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能與創業結合起來嗎?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以多年的實踐探索來回答:公益創業能做得很好!
其實,公益創業在國外已經流行近20年,但在國內,大多數人對于公益創業和公益創業教育還知之甚少。2016年4月20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成立了“益立方”公益學院,成為浙江省高校首家公益學院。“益立方”公益學院創造性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創新創業實踐有機融合,經多年實踐,體制機制日趨完善、資源整合能力穩步增強、實踐育人培養效果顯著提升、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
公益創業教育對于
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意義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國內亦稱“社會創業”)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一種全新創業模式,是強調社會責任的創業,它拓展了創業的含義,包括了創業性和社會性兩個基本的特征維度。開展公益創業,不僅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就業的機會,而且可以推動社會公益事業更好地發展。
在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需求勃發的背景下,如何開設高質量的創業教育課程,如何既能培養出具有系統性創新創業能力,又能夠在未來社會變革中擔當社會責任的優秀人才,是當前創業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致力于將公益創業教育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通過實踐育人體系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能力。
組建團隊,形成公益研究的“思想庫”。“益立方”公益學院的核心團隊由本領域有影響的教授領銜,匯聚了校內商學院、法政學院、傳媒學院等二級學院共21名專業教師,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擁有博士學位的17人。同時,該校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部門主要成員及思政教師組成了二課堂師資與管理團隊,基金會、政府部門和企業導師共38名師資組成了校外導師團。
構建“公益創業驅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踐育人體系。將專業教育、公益創業理論教育和公益創業實踐教育有機整合,將“商業倫理”“非營利組織管理”等課程納入專業培養計劃;在全校范圍開設“公益創業概論”“公益創業策劃”“公益創業組織管理”等方向選修課程,將公益教育有效融入課堂,將公益育人納入常規教學,保障公益育人的長效性。開展公益創業學科競賽,以賽促學提升學生成就感。每年舉辦校內公益創業大賽,并將優秀作品輸送到“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級民政公益創投大賽,并遴選優秀項目進行孵化落地服務社會。近年來,獲得寧波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教學及學術研究項目10余項;學生覆蓋面超1萬人,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顯著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
與政府、社會組織深度合作,雙向互動培養公益人才。一方面,該校與寧波鄞州銀行公益基金會聯合開設“益立方公益創業班”,了解公益創業前沿,掌握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提升公益創業策劃、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公益理念的人才;另一方面,與民政局、團區委、街道合作開展“公益創業與社區治理”“社工技能提升”“公益創業理論與孵化”等培訓。2015年至今,先后在鄞州區鐘公廟街道、潘火街道、下應街道,海曙區白云街道,共青團鄞州區委等單位開展培訓,近500名社工和社會組織人員參與,有效推動了基層組織人才專業化進程,培養了一大批掌握公益創業理念的社會工作人才和志愿者。
校園公益文化氛圍濃厚
倡導正能量
2017年3月,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報道了一個拍攝鄉村婚紗照,幫老人圓甜蜜夢的感人故事,故事背后的主人公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學生黃昊楠。寒假期間,黃昊楠本想為金婚的外公外婆拍攝婚紗照,卻遭到了二老的拒絕,原因是過于破費。正是外公外婆的行為讓黃昊楠萌生出免費為這些老人拍攝婚紗照的念頭。作為行動派的他,和一群小伙伴發起了一個名為“鄉村婚紗照”的公益項目,通過眾籌資金,為那些沒有拍過婚紗照的老人彌補了遺憾。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課堂教育的延伸,大學公益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公益文化氛圍,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觀念具有關鍵的作用。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可以說是寧波地區較早開展公益創業教育的高校之一,十分重視公益文化的培育,早在2004年3月就成立了“綠色風”環保協會,作為公益服務類學生社團向廣大師生推廣資源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舉辦過的公益環保活動影響輻射范圍涵蓋周邊多個省市,并先后獲得全國、省、市級多項榮譽。隨著公益文化的不斷深入,該校于2010年組建黑蘋果青年公益發展協會,從面向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區支教起步,2013年發起成立全市第一家社會化公益組織——隨手公益寧波,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公益創業,服務項目也越來越多樣化。黃昊楠正是在這種濃厚的校園公益文化氛圍影響下,加入校園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公益實踐讓廣大學生在服務他人的奉獻中體味到自身價值實現的快樂,收獲了心靈上的豐盈與成長,并推動大學生與社會深度鏈接。學生在公益服務、公益創業中,增加了對社會的深度認知和了解,拓展了社會網絡,提升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形成了“益人、益己、益社會”的理念,實現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個體在實踐中得到錘煉和提升“三位一體”的緊密結合。近年來,該校已涌現出“綠色風”環保公益、“三葉草”生命關懷、“暖夕陽·樂朝陽”弱勢群體關愛、“青益工程”、“鄉村圖書館”助學公益、陽明樂咖啡等數十個聚焦社會、長期堅持的公益項目,成為學生愛心教育、責任教育、價值教育的主要陣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統計顯示,該校公益性社團注冊會員占學生數的39%,“人人做公益”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公益項目孵化落地
服務社會
“益立方”公益學院旨在通過孵化更多的公益項目,以項目落地的方式服務社會。
由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學生創建的“銀巢養老公益項目”,關注老人們對新事物的學習需求和文化交流需求。運行以來,幫助很多老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鄞州區鐘公廟街道繁裕社區的二樓活動室里,每周日都能看到一群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坐在課桌前認真地學習。給他們授課的老師是來自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學生。老年居民應玉英說,老年人這樣學習挺好,可以跟上時代。
項目團隊的負責人李靖慧說,在調研中她發現很多55—70歲的老人退休在家無所事事。他們身體尚好,有80%以上的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是文化跟學習,同時,他們自身也有服務社會的本領與才藝,很想在創造社會價值中養老。在學校項目指導老師的推薦下,李靖慧成功與鐘公廟街道繁裕社區接洽,創建了“銀巢養老公益項目”。由6位有特長的老人和大學生助教共同上課,一周一次,每次兩節課,大學生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等實用知識,有特長和才藝的老人作為公益行動的志愿者,教授國學、乒乓球、象棋等內容。2016年底,“銀巢繁星文社”在繁裕社區落地,一年下來,“銀巢養老公益項目”團隊已在繁裕社區開課300個小時。截至目前,“銀巢養老公益項目”團隊在鄞州區已有了30個合作社區。
從學生團隊向社會組織轉型是公益創業的重要一環。2017年9月,“銀巢養老公益項目”團隊成功注冊“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老服務中心”,李靖慧成為該養老服務中心理事長。她表示,將通過更為規范、積極地運作,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為更多老人做好服務。
在寧波市各級民政部門、共青團鄞州區委、鄞州鐘公廟街道等單位與國內知名的靈山基金會、寧波鄞州銀行公益基金會、上海恩派(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等公益機構的合作努力下,公益創業實踐基地建起來了,公益創投資金支持也更多了。近年來,已有AfterClass課后輔導項目、“唯·愛麻”公益店、微技能get、銀巢積極養老公益項目、益立方公益鋪子、陽明樂咖啡青年創業贏項目、“支教之旅”公益服務項目、貧困大學生發展性扶助項目、益立方盒公益文化傳播項目(Cap益立方盒)、“小橙子”環衛工人服務項目等10余個項目獲得寧波鄞州銀行公益基金會、鄞州公益創投、鎮海公益創投等社會機構的立項支持。
通過推進公益創業項目孵化落地,“益立方”公益學院催生優秀公益組織從事公益事業,推動了公益組織發展與社會治理創新。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