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博士的數學小課堂開講啦!
本期主講內容是容斥問題,主講嘉賓們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他們分別是:成語小王子;詩詞女俠客;引經據典怪。
阿貝爾博士人稱小浣熊,就倆字:干脆。話不多說,先了解一下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
在先不考慮重疊的情況下,把包含于某一內容中的所有對象的數目計算出來,然后再把計數時重復計算的數目排斥出去,使得計算的結果既無重復也無遺漏。
這個原理是不是有點復雜呢?沒關系,看例子就懂啦!下面,容斥原理中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二元容斥
如果被計數的事物有A、B兩類,那么:是A類或B類元素個數= A類元素個數+ B類元素個數-既是A類又是B類的元素個數。
三元容斥
如果被計數的事物有A、B、C三類,那么:A類或B類或C類元素個數= A類元素個數+ B類元素個數+ C類元素個數-既是A類又是B類的元素個數-既是A類又是C類的元素個數-既是B類又是C類的元素個數+既是A類又是B類而且是C類的元素個數。
哇,字也太多了吧!都讀暈了!如此復雜的容斥原理,我們該如何理解?
阿貝爾博士有方法——畫圖唄!
既屬于A又屬于B,我們用符號“∩”表示;屬于A或B,我們用符號“∪”表示,這樣就有了下面的圖——
怎么樣?轉換完圖形后,是不是既清晰又養眼?簡直是拯救“一見長題就暈癥”于水火之中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韋恩圖”啦!
敲黑板:韋恩圖——用于顯示元素集合重疊區域的圖示。
看懂韋恩圖,容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次期末考試,某班有15人數學得滿分,有12人語文得滿分,并且有4人語、數都是滿分,那么這個班至少有一門得滿分的同學有多少人?
早就迫不及待了,就讓我先來拋磚引玉、舉一反三、循循善誘、海納百川……
這是道簡單的二元容斥問題,包含數學和語文都得滿分以及至少有一門得滿分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已知直接畫出韋恩圖。
A類是數學得滿分的人,有15人;B類是語文得滿分的人,有12人。既是A類又是B類(A∩B)的就是數學、語文都得滿分的人,有4人。
根據二元容斥公式:至少有一門得滿分的人A∪B=A+B-A∩B=15+12-4=23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前面的家伙太小兒科,容斥問題的花樣還多著呢!嗯,就讓為師來“誨人不倦”吧。
某校六(1)班學生,每人在暑假里都參加體育訓練隊,其中參加足球隊的有25人,參加排球隊的有22人,參加游泳隊的有34人,足球、排球都參加的有12人,足球、游泳都參加的有18人,排球、游泳都參加的有14人,三項都參加的有17人。那么這個班至少有一項參加的同學有多少人?
三元容斥看起來復雜,但只要畫出韋恩圖,難題立馬變簡單。
A類(參加足球隊):25;
B類(參加排球隊):22;
C類(參加游泳隊):34。
A∩B=12;A∩C=18;
B∩C=14;A∩B∩C=17。
再帶入三元容斥公式,至少有一項參加的人A∪B
∪C=A+B+C-A∩B-A∩C-B∩C+A∩B∩C=25+22
+34-12-18-14+17=54人。
“巾幗不讓須眉”,前面的怪物同學別看了本《論語》就覺得天下無敵啦,要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
某學校六年級共有學生200人,學號分別是:1,2,……100。學校在該年級做了一個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人數的調查,結果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學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用手機上網,學號是4的倍數的學生用平板電腦上網,學號是5的倍數的學生用筆記本電腦上網。問:這個學校的六年級學生中,有多少個學生不用這三種設備上網呢?
這個三元容斥問題要復雜不少,直接畫韋恩圖可有些摸不到頭腦,我們要先計算出至少用這三種設備中的一種上網的人數,再用總數減去這些人數,就是不用這三種設備上網的人數。
A(學號為2的倍數)(用手機上網):200÷2=100(人);
B(學號為4的倍數)(用平板電腦上網):200÷4=50(人);
C(學號是5的倍數)(用筆記本電腦上網):200÷5=40(人);
A∩B(學號為2×4=8的倍數):200÷8=25(人);
A∩C(學號為2×5=10的倍數):200÷10=20(人);
B∩C(學號為4×5=20的倍數):200÷20=10(人);
A∩B∩C(學號為2×4×5=40的倍數):200÷40=5(人)。
所以,根據三元容斥公式,至少用這三種設備中的一種上網的人A∪B∪C=A+B+C-A∩B-A∩C-B∩C+A∩B∩C=100+50+40-25-20-10+5=140(人)。
那么,不用這三種設備上網的人為:200-140=60(人)。
算與不算,題就在那里
某班全體學生進行短跑、游泳、籃球三個項目的測試,有4名學生在這三個項目上都沒有達到優秀,其余每人至少有一個項目達到了優秀。這部分學生達到優秀的項目、人數如下表:
這個班的學生人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