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同城墻(三)

2018-01-01 00:00:00王興德劉海濱
小品文選刊·印象大同 2018年6期

氣勢恢宏 明修城池

大同古城墻最大一次修筑是明初,次為清前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址砌以石,墻甃以磚。門四,東日和陽,南日永泰,西日清遠,北日武定,門各建樓,角樓四,望樓五十有四,窩鋪九十有六。”(清《大同府志》)這次修復的動作比較大,首先是在舊城的基礎上截南半城重筑南城墻,另外是增加很多城上建筑。此后,在景泰年間,巡撫年富又筑北小城,高三丈八尺,周長六里設三門,東日長春,南日大夏,北日元冬。元順年間,大同巡撫韓雍續筑東小城、南小城,各小城周長五里,池深一丈五尺,東小城開三門,南小城開四門。嘉靖三十九年(1562年),大同巡撫李文進加南小城八尺。隆慶年間,大同巡撫劉應箕將城墻增高一丈,加厚八尺,石砌包磚。萬歷年間,又經過三次修復。明末清初,因姜壤之變,努爾哈赤屠大同城,城墻亦遭毀截五尺。這是大同城墻千年一遇之厄運,同時也帶來了清乾隆年間的三次大規模的修復:十二年(1749年),重修大城、南北小城;二十八年(1778年),重修大城、西門、南門、南關城門、吊橋、基址等;三十九年(1818年),重修東、南、北門,及甕城和門樓、乾樓、洪宇樓等。

著名學者姚賓先生考證,明朝建立后,主要作戰對象就是塞外元朝殘余。繼常遇春克開平后,徐達、李文忠于洪武三年(1370)和五年(1372)兩次出塞北征,給擴廓集團和元嗣主愛猷識禮達臘以沉重的打擊。但是洪武五年的北征,徐達一路卻被擴廓和賀宗哲合力擊敗,死者數萬人。明太祖對晉王說:“吾用兵未嘗敗北。今諸將自請深入,敗于和林,輕信無謀,致多殺士卒。不可不戒,血的教訓使明廷認識到,消滅殘元勢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同時西南地區戰爭尚在進行,再北征國力也不允許,故洪武五年后,明軍一般不再出塞,北方各地將戰略轉移到防務體系的建設上,開始了規模浩大的修城筑堡建設,將府州縣城的城墻修得十分堅固,內外皆包磚。大同府城就是在洪武五年由大將軍徐達主持修建的。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筑”了大同城。所謂的“增筑”,其一說明徐達修的大同府城主城,基本上沿用了遼金西京城的基址,沒有易移;其二大同古城在明以前都是土城,自明初始才修成磚城。這是大同城池建設史上的輝煌一頁,因此它才能屹立六百多年,為我們留下了再座“晉之名邦”、“赫赫方昌”、“萬祀金湯”的歷史文化名城。

明大同府城是在北魏都城、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從南截1.38公里,由原來的長方形,變為略成方形,形成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約3.28平方公里的城池。城墻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方為基礎,墻體用“三合土”夯成,外瓷青磚,磚分大、中、小三號。中號磚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重約18公斤,相當于現代磚的7倍。城墻高14米,垛墻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離約0.5米,垛間稱垛口,為守御將士的瞭望孔和射擊口:城墻上共有583個垛蝶,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

據說,當年徐達將軍是在元代城墻的基礎上截取南半城而重新修造,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徐達號令城內外居民家家戶戶熬米湯,米湯加上石灰以及細砂土三合而成的泥漿砌墻,使磚頭結構緊密。而土層則多取護城河的土夯實而做,由此一舉兩得。大同城墻可謂銅墻鐵壁。

城開四門,東曰“和陽”,取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意,即抱陽成同心,同心可得和;南曰“永泰”,泰,是《易經》之卦名,上坤下乾,其意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同德為通,通則泰,泰則通,永泰門之取意也;西曰“清遠”,清,明也。《易·豫》:“則刑罰清而民服。”有律刑罰才能清,只有廉政同律,且要長久施為,才能民服而社會和諧;北曰“武定”。武者,用力也,定者,同安也。同力為武,用力安而事成,是為武定。和遼金土城比較,明大同城四個城門,除北門位置不變外,其他三個均向北移動,成現在的格局。

城樓是城市的象征。作為九邊重鎮的大同府城,徐達主持重修時,四面各辟一門,四門上各建城樓一座。這四座城樓平面均為凸字形,外觀結構式樣大致雷同,均為九級歇山頂、三層重樓。面闊進深,相差甚微。墻以內均面闊五間(30米),分明間、次間、稍間。進深六架椽(16.92米)。其前突出部即位于城池外側、面闊三間(16米),進深四架椽(12.25米)。周圍以磚聯前后為一,其外繞以走廊,與北京子城正面箭樓相仿佛。

這四座城樓外觀均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檐覆于周圍走廊上,檐之上端緊接中層窗口,中層壁體與腰檐俱較下層收進,上層則延長墻內之柱于上部,其上施闌額、斗拱,較中層收進。屋頂均重檐歇山頂,即九脊式。

這四座城樓建筑雄偉,結構精巧,既保存了遼金建筑的特點,如耍頭、斗拱等,又有元代建筑的特點,如普柏枋的手法。而月梁、駝峰等又是明代建筑的特點。足可證明此四城樓是明初建筑。其價值誠如我國古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說:“可與北京的城樓、正定的陽和樓、趙城的石佛寺塔、定興的大悲觀相媲美”。此四座氣壯山河的城樓,為古城增色壯美。四城樓的形制布局,反映了特定的功能要求,它既是將帥巡城歇息之所,又是臨陣指揮中心。特別是三層外突部分,居高臨下,觀敵嘹陣,城外動止盡收眼底。

新中國成立初,這幾座飽經戰爭烽火的城樓已是遍體鱗傷,慘遭摧毀,但那精巧堅實的結構,仍然屹立在古城的城頭上,雄風猶存。多少中外建筑師為之傾倒。每年六月六開園日、九月九重陽登高日,全城男女傾城出動,涌向城頭,環繞城墻轉上一圈,鳥瞰城外的山山水水、碧野良田;環視古城全貌,指點寺廟、閣樓、寶塔、庵堂,“云中八景”盡收眼底。《大同府志》有“西北角樓,制模宏敞,往來晉紳,多留題詠”的記載,城墻四畫還佇立著54座望樓,96座窩鋪。位于乾樓東面的望樓稱“洪宇樓”,其結造型精美,為望樓之最。這些矗立在城墻上的樓臺建筑物,在戰爭中起著觀察、掩蔽、射擊、接應、制高和指揮作用。城墻外輪廓凸凹相間,排列有序。凸出部分為城墻墩子,每邊12個,計48個;外加角墩4個,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結構,底邊長23米,頂邊長20米,頂面積約400平方米。在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望軍臺)1座,寬16.6米,縱約15米,與角墩間距6.6米,上架踏板與城墻相通。這些墩臺的設置,能更好地發揮側射、策應與多角度的瞭望作用。四門各有登城馬道(斜坡,可通車馬)。南城樓東670米處,聳立一座高14米的八角七級空心磚構文峰塔,俗稱雁塔,玲瓏俊秀,獨樹一幟。

雁塔建于明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當時,全國戰亂剛剛結束,人民向往和平安定,便在大同城東南的城墻上修建佛塔一座,名曰“定城針”。塔建成后,每到春夏之際,無數大雁飛來,居于塔上,每當傍晚,夕陽下群雁繞塔而飛,其景非常壯觀,故而得名雁塔。從佛學的角度講,雁塔的得名還有許多說法。據《三藏法師傳》記載,它來源于印度佛教故事。印度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兩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肉。玄奘大師信仰大乘,在印度住大乘寺院,附近的小乘寺僧做飯沒有肉下鍋.便仰天興嘆,正巧群雁飛過,斷翅折翎墜落地上,于是全寺大驚,認為此乃“菩薩顯圣”,舍身布施,遂改信大乘,并在落雁地點建塔入葬,因此叫雁塔。另據《天竺記》記載,達親國有迦葉佛伽蘭,穿過石山作塔五層,最下一層做成雁形,所以叫雁塔。再有《西京勝跡考》認為,釋迦牟尼化身為鴿,鴿、雁同為鳥類,故唐時習慣用雁稱鳥,所以塔以雁命名。

雁塔是一座八角七級空心磚塔,塔高十七米,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下部為三層八面青石砌座,高為零點七三米,底部每面長一點四二米,周長為十一點三六米。青石座以上是塔身。第一層辟有兩門,其它六面各鑲碑碣一塊,高零點九六米.寬零點五七米、上刻歷代舉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處,以激勵后人勤奮學習,金榜題名而名垂千古。第一層以上各開四個窗口,其它四面為虛假窗口,各層所開的四個窗口,其方向按八面方位互相交叉更替,每層上部均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八個角各雕有一組三個龍頭昂的轉角拱,每兩組轉角拱之間再雕一組斗拱,每層共有斗拱十六組。斗拱下襯有雕刻著幾何圖案的普柏枋和闌額。斗拱上方作仿木結構的磚雕飛檐,檐角出挑鈴鐸,每當鐵鐸迎風叮噦作響時,頗有一番情趣。塔內為八角形通直空心,有跳腳踏磚,可直攀塔頂。第六、七層均有一“十”字形木架,據說明代曾設吊繩,以使上下方便而迅速。當時,大同地區戰事頻繁,在高大的城墻之上建此高塔,可以通過各層互相交叉開設的窗口,從四面八方進行觀察,方園十公里內的敵人活動盡收眼底,一覽無余。據老百姓講,每當遠在幾里外的御河水漲河滿之時,雁塔會出現兩個影子,一個在塔邊,而另一個則在幾里之外南御河,逼真的塔影倒影于御河的河面上。夕陽下,雁塔矗立青天,霞光萬道,塔披彩髓,格外瑰麗。據說此塔還存一奇異之處,那就是塔上雖無避雷設施,但卻不怕雷擊,每當雷電經過雁塔,都是低聲隆隆而過。

雁塔的基座上刻著歷代大同中舉的舉子的名字,因而可以說,雁塔是歷代舉子揚名之處。這里有一段傳說。明代大同有一名史姓秀才,屢試不中,常受親朋好友譏笑,在一次酒席宴上他發誓:“若不中舉,不返故里。”親友譏笑道:“如若中舉,抬你由城墻上進城。”史秀才聞言,摔杯而去。他投拜名師,勤學苦練.大比之年,一舉奪得文、武兩舉,圣上降旨,封禁衛軍都尉。消息傳到大同,眾親友十分慚愧,便將他的姓名、籍貫、功名鐫刻于雁塔之上,并在城墻之下架起一座彩橋,跨越城墻。史舉人衣錦還鄉之時,眾親友在十里外相迎,史舉人見到鄉親父老和諸位好友后,下馬跪倒就拜,眾人架住不許,問他為什么如此厚禮。當初大伙兒譏嘲之罪未究,那敢受之重禮?史舉人答道:“本為朽木,眾摯友相激,才得以大成,哪有不拜之禮?”于是眾人在雁塔下擺設香案,簇擁著史舉人從彩橋上跨過城墻,然后又到文廟拜孔夫子。因為史舉人開了頭,從此,大同城凡中舉的舉子,入城時都不走城門,而是在雁塔下舉行入城儀式,并將姓名刻于雁塔碑碣之上。

雁塔亦屬一座風水塔。據說在明清時期,中國古塔受風水術影響,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心理功能,其中認為造塔可以使一個地方的文風興盛,科舉連中,人才輩出,帶來興旺發達。于是,一批魁星塔、文峰塔等應運而生。這類古塔大都建在府(縣)城的東面或東西南面,似乎帶有紫氣東來之意,以適應風水學所反映的心理要求。這類風水塔的出現,使古塔由佛門走向世俗。大同雁塔的建造,可能與城內文廟有關。大同文廟位于大同城內東南部,明初時由云中驛改建而成,文廟前有一條寬闊的大街,名叫“云路街”。其街頭原有高大的木構牌坊。所謂“云路”就是取得功名的讀書人,謁拜“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時步向文廟的路,取平步青云、青云直上之意。他們踏云梯、跨城墻、穿越黃綢布棧天橋,這就是所謂的“云橋之路”,故簡稱為“云路”。當今所見城墻之上雁塔第一層辟有兩門,其它六面各鑲碑碣一塊,上刻歷代舉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處、以激勵后人勤奮學習,金榜題名。

四門之外是甕城(圖7-5),面呈方形,東甕城寬112米,深78米,面積為8736平方米;南甕城寬106米,深78米,面積8268平方米;西甕城(包括月城)寬194米,深110米,面積為21340平方米;北甕城寬136米,深86米,面積11696平方米。甕城設重門,拐旋出入,甕城門洞進深約30米,出東門需右拐左旋:北門,右拐左旋;西門左拐右旋;南門左拐右旋。其城門朝向以“迎山接水”和防御為主。甕城各門之上建有“箭樓”或稱“匾樓”。甕城內建有神廟寺院:東甕城內建有岳王廟、三星閣、五岳廟;西甕城內建有老爺廟、白衣寺、地藏寺;南甕城內建有藥王廟、財神廟、三皇廟;北甕城內建有眼光寺、關帝廟。甕城外跨城壕,壕塹深約5米,寬約10米,俗稱護城河,波光漣漪,環繞古城。各門設有吊橋。

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大同巡撫年富在原草場基礎上筑北小城。宣德十年(1435年)九月,行在兵科給事中鄧侖奉使從大同回京,上書言軍情三件事,其中第一事,就是在大同設草場,每歲收草170余萬束以備軍用。并讓朝廷委任專門官員管理,以防地方舞弊。皇帝在聽取戶部集議后,同意在大同建草場。同年十月,置山西大同府草場大使一員。這便是北小城前身,所以在當地北小城也稱草場城。北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開三門,東曰“長春”,南曰“大夏”,北曰“元冬”,以四季對應四方,因四方中缺西,所以依四季命名時缺秋。北小城北門元冬門,因避開國皇帝朱元璋之諱,稱為玄冬門,直至現在,玄冬門雖已無存,其地名仍在。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大同巡撫含雍筑東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城壕深一丈五尺。東小城亦辟三門,東曰“迎恩”,皇帝圣旨來大同,都要走此門,所以東門題額為“迎恩”。東小城的南北西關門分別為南園、北園。

大同府城的三個翼城中,唯有南小城開四門,東曰“迎暉”,日光紫氣為暉,紫氣東來,所以稱其為“迎暉”;南曰“永和”,西曰“永豐”,北曰“永昌”,取永遠和諧、永遠豐隆、永遠昌盛之意。據說,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原大戰晉綏軍的總指揮、抗戰時期的軍委會四巨頭之一、代表中國政府于密蘇里號軍艦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嗣任陸軍大學校長、國防部長的徐永昌幼時在大同南關居住時,他初通文墨的父親看到南小城北門的“永昌”門額時,便給其子起名為徐永昌。此乃道聽途說,并非當事者所言,讀者姑妄聽之。南小城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大同巡撫李文進將其增高八尺;隆慶年間(1567-1572年),大同巡撫劉應箕又將城墻增高一丈,增厚八尺,石砌磚包,并在四門建樓。

由洪武五年(1372年)筑主城起,至隆慶年間南小城完工止,前后歷經200年始建成大同府城的城廓規模。工程之艱巨與文化之延續,可見一斑。特別是那東、南、北三面拱衛著主城的三座翼城,整體平面形如單展翅的鳳凰,使大同成為一座雄偉秀麗俗稱的“鳳凰城”,坐落在風水寶地,自然是泰和吉祥的“福地寶城”了。

古城墻之殤

殤之一:大同守衛戰,救主未成兵力激增

同城守衛戰是大同鎮總兵郭登率領大同軍民為守衛大同屢敗瓦喇也先的一些戰斗。

早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以前,蒙古族瓦剌部就逐漸強大起來。起先,明政府對蒙古瓦剌施行“羈縻之策”,“開放馬市”籠絡蒙古貴族;后來,宦官王振干政專權,指使官員削減給瓦喇貢馬的價格4/5,致開戰爭之端。遂于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喇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南下。也先親率中路大軍直撲大同,明軍倉促應戰。參將英浩在北貓兒莊初戰失利,兵敗身死;大將井源等率4萬人出擊,全軍覆沒;都督同知石亨與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與瓦喇大戰于陽合口,大敗虧輸。宋瑛、朱冕等統統戰死,石亨單人獨騎奔還。邊關緊急,形勢危殆,明政府驚惶失措。英宗朱祁鎮不顧朝臣們的忠言諫阻,在權監王振的挾持下貿然“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明英宗下令出征瓦喇;八月一日,王振率50萬大軍冒險進入大同。瓦喇也先看到數十萬大軍一下子涌進大同城,感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立刻命令各路大軍分兵包抄,迅速逼近明軍。當時,在大同監軍的中官(宦官)郭敬明了敵軍情況,暗中急向王振報告危險的軍事形勢。于是,王振又挾持英宗倉皇東逃,幾十萬明軍也爭先搶路潰奔。那時正值天降大雨,道路泥濘,饑腸轆轆,交通阻塞,指揮失措,疲于奔命,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也先率兩萬精騎隨后窮追不舍,連連擊敗殿后阻擊的明軍,遂在“土木堡”(河北懷來)將明軍全殲。英宗被俘蒙辱,隨行的百余名大臣被先后殺戮殆盡,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土木堡大地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中,大同鎮的將士死傷慘重,“土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余匹”,“城門晝閉,人心洶洶”。參將郭登(后為大同總兵)先時隨英宗親征至大同;英宗東逃時,奉命留駐協助當時的大同鎮總兵劉安鎮守大同城。郭登,字元登,明鳳陽臨淮人,武定侯郭英之孫。“為將兼智勇,紀律嚴明,料敵制勝,動合機宜”。面對這種危急形勢,郭登一上任就采取了幾項積極有效的措施。他首先向眾將士慷慨激昂地表示了自己堅守大同城的決心和意志,他說“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以此來激勵將士,鼓舞士氣。二是安撫將士、感化兵卒,“吊死問傷,親為裹創敷藥。”三是抓緊訓練士兵,打造武器,整治兵械。四是制定了嚴明的軍紀。五是加緊修繕城防,增強防衛能力。在郭登的積極謀劃努力下,大同鎮城的防衛力量和將士的戰斗力很快有了明顯增強。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也先挾持英宗北去,路經大同,遣袁彬入城勒索金幣,并欲乘機襲取大同城。郭登緊閉城門,嚴陣以待,只放下一飛橋,把袁彬吊入城內,并義正辭嚴地批駁了英宗的責問:“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使也先無隙可乘,粉碎了也先奪城的企圖。同時,郭登與總兵劉安、侍郎沈固、給事中孫祥、知府霍碹等出城拜見英宗,并進奉金幣兩萬多,用以“賞賜”也先等人,施行“穩軍之計”。暗中,又積極準備,擬于夜間派遣壯士前去偷營劫寨,奪回英宗。但是,由于也先在城西扎營,防范森嚴,這次行動沒有成功。盡管如此,已使也先感到驚怕,遂于第二天即押帶英宗北去。

同年十月,也先率兵大舉侵犯明疆,兵臨北京城下,郭登擬親率所部人援京師“勤王”,并派騎士攜帶蠟書先行稟奏聯絡。及至書至,也先已被兵部尚書于謙動員起來的北京城軍民所擊敗。郭登遂又向朝廷“上用兵方略十余事”,對于組織京師新兵,加強北京防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景帝景泰元年(1450),郭登派人偵知瓦喇騎兵數千,自順圣川侵入,扎營于沙窩一帶。于是,郭登率兵疾進,出奇兵攻擊瓦剌營寨,追擊至栲栳山,斬二百余級。《明史》載曰:“邊將自土木敗后,畏縮無敢與寇戰。登率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郭登也因此被明廷晉封為“定襄伯”。劉長洲曾賦詩致賀日:“捷書飛奏入明光,邦伯榮封位定襄。邊閫到今方得將,野廷從此不稱王。正愁白發逢多難,忽對青春喜欲狂。卻愧無緣走相賀,典衣聊自醉壺觴。”

同年四月,瓦喇騎兵數千侵至大同城下,氣焰囂張。郭登巧施佯敗之計,把敵騎誘入甕城后,預先埋伏于城上的將士矢石齊下,敵兵狼狽逃遁。接著,郭登再施巧計,令軍士扮作鄉民,攜毒酒、豬羊肉、金銀錫鉑等至郊外,佯作掃墳祭墓,誘敵上鉤。果然,瓦喇騎兵沖來,爭先搶食酒肉,“死者甚眾”。

又過二月,瓦喇也先率精騎兩千浩浩蕩蕩殺至大同,被大同將士奮勇擊退。其后不久,也先又挾持英宗再次來到城外,假意送歸“上皇”,實乃尋隙取城。郭登與官員們決定將計就計。他們身穿朝服在城內“候駕”,城上埋伏將士,擬于英宗一進大同鎮城,即放下城閘,救出英宗。但是,由于也先識破了這一救“主”之計,遂未能成功。

大同守衛戰的一系列勝利,使得大同鎮的軍力激增,戰斗力增強,“馬至萬五千,精卒數萬”,充分地發揮了屏障三晉、藩衛京師的作用。景帝朱祁鈺感慨地對于謙說:“大同,吾藩籬也。”同時也使得大同鎮威名遐邇,時有“大同士馬甲天下”之美譽。

殤之二:大同兵變,劉源清穴城灌門

有明一代,在大同發生過兩次兵變,都是在嘉靖年間。第一次是嘉靖三年八月,史稱甲申兵變。第二次是嘉靖十二年十月。兩次兵變都是因官府激而發生的,第二次對大同城破壞最大。

嘉靖十二年(1533年,歲在癸巳,史稱癸巳兵變),河套一帶的蒙古勢力欲渡黃河入侵大同,軍民聞訊惶恐不安。大同巡撫、都御史潘倣報急兵部,兵部尚書王憲接報后,認為應在大同設立總制,委以重臣任之。朝廷準其議,委兵部侍郎劉源清為大同總制,都督卸永為大同總兵官。劉、卸到任后,同大同原總兵李瑾商議,覺得敵人善長騎戰,應采取措施制敵所長,于是決定在天城(今天鎮縣城)西掘深濠四十里,以遏敵騎。并派李瑾制其役,限期三日竣工。李瑾平素待士卒少恩寡情,酷嚴無度,這次接受掘濠任務后,更加嚴厲,鞭打棒捶,日傷戍卒無數。時逢冬十月,長城內外突降大雪,雪深過尺,朔風刺骨。剛剛秋盡,戍卒冬衣未換,冷凍難忍。李瑾不但不諒下情,反而促督更甚,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官逼民反,以鎮卒季富子、王寶等六七人為首,振臂倡亂,眾戍卒嘩然響應,李瑾為亂兵所殺。眾戍卒擁立甲申兵變時的原總兵官朱振為指揮使,帶兵反回大同城,兵圍巡撫衙門,巡撫逾墻避匿。潘倣汲取甲申兵變教訓。深悉利害關系,于是上奏朝廷。為亂卒開釋,奏曰:“鎮將用法苛刻,兵悉變,請置勿問。”但是總制劉源清卻持相反態度,也上奏曰:“即兵悉變,法不可廢,請討之。”

當時,劉源清總制行轅駐陽和(今陽高縣),派人榜示大同城中,榜曰:“五堡之變(指甲申變),朝廷處太寬。乃今稔惡戕主帥,天討所必加者。”言外之意,要派兵討大同,重新處理甲申兵變的戍卒及其家屬親友。大同軍民,特別是曾參與申兵變的戍卒及其家屬親友,日夜不安,惶惶不可日。

巡撫潘倣手下有一僉事名叫孫允中,機敏過人,深明大義,在得到潘倣許可后,親自囚禁數名亂卒首領,來到陽和劉源清軍門,請求阻止派兵討伐大同,如操之過急,易釀成大亂。并再三申言,五堡兵變之事,朝廷已處理,如再翻案,實為不妥。劉源清剛愎自用,根本不聽孫允中之言,遂派參將趙剛率甲士三百余人人大同城捕人。當晚,諸鎮卒皆變,拒巷和趙剛兵甲對抗。劉源清對朱振恨之入骨,于是假談判之名誘其來陽和,以毒酒殺之。第二天,劉親率大軍直抵大同城下,破南小城和西關斬關入,“殺傷者塞道,財產劫掠空。”放縱兵卒大肆殺掠,中午,卸永從東路兒進,亂兵開東關門迎戰。大同北門和東門外,尸體遍地,血流成河。朱振死后,戍卒又擁立指揮馬昇、楊麟為主帥,閉城相拒。有時也乘機開門迎戰,屢屢取勝。巡撫潘仿、僉事孫允中見事態越擴越大,急忙趕到亂兵處阻止。大同戌卒將他們引上城墻,讓其觀看城下官兵殺掠情景。隔著女兒墻,潘仿、孫允中看到的是橫七豎八的尸體,場面之殘,不忍目睹。戍卒們指著城外殘狀說:“這些人大部分為老百姓,何罪之有?遭此屠毒。開門亦死,不開門亦死。”潘仿、孫允中見戍卒對抗劉源清之意已決,別無他言,只是搖頭嘆息。畢竟他們天良有知,又是兵變的目睹者,于是上書朝廷,列舉將士貪功妄殺,激變鎮兵行狀。劉源清得知后,亦上書奏稱:“巡撫潘仿等諸臣偏袒亂兵,致使亂兵有恃無恐對抗主師。”在京言官不明事件真象,也奏章彈劾潘倣,潘遂被罷免。禮部侍郎顧鼎臣、黃綰言大同用兵之非,特別是黃綰,具言尤力。顧、黃之言大拂首相張孚敬在大同用兵之意,張遂指使吏部以他事為由將黃綰謫出京城。大同方面,劉源清的行轅向大同逐步移近,由陽和改駐聚落驛f今大同縣聚落堡)。巡撫潘仿罷免后,僉事孫允中又到聚落驛求見劉源清,求其罷兵。劉源清不但不聽孫的忠告,反而誣其為亂卒說情,免其僉事,孫允中只好離開職事留居懷仁(今朔州懷仁)。從朝內到大同,所有持反對在大同用兵意見的人全部遭到罷黜。

是年十一月,兵部尚書王憲上書說:“大同之變,非大發兵誅之不可。”首相張孚敬主其議,乃以江桓為大同總兵,樊繼祖為大同巡撫。樊繼祖到陽和與劉源清見面后,提出了對大同兵變以安撫為主,不主張用兵鎮壓的意見。兩人意見相左,不歡而散。樊繼祖于是上疏請用朝廷金牌,單騎人大同,以平息戍卒之變。由于朝內張孚敬,王憲等當政,樊繼祖的正確意見竟被阻隔不能呈見皇帝。劉源清得知樊繼祖上疏朝廷之事后,生怕還有其他持反對意見的人上書朝廷,于是在大同至京師沿途關卡遍設巡邏士卒,截遏大同方面的章疏。而他卻慌報大同城內,“宗室、諸文武悉已從賊,實天棄此城矣。”兵部尚書王憲支持劉源清意見,勾結張孚敬說服朝廷用兵攻城。劉源清得旨令后,晝夜皆道攻城,城堅不下,于是命郎中李文芝,主事楚書將御河水引向大同北門,穴城決水灌之。

劉源清的所作所為,引起全大同城軍民士紳的共憤,于是同仇敵愾,共同守城,李文芝穴城水攻數日不下。

嘉靖十三年(534年)春正月,蒙古小王子乘機統兵進犯大同,城外討伐大同戍卒的明軍只好由總兵分兵抵御,結果喪師損軍,死傷甚眾。小王子留一部分精兵在大同城下與明軍相持,余眾分別擾掠渾源、應州、懷仁等城邑,殺掠無數。

外有小王子精兵進逼,內有亂兵拒城對抗,如果大同一失而為小王子所控,九邊防線遂成虛設,后果將不堪設想。前不久被逐離京城的禮部侍郎黃綰,再次上言朝廷,疾言利弊,同時聲辯兵變因由將帥所激而致,要求朝廷罷剿伐大同之兵。明世宗這才發現事態的嚴重,恢復黃綰原職,下旨責劉源清曰:“叛卒殺主將,法毋赦,然非舉城所為,劉源清貪功引水灌城,大同北門鎖鑰,源清必欲城破人誅。縱使成功,何由興復?其罪二臣,別遣大臣御之。密擒逆賊之魁,庶免師老財匱。”(見《鴻猷錄》卷十五)旨下,劉源清被罷斥,以戶部侍郎張瓚代劉源清為大同總制。

張瓚奉旨后星夜從京城赴陽和接總制符敕,命令停止攻城,并從懷仁將被劾落職的孫允中請來共商大事。然后派主事楚書入城慰諭,聲言用兵非朝廷之意,大同鎮卒之心稍安。總兵卸永仍不死心,百般造謠阻撓,巡撫樊繼祖、僉事孫允中單騎入城,大發倉粟賑濟,對于一些無賴縱恣者,稍稍繩之以法,大同城軍民稍寧。而后,張瓚親自馳至城下,退各路攻城之兵于二舍外。次日,張瓚與御史蘇佑從大同南門入,賞赍將卒,撫慰士民,城中乃大定。小王子見此,也引兵遠遁,不敢進犯。

朝廷聞訊后,嘉獎張瓚、樊繼祖等處理得當。并降璽書,遣禮部侍郎黃綰赴大同審核功罪,決定賞罰。劉源清、卸永下獄待審。不數日,朝廷旨下,劉源清削藉去,卸永降級立功贖罪,潘傲、孫允中官復原職;張瓚、樊繼祖賞賚有差。大同兵變,遂告平復,然而,在這次兵變中,大同南小城、東小城均遭到嚴重破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青榴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色悠久久综合| 97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 欧美精品1区2区|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欧美日韩成人| 久久女人网| 国语少妇高潮| 久久成人18免费| 午夜丁香婷婷|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欧美在线| 国产jizz|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91九色国产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另类|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欧美高清国产|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日本91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色播五月婷婷|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自拍中文字幕|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性欧美在线|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