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工作中,有的細節可能有政治含義,有的細節可能是外交姿態,稍有不慎,就會使工作陷入被動,產生負面影響。外交部外交筆會副會長劉一斌曾撰文回憶他經歷的事例。
簽錯了位置的條約文本
一日,在中緬兩國簽訂條約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陳毅提前到場,以中方外長的身份進行事先的草簽。亞洲司的主管人員把條約文本擺上簽字臺打開,請他簽字。陳毅同志對下屬頗具親和力,他坐下來,拿起毛筆在墨盒里飽蘸一下,一邊嘴里念叨著 “讓我簽,我就簽”,一邊就下筆寫了“陳”字的部首。這時,工作人員驚呼:“錯啦!”原來,工作人員一時疏忽,沒有指明簽字位置,陳毅簽在了對方外長的簽字位置。
錯情一出,大家頓時忙亂起來。一方面趕緊報告周恩來同志,建議簽字儀式推遲;另一方面,竭力設法采取補救措施。當時,外交文書都是由外文出版社指定專人排版印刷的,外交部主管單位直接派人負責校審。每一文本只印一式兩份,沒有備份,為絕對保密,印制完畢立即毀版。因此,重新排印,時間來不及,絕無可能,只能送榮寶齋裱糊。榮寶齋將其作為頭等緊急政治任務,采用特別工藝,裱糊得“天衣無縫”,為這次事故解了難。
被拿錯的領導講話稿
1966年,亞非作家協會在北京開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中國文聯主席郭沫若、亞非作協書記、印尼前駐華大使查禾多等出席并講話。我作為印尼語翻譯參加了大會。
郭沫若開始講話,當講到 “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時,戛然而止。接著,他用帶有川調的普通話,慢條斯理、拉著長腔自言自語:“不對了,不對了。”原來工作人員疏忽,錯把陳毅的講話稿拿給了郭沫若。郭老拿到稿子就念了起來,當念到“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時,覺得與自己身份不符,才發現錯了。好在郭老久經歷練,他泰然自若地從工作人員手里拿過他的講話稿,韻味十足地繼續講了起來,最后博得滿堂掌聲。
被攔在門外的大使
1981年,我在駐斯里蘭卡使館任辦公室主任。使館辦公室工作包括行政、僑務、禮賓、后勤等。幾位主管的同志各司其職,他們對情況非常了解,工作駕輕就熟,使我這主任省心、放心。后來,一次禮賓失誤,使我的工作狀態和抓工作的方式有所改變。
斯里蘭卡議會開會,常邀請各國使節參加。一天,我們大使應邀去參加議會活動,時間不長就回來了。大使沒有穿正裝,而穿著日常參加官方活動的“獵裝”(又稱將軍服)就去了,結果被衛兵以著裝太簡單、不適宜擋在門外。中國大使乘坐掛著國旗的汽車去出席議會的正式活動,手持請柬卻被衛兵阻攔,不能入場,這不僅僅是個人顏面上無光,國家的尊嚴也會受損。還可能會讓其他與會者認為大使不懂禮儀,或者中國人不尊重人家議會的規矩。原來,大家忽略了請柬上的著裝要求。
此事以后,所有辦公室出手的文字,我都嚴格把關。有一次,我在校閱致時任馬爾代夫總統加堯姆的賀電時,發現總統的名字錯了個字母,經辦人馬上重打,經幾手校閱,確認無誤才發出。
(摘自《秘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