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航3U8633航班備降成功,川航高原“飛行小王子”機長劉傳健創造了中國飛行史上的一個奇跡,他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機長”。46歲的劉傳健這次緊急迫降,源于他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劉教員” 技高人心細
劉傳健妻子鄒函是重慶市第二師范學院的一名老師,舅舅也是空軍飛行員,鄒函主要教授航空概論、航空英語、旅游英語等課程。5月14日當天她帶學生在杭州參加全國導游大賽。看到新聞后,她還發朋友圈說:“一看是我劉教員的航班,嚇得我緊張了三分鐘!再一想我劉教員技高人心細,肯定沒問題!”持續關注新聞后,鄒函才得知,丈夫面臨的是“世界級”險情,她開始擔心丈夫是否受傷。14日深夜,鄒函與丈夫通話,得到答案她才徹底放心。
鄒函說,之所以叫劉傳健“劉教員”,是因為他“開過轟炸機”,也當過飛行教員。在丈夫的床頭柜上還放著一本《飛行機組操作手冊》,他睡前沒事都要翻一翻。“我經常說他,你都是教員了,還需要看這個啊。他說必須要不斷學習。”在鄒函看來,丈夫是個很自律的人,休息日都是早睡早起,不抽煙、不喝酒,飛行員不允許的事都不干,每天都堅持運動。對于工作,劉傳健是時刻做好了準備。鄒函說,丈夫不管在干什么,就算臨時喊他飛,他也可以馬上出門。
家中客廳、書房都擺放有航模,各類與飛行、民航有關的書籍多見于書桌和床頭,足見“劉教員”對飛行的熱愛。
備降成功離不開10年“基本功”
在川航工作以前,劉傳健在駐四川瀘州某空軍部隊服役了10年。他的一位已經有1萬多個小時飛行記錄的戰友介紹,劉傳健在部隊退役時已是少校軍銜,先后擔任教員、中隊長、訓練股長,“他飛得好,各方面素質都很出色”。在他的印象里,劉傳健是1991年8月當的兵,1993年左右到的四川瀘州,先是當飛行學員,然后留校做了教員。按照部隊要求,每批學員中,只有各方面素質出色的尖子生才能留校。“他比較外向、活躍,籃球打得好,工作方面很認真。”
按訓練情況計算,10年估計得飛3000多小時,這已經是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飛行員了,“按當時在部隊的標準,安全飛行3000小時,都是二等功了。”
雖然開的初級教練機,但那時候所有科目都要練習,包括戰斗機所做的編隊,以及各方面的基礎訓練都要做。當時部隊招收飛行員,先是學習一年多的文化理論知識,然后練習駕駛初級教練機一年,再學習駕駛高級教練機一年,然后才下到部隊。
在戰友看來,劉傳健能夠駕駛航班備降成功,跟在部隊當飛行教員是分不開的。“教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學員,我們不但要看地面,還要看儀表,還要看他的動作是不是做錯了,做錯了我們需要馬上糾正他,要求非常全面。”他說,而且當時的教練機手動操作非常多,這就要求飛行教員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高。
戰友說,自己能夠想象得到風擋玻璃突然爆裂后的情景,“人應該是一下子懵了,風也很大,眼睛也睜不開,座艙失壓后,人會被吸出去。”這時候要操作飛機需要非常沉著、冷靜、果斷,這樣的危急關頭,每一項處置都要正確,這種耐力和毅力,以及過硬的駕駛技術,“我感覺跟他在當教員時積累的經驗是有關系的。”
“留校當教員的,都是飛行員里的尖子,尖子當中,又經過在教學中鍛煉,安全觀念,各方面素質都是非常強的。”這位戰友說,雖然說開初教機與民航飛機有差異,但這就是劉傳健10年練就的“基本功”。
從小養成從容和冷靜的特質
據劉傳健的二姐劉傳萍透露,劉傳健從小成績優異,考飛行員第一年沒考上,文化課差了一點,一家人都很遺憾。當年爸爸在水泥廠上班,按照政策他可以去接班。想到有個穩定工作,他還去工廠上了2個月左右的班,后來學校說可以復讀重考,他高興地回去復習,結果第二年就考上了。在軍校,弟弟常和姐姐、爸媽寫信,訓練很辛苦,但他覺得很榮幸,立志要翱翔藍天。
劉傳萍回憶,弟弟最近一次回重慶陶家鎮是給爸爸掃墓……早晨祭奠之后,午后就回家,因為第二天要飛早班。一直以來,第二天如果有飛行任務,劉傳健一般都不在家中過夜,而是提前到集體宿舍,一來可以保證休息好,二來避免上班路上有堵車等意外情況發生。
劉傳健的同學介紹,那個時候陶家鎮到處都是農田,同學們經常約著去抓魚捉泥鰍,別的同學一條還沒抓到,他已經抓了一小袋。因為他眼疾手快,做事細心,后來考上軍校,同學們一點都不意外。這次險情傳出來后,看到照片后大家發現機長正是他……幾十年了還是那么從容和冷靜,真的是從小養成的特質,同學們都為他感到驕傲。
(綜合《都市熱報》《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