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內明確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概念開始算起,已近15年之久。學者們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認識與態度,正符合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邏輯。隨著中國改革力度的推進,人們正經歷著一場當代審美泛化的“蛻變”,審美泛化很容易造成價值領域的“真空”,需要大眾保持清醒地對待周遭種種誘惑。同時,與消費主義密切關聯帶有功利性的“審美化”,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審美異化的發生。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泛化;審美異化
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概念的產生也是眾說紛紜。可以說,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下器物方面(瓷器、繪畫、書法、飲食、服飾等都組成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已經具有審美化傾向。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我國人民看到了外部世界的環境,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廣告電視、時裝表演等等,這里要討論的就是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西方學者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思考大都站在大工業發展和人類物質文明的繁榮中產生的“后現代主義”和“消費文化”上。2002年,陶東風先生的一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文章,第一次在國內明確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概念,隨后2003年《文藝爭鳴》召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研討會,學界通常把這次研討會后陶東風、王德勝、金元浦等人創作的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文章的發表,作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熱點話題討論的開端。學者們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認識與態度,正符合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邏輯。審美泛化是指審美領域范圍的擴大,期間還未包含態度和價值判斷,而審美異化就是在審美泛化的基礎上,包含了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價值批判。
一.審美泛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幫兇”之一
隨著中國改革力度的推進,中國社會中出現了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景象:購物廣場里商品琳瑯滿目;酒吧、KTV里燈紅酒綠,人們肆意狂歡;藝術畫廊里人潮涌動,但觀眾卻自顧拍照曬朋友圈。這種光和影的變幻,視覺和聽覺的交織,充斥著大眾的日常生活,人們正經歷著一場當代審美泛化的“蛻變”。這場“蛻變”在“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日常生活化”中發生,前者將“審美的態度”引入日常生活, 后者力圖抹去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與此同時,審美泛化很容易造成價值領域的“真空”,需要大眾保持清醒地對待周遭種種誘惑。當然,對于“審美”的概念也并非明晰,本文選取廣義概念的“審美”:既指與美、藝術、審美經驗相關聯,也指人們欣賞評價藝術的過程。因此,筆者進一步考察日常生活審美泛化的“審美與生活的融合”、“審美與消費的糾纏”、“ 審美與技術的交織”和“審美對通俗藝術的影響”。
1.審美與生活的融合
大眾眼中的日常生活無異于刻板重復、恒常平庸相統一,而列斐伏爾卻提出:“日常生活帶有壓制與反壓制的雙重可能性”[1],我國學者衣俊卿也對“日常生活”作了界定,他認為:“日常生活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借傳統、習慣、經驗以及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系的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2]??梢?,日常生活是與人類個體生命緊密相連的領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
當“審美”進入“日常生活”后,因為日常生活領域的寬廣,使得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藝術品”,產生審美泛化,比如,馬賽爾·杜尚把從商店里買來的小便池編上號,就大搖大擺地送進了藝術館,還美其名曰:《泉》。這種“藝術品”的泛濫帶來的不是藝術的繁榮,而是人類審美的疲勞、麻木,也使真正的藝術品陷入了沒落的境地,被貼上“腐朽”的標簽。由此西方大批哲學家比如黑格爾、阿多諾、丹托等人,開始思考藝術終結的問題。當然并非如此,日常生活處于審美化中并不會導致藝術的終結。主體在審美實踐中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可以突破日常生活的“世俗化”的束縛,從中發掘出有利于藝術產生的積極因素,另外還可以利用藝術自身固有的價值沖破日常生活中“世俗化”的藩籬,回歸到藝術、審美的康莊大道。
2.審美與消費的糾纏
現代社會中,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對象和消費場所都較之此前有著明顯的變化,而且還趨于美化,打破了傳統的以“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3]的社會生產總過程。先前大眾的生活理念與消費理念是吃飽穿暖,現在簡單的衣食住行不再是大眾日常生活的消費目標,表層的生理需要向更高層次的“審美需要”發展。城市的電影院變多了,電影資源也豐富了起來,傳統的書店也裝修成了主題書屋,飲食也從小餐館換到了服務周到、環境優雅的餐廳酒樓等等,趨于美化的購物環境使人們流連忘返,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審美向消費的延伸。
當然,審美并沒有在消費領域真正實現。一方面,當下的審美向消費的滲透,只有一少部分的人才能享受,大部分的民眾是沒有金錢和時間去享受具有審美性質的產品。另一方面,大眾在消費領域更多的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在日常生活的消費中,更多的人奉行的是一種享樂主義,他們流連于KTV、酒吧等娛樂場所,執著于豪車、名表等奢侈品的追求與攀比,還耿耿于懷于真正藝術品的購買而不是精神上的欣賞,這種感官和肉體的享受又拉開了審美向消費延伸的距離。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的過程之中,認清中國國情,以真正的、中國特色的美和審美凈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升華人們的感性快感,陶冶大眾的審美時尚,努力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全面自由發展每一個人,從而使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4] 。
3.審美與技術的交織
自人類社會進入現代主義的潮流中以來,技術成為了文化運作的主要力量,它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文化傳播形式的變革,也強烈地影響著日常生活的變化和審美方式。一方面,在大眾的各種感知方式中最突出的就是視覺?!爱敶曈X藝術所提供的圖像逼真細膩,甚至可以說達到‘仿真’、‘亂真’的地步,但是,仿真并不等于真實,細節的真實和物理的真實也不同于本質的真實,眾多的當代視覺藝術作品為人們的官能享受提供了豪華的形象盛宴,然而,能夠為人們提供理性的認識和反思的作品并不是很多”[5]。在技術的支持下,視覺藝術更具現實性、影響力和大眾性,也就是說,在視覺化的效果下,藝術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但也降低了藝術的藝術價值,這里的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對立關系。所以,對于藝術創造者來說,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就必須適應大眾的心理和審美。
另一方面,當下電子媒介發展迅速,媒介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使得藝術與媒介相互交織。藝術文本比如電影、電視劇本等,最終可以在媒介的作用下還原為信息符號,并在社會交往中被人們接受。因此,媒介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為藝術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的同時,也激發出新的藝術產品,如影視藝術、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媒體上,電子操作使原本真實的東西變得虛幻,給大眾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對電子操作仍不能持完全肯定的態度,媒體的電子操作仍需要被合理使用,否則將會給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正如韋爾施所言:“當今的審美化令人失望,因為現實中使每樣東西都變得美的做法,破壞了美的本質,普遍存在的美失去了其特性而僅僅墮落成漂亮,或干脆就變得毫無意義。另一方面,眼前處處皆為美,使得人們的感官變得麻木不仁”[6]。

4.審美對通俗藝術的影響
通俗藝術是相對于高雅藝術而言的。高雅藝術被稱為嚴肅藝術或精英藝術,具有非功利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其目的是為了在表現藝術自身存在魅力的同時,表達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思索。相應的通俗藝術,則被稱作大眾藝術,它產生于民間又回到民間,并服務于大眾。通俗藝術的內容多取自日常生活,與高雅文學相比,它沒有嚴格的體系規范,于是就表現出功利性、松散性、世俗性和娛樂性的特點。舒斯特曼為通俗藝術辯護,他“對通俗文化自身蘊藏的蓬勃的生命力量大加贊揚,尤其欣賞通俗藝術為沉悶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讓通俗文化漸漸走近人們的視野,逐步獲得肯定”[7]。通俗藝術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
當大眾面對通俗藝術時,由于通俗藝術的娛樂性,大眾接受心理是處在放松的狀態下的,因此通俗藝術的創作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雖然高雅藝術能夠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快節奏下的大眾則更傾向于能夠滿足自己情緒發泄、釋放壓力的通俗藝術,比如時下大火的喜劇類綜藝節目,大眾通過觀看喜劇表演,在大笑中釋放自己,而且其中的純搞笑類“滑稽”喜劇更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因為觀眾看喜劇就是為了釋放一周的工作壓力,而不是為了接受“崇高”喜劇的再教育。再比如,文學創作中新興門類的網絡文學,一經產生就改變了純文學領域的書寫方式,因為網絡的快捷和無處不在,網絡文學天馬行空的想象可以滿足讀者在現實生活中不可得的種種欲望,所以網絡文學的受眾面很大。另外,近幾年新起的微信公眾號也是一個包藏文學、藝術、生活、娛樂的廣大空間。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對通俗藝術的影響,當然,這樣的社會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審美異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幫兇”之一
當下,“審美”滲透到“日常生活”,雖然實現了表層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但更多的是物質層面的“審美化”,就如同人被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大機器設備所物化、異化一般,這種與消費主義密切關聯帶有功利性的審美化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審美異化的發生。審美異化是在審美泛化的基礎上產生的。此時“審美”本身的性質改變,審美無功利性的消失,具體來說,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無利害到功利性
審美異化的生成就是從無利害到功利性的轉化過程。無論中外,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帶有很強烈的實用色彩。西方美學“審美無利害”的核心是從夏夫茲博里開始的,康德則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然而,隨著工業技術的大發展,大眾文化的興起,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審美無功利”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審美功利性”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其實,審美與功利的關系問題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到了現代社會消費經濟下人們追求的已經不再是先前的“詩意棲居”,而是浮于表面的感官娛樂享受。大眾的這種功利性的追求也使得各種功利性因素借助審美的外衣,淪為追求經濟利益的工具,文學藝術的產業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文學藝術的產業化中,文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真正重視純文學寫作的作家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出現;文學的門檻降低導致所謂的文學作品在網絡上大量的泛濫;表現宏大題材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少,更多的則是短小隨筆模塊化的心靈雞湯體;出版商抓著大眾的獵奇心理大肆發行挑逗感官和充滿情欲的媚俗作品。
審美功利性的產生原因有兩點:一是大眾文化的興起,一是理性至上的泛濫。首先,大眾文化的興起是與打破精英文化的話語權相伴而生的。精英文化的掌控權在知識分子手中,他們有著不俗的審美趣味和精神指向,因此,長期壓制著大眾的審美趣味和自由,但隨著作為精英的知識分子群體在經濟和技術的社會大潮的沖擊下日益瓦解,普通的大眾被釋放出來,長期的壓抑使他們的審美帶有彌補性質的功利性。其次,理性至上的泛濫也帶來審美功利性。比如,唯理性至上而行的技術理性,它雖然促進了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也導致了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在此背景下,大眾的生活是機械性的麻木,追求功利性更甚,“異化”凸顯。因此,關注審美功利性要警惕大眾文化、理性主義對個人精神的弱化。
2.從欲望的濫觴到精神的淪喪
審美異化的生發過程還表現為從欲望的濫觴到感官的沉淪最終導致精神的淪喪。首先,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較之以前有著極大的提高,紛繁多姿的世界在燈紅酒綠中刺激著大眾欲望。大眾審美欲望的開始萌生于人類的早期時代,但審美欲望的加深與變異一定與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直接相關。欲望之下,大眾追求金錢、地位、美色,時時刻刻受到欲望的奴役,變成欲望的工具。從櫥窗里閃亮的服裝到舞臺上性感的女郎,從時裝畫冊到醒目的時尚廣告等等,全新的形式和內容,吸引大眾的關注,最大限度地激發大眾的消費欲望。其次,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眾,開始以追求視覺感官的快感為審美需求。在視覺感官下,更多的時候大眾是分不清美感與快感的,一旦對美感的要求放松警惕,快感就會脫韁而出,大眾開始追逐著奢靡、華麗的對象。當然,不能否認美感與官能感受之間密切的關系,馬克思也曾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 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的話,但是官能的愉悅并不代表庸俗的感官狂歡。最后,在欲望的刺激下,感官的沉淪導致了精神的淪喪?!耙磺邢蝈X看齊”的價值偏差,充斥著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大眾一頭扎進被資本、權力、科技控制的社會里,逐漸迷失自我,成為物質生活的傀儡和附庸,人類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與超越性不復存在。比如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許許多多的便利:機器人出現后人類不用親身從事非常危險的活動;航空技術讓人類探索地球之外的廣袤空間等等。與此同時,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能夠被忽視的,手機、網絡在方便人類聯系的同時,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類就像生活在一個個的格子里,“各自為政”,不再交心。

3.從藝術的自律性消解到藝術的他律性興起
作為審美異化的一種表現,藝術自律性的消解主要是由審美和藝術向日常生活擴張所導致的。所謂“自律性”,是指“任何事物使之成其本身的自身規定性,即某一事物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規律,不受外界條件的制約,在此基礎上,審美自律指的是審美經驗的獨特性、審美對象所具有的獨立的審美價值、審美態度的無利害性、審美活動的自由性和審美價值的超越性”[8]。自律性的消解,也即自身不受制約的條件開始消除,越來越多的與周遭事物聯系在一起,走向日常生活。比如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藝術品經久流傳,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杜尚那里,慘遭“消解”,他給蒙娜麗莎添上了胡須,昔日繆斯般的形象轟然倒塌,而杜尚的創作還被標榜成藝術品寫進了藝術史。
作為審美異化的一種表現,藝術他律性的興起也主要是由審美和藝術向日常生活擴張所導致的。與“自律性”相應的概念是“他律性”,他律性與自律性相反,它指的是任何事物彼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而現實社會中,這一聯系的交織,卻是弊大于利,此時的藝術品變成了商品,成為空洞的符號,不再擁有超越性、獨立性的審美價值,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滿足大眾的物質欲望,卻不再能夠喚起崇高的情感。藝術他律性興起的背后是經濟利益的巧取豪奪,是權力交替的爾虞我詐,大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還洋洋得意于“審美的熏陶”。
三.結語
本文重點分析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兩個表現,即審美泛化與審美異化,筆者又稱其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兩個“幫兇”。對于兩個“幫兇”,筆者既肯定了它們起到了幫助大眾進入“審美化”的作用,但又對它們起到的作用保持一種懷疑的態度。當然對于這一話題的討論,我國學術界一直都是眾說紛紜,筆者無意加入其中任何一方,而是通過對這一課題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外的一些意義,比如對大眾審美人格的構建。這樣讓自己的審美觀點既不進入“一切皆美”的審美泛化,又不與時代脫節,從而能夠正視審美異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吳寧.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5.
[2]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4] 張玉能.消費社會的審美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04):26-31.
[5]曾繁仁.文藝美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6.
[6]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116.
[7]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彭峰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2:192.
[8] 李蓼.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困境和可能出路[D].河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