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簽合同是假的,無效”
寧波的沈瓊(化名)夫婦去年看中了周大伯家的一套房子。經過商議,房屋的總價為190萬元。于是,雙方簽訂了一份合同,約定房屋成交總價為190萬元。二手房過戶時,為了少交稅,按照“潛規則”,雙方采用了“陰陽合同”的方法。
“陰”合同即當時簽訂的總價為190萬的那份。“陽合同”是雙方在房產交易中心簽訂的涉案房屋的網簽合同,網簽價格為150萬元。
合同簽訂當天,沈瓊夫婦支付了10萬元定金。事后,雙方卻因為房產過戶中的其他問題起了糾紛,沈瓊夫婦將周大伯告上法庭,要求周大伯繼續履行合同,并支付賠償金和承擔中介費。
令沈瓊夫婦意外的是,周大伯卻在庭上提出了反訴請求:解除《存量房屋買賣中介合同》及確認網簽合同無效;判決定金10萬元不予返還等。
周大伯甚至不惜自爆內幕:第三人(指中介公司)明知有正式合同,而唆使、誘導簽訂“陰陽合同”,并用假合同去辦理網簽。網簽合同價款為150萬元,比實際合同價款減少了40萬元,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應屬無效合同。為證明己方觀點,還出示了向寧波市住建委的相關舉報受理文件作為證據。
最后,法院綜合認定,雙方簽訂的《存量房屋買賣中介合同》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各方均應依約履行。即“陰”合同有效。法院判決,周大伯和第三人協助沈瓊夫婦做好涉案房產的產權變更登記手續,確認雙方在寧波市不動產交易中心簽訂的涉案房產的網簽合同無效。
看似有利,實則風險不小
記者以購房者的身份咨詢多家中介,發現雖然各部門明令禁止,但是“陰陽合同”仍屢見不鮮。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少交稅。
一名房產中介以周大伯和沈瓊夫婦的買賣舉了個例子。
假設這套房子的個稅、契稅等都由沈瓊夫婦承擔(這也是二手房交易中常見的做法)。這套房子為沈瓊夫婦的二套房,面積為100平,周大伯當時買入價為150萬,且已經滿2年無需交增值稅。
那么,按150萬的“陽”合同,因為是平買平賣,可以不用交個稅,契稅部分按150萬的2%計算,則為3萬。
按190萬的“陰”合同,則需要繳納190萬的1%的個稅,即1.9萬;契稅部分按190萬的2%計算,則為3.8萬??偣残枰U納5.7萬的稅費。相比之下,走“陰陽合同”可以省下2.7萬的稅。如果是總價高的豪宅,或者是不滿兩年的二手房,“陰陽合同”的稅差就更大了。
浙江尚甬律師事務所陳翔律師說,為了少交稅等目的簽訂的“陰陽合同”,看似對交易雙方都有利,但對買賣雙方來說,存在著不小的風險。一旦發生糾紛,雙方都希望按對自己有利的那份合同來履行,出現上面的事例也不足為奇了。此外,為了少繳稅款而簽訂“陰陽合同”,違反了國家相關稅收法律法規,一旦被查出,不僅要補繳稅款,如達到一定條件,當事人還有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