍,啃了一口,甜,很甜。慌亂之中,她就把這些小棍切成小片,一包一包,用紙包好,然后發給了那些病人:各位親,這是我老公平時經常用的藥,你們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安慰療法。

結果,過了幾天,有多位病愈的人,專門前來登門,要答謝郎中。說吃了郎中老婆給的藥,病很快就好了。郎中一聽,心想,好險,這個老婆膽子真大,竟然亂開藥。正要發脾氣,被老婆拉到一邊,如此這般講給他聽。

原來是歪打正著啊。

郎中問那幾個人得了什么病,他們患的全是咽喉疼痛、咳嗽氣喘之類。

這種草藥能治好咽喉疼痛、咳嗽氣喘?從此,一碰上咽喉腫痛和咳嗽氣喘患者,郎中就用這種草藥。食物中毒者也用它。用了這么久,總得起個名字吧,嗯,這種草藥既然味道甘甜,就叫“甘草”吧。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本草正》中記載:“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其可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唯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和甘草一樣神奇的草,還有很多,比如薰衣草。

記得在《人民日報》上看過一個關于薰衣草的傳說。關于薰衣草的傳說有好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個故事:很久以前,有個叫薰衣的女孩與天使相戀,美麗的天使為她流下第一滴眼淚,還為她脫落一對翅膀。天使雖然每天被劇痛困擾,但很快樂。然而,好景不長,天使被抓回天國,在離開之前又流下一滴淚,淚水化作一只蝴蝶陪伴他心愛的女孩。可薰衣還在傻傻地等著天使回來,日日夜夜地在天使離開的田園癡心守望。最后,薰衣化作一棵小草,每年開出淡紫的小花,然后飛向各地,尋找曾經與她相愛的天使。后來人們把那株開紫花的植物叫做薰衣草。

古希臘人發現了薰衣草的藥用價值,用它治療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當年羅馬軍團遠征西班牙時,士兵們發現薰衣草花香清冽,濃郁彌久,還能清潔傷口,便把它帶入浴池泡澡,當做軍中常備藥物。中古時期,薰衣草飛入尋常百姓家,是衣櫥里的必備之物,人們用它驅蟲香衣,稱之為“芳香藥草之后”。再后來,將薰衣草贈送給對方,成為戀人們表達愛意最浪漫的方式。

神奇之草——地膚子與艾草的故事

古人居住條件和現代人沒法比。我小時候,每年夏天,都要睡在荒野地里,因為要看西瓜,怕被人偷。而老人們常常睡在院子里。夏季正是百蟲生長的時節。蟲子成了一大威脅。用什么來驅蟲呢?在長期與自然的共處中,我們的古人發現艾葉、藿香、薄荷、山奈、川芎、當歸、蒼術、白芷等草藥,均有香味,可以驅蟲除瘴。

被蟲咬了,會癢。那么癢怎么辦?撓撓。癢重了,撓也沒有用。清代《外科證治全書》中說:“癢風,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

瘙癢,尤其是持續性瘙癢伴陣發性,那比痛更難忍。古代中醫認為,癢與風有關。《黃帝內經》中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就是說,癢的病根在心那里。

如何治癢呢?中醫止癢方劑中常用這樣一味藥:“地膚子”。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地膚子別名為落帚子、竹帚子,其性味甘苦、寒,入腎經、膀胱經。地膚子不僅止瘙癢,還能利小便、清濕熱。

河南南陽一帶的朋友都知道,從前在農村,家家都有掃帚,那時大家都沒有錢,舍不得到菜市場去買掃帚,基本上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用地膚草做成掃帚。

有個傳說有很意思。說很早以前,有個農民喜歡采藥。有一年夏天,他上山采藥,因為天氣不好,下山路滑,就暫時住在山上。山上的蚊蟲厲害呀,等到回到自己家,感覺身上到處瘙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患上了急性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按照中醫看的看法,是由于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復感風邪、內外邪相搏,風濕熱客于肌膚而成。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有關;慢性者多與脾虛濕蘊、血虛風燥有關。濕邪重濁黏膩,易與熱交結,故發病后多纏綿難愈,或反復發作。

濕疹有時候特別難受,特別是持續性的劇烈瘙癢,瘙癢起來簡直有生不如死的感覺。還有的濕疹,表現為糜爛水皰,伴見滲出液,嚴重的還出現丘疹、水皰、糜爛等多種形態。西醫說是真菌感染。你都不知道真菌為什么那么強大了。濕疹纏綿不愈,以至于有的人一到夏天就復發,一到寒冬就自然好,成了慢性濕疹,還有的傳染成“香港腳”。反復發作,而且像打游擊一樣,身體腹股溝轉移到腳趾、陰囊等處,并且癥狀在短時間內不能消除。如果濕疹治療不當,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轉為慢性泛發性濕疹,有的人泛發全身,纏綿不去。

不過,當時還沒有“濕疹”這個名詞。

中醫古代文獻無濕瘡這個名稱。發病部位不同,名稱也不同。按照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王紅蕊的說法,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血風瘡或栗瘡;發于耳部者,稱旋耳瘡;發于乳頭者,稱乳頭風;發于手部者,稱瘸瘡;發于臍部者,稱臍瘡;發于陰囊者,稱腎囊風或繡球風;發于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于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癥瘡。

這個喜歡采藥的農民也不知道怎么治療。他只想洗澡,洗個熱水澡。

農村沒有自來水呀,他就自己燒一鍋熱水,泡澡。鍋幾天沒用了,有點臟。農村人洗鍋,都是用炊帚刷一下,加了一鍋水。水燒熱了,洗澡時才發現炊帚忘記拿出來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把炊帚拿出來,洗澡。

說來奇怪,洗完澡,他明顯感覺全身瘙癢減輕了。他意識到可能是用草扎成的炊帚的功勞。后來,他再用炊帚煮水洗澡,果然能祛瘙癢。炊帚是用什么草扎成的?就是田邊的地膚子草。既然地膚子全草能祛瘙癢,那種子應該也有用。后來用地膚子的種子入藥,發現比全草療效更好。

《醫學源流》說,對付濕疹,“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既然是皮膚科,選用皮膚病的外用藥物比較好。按照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王紅蕊的說法,地膚子草煮水可以清熱止癢。也可用苦參、黃柏、荊芥等煎湯外洗,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糜爛、水皰、滲出較多者,以收斂清熱止癢為原則,可選用馬齒莧水洗劑,黃柏溶液外搽;亞急性濕瘡以消炎、止癢、干燥、收斂為原則,可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慢性濕瘡以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癥及潤膚為原則。可選用各種軟膏、乳劑,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如青黛膏、5%硫黃軟膏、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治療。

下面說說艾草。

《孟子》一書有這樣的話:“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病了七年,才想到求艾,而且求的是存放三年的艾,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早干啥去了?怎么不早點存艾葉呢?這段話,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用艾草治病歷史悠久,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經很普遍了。第二,艾草存放久一點,藥效才更好。

宋代范仲淹說:“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士大夫習醫成為一種時髦,就連皇上也趕這個時髦。《宋史》中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炙。”趙光義患重病,趙匡胤去看望他,親自給他艾灸。趙光義覺得痛,趙匡胤也取艾自炙。成語“灼艾分痛”就是從這兒來的。

現在的艾灸都不痛了,艾灸在古代為什么那么痛呢?因為古代流行瘢痕灸,要灸得起泡,落下瘢痕。如今,瘢痕灸很少用了,代之以隔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等等。

中醫認為:“肺朝百脈,司呼吸”、“肺開竅于鼻”,鼻是人體重要門戶。“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熱傳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統。預防疫病,最重要的是切斷疫氣傳播途徑,所以要固護人體鼻、口、皮膚等。于是就有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諺。

按照民間傳統,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艾葉。據老輩人說,這是為了“辟邪”,其實是為了驅蚊蠅、蟲蟻。近年來,各種變異病毒猖獗,“禽流感”等全球蔓延,這些都是呼吸道傳染病,而國內很多專家經研究證明,艾草煙熏對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有很好的療效。

艾草的功用可遠不止這些。艾草放進溫水的浴缸中,外洗,可治濕瘡疥癬,可以預防夏天長包、長癤、生痱子,還可以很快緩解皮膚瘙癢;孩子常用艾葉水泡腳,還能防治感冒;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作用妙不可言;寒濕腳氣的人們亦宜以此夾入襪內;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劑,用小布袋子裝起來,放在廁所、廚房或者冰箱里,能起到除異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用于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為婦科要藥。《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草還有一個巨大貢獻,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用于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分,“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搗絨,制成艾條、艾柱,點燃之后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氣體向下進入穴位,通過穴位到達經絡,再通過經絡到達體內,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唐代藥王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歲。民間亦有俗語“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就是說常灸足三里穴確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日本的一位194歲高壽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傳授秘訣: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連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會保證健康。足見孫思邈使用艾草的方法流傳之廣。如果說“杏”是中醫之花,那么,“艾”便是中醫之草。

電影《梅蘭芳》里邱如白對孟小冬苦苦“懇求”: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艾草原本是孤單的,如今卻被人請進了繁花似錦之地。

艾草就像一個經歷豐富的人。當一個人,走過許許多多陌生的城市,也跨過許許多多的山川河海之后,明白了生命的渺小和珍貴。親眼看過世界的人,面對喜怒哀樂都波瀾不驚,心態淡泊,不追逐虛無的繁華,對世間的每一樣事物都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這篇文章,看似談中醫,其實,也是談中國哲學,談文學。這也許是我和其他作家不一樣的地方。賈平凹曾經說:“一路寫下來都是在學著寫,覺著自己有些經驗了,也就有些老了。”他還舉過這么個例子:他早年沒有坐過飛機,之前一直以為云層一遮以后,就那么一點點太陽,可當自己坐著飛機穿過厚厚的云層之后,才發現云層之上萬里晴空,自己頓時就覺得眼界開闊了。

這也正是我要表達的意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精品|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91无码网站|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欧美成人二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1级黄色毛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综合亚洲色图|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成网站|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伊人久综合| 性视频久久| 亚洲午夜综合网| 亚洲成a人片|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久久五月天综合| 天堂网国产|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日韩久草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伊人欧美在线|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www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9er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