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私募投資起點高、風險大,如何才能從幾萬多家私募機構中選出最心儀、最可靠的那家,是很多投資者最糾結的一個難題。不過,這個頭疼的問題即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因為,近期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迎來重要標志性事件。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信用信息報告工作規則(試行)》,率先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領域啟動會員信用信息報告。按照該辦法規定,這些私募機構的信用“體檢”報告將初步定于今年4月上線,屆時符合條件的1000多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信用報告將同步生成。也就是說,各家私募證券基金都有一個信用憑證,這將會是投資者挑選機構的一個重要參考。
這個信用報告都含哪些指標
《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信用信息報告工作規則(試行)》顯示,目前該規定包含了13條內容,包括信用信息報告的制定依據、適用對象、構成要素、工作目標、工作機制、決策機制、結果展示、結果運用、異議申請等。這標志著協會探索建立私募基金行業市場化信用積累機制邁出實質性一步。
具體來看,整個信用指標體系通過合規性、穩定度、專業度、透明度的考核維度及其包括的自律處分次數、管理規模、基金經理人數等15項具體指標,實現對協會會員信用信息的全景勾勒。根據安排,該報告每季度更新一次,并以表格或雷達圖形式展示。
這些指標是如何對私募機構進行評定的呢?
中基協副會長張小艾表示,合規性指標主要考察私募機構及從業人員近三年來受到的行政處罰、自律處分等記錄情況;穩定度則是對私募機構股權結構、員工離職率、管理規模等信息進行記錄;專業度則是將基金經理可追溯執業年限、總人數、運行三年以上私募基金規模納入考核;透明度則是考察私募機構的信披情況。整體來看,私募信用報告就是從合規經營、穩定存續、專業運作以及信息披露等四個方面展示會員信用信息情況的報告。
在業內人士看來,根據這份信用報告,一方面可以實現市場化的自律監督,讓投資者選優淘劣,另一方面監管層和協會也將進一步促進私募行業的扶優限劣。在私募機構的授權下,這份信用報告可為投資者或渠道機構提供參考。
哪些私募會收到信用報告
根據1月12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信用信息報告工作規則 (試行)》第二條規定,本工作規則適用于依法在協會登記,并已成為協會會員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根據基金業協會2018年1月11日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2017年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綜述及12月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2446家。其中,具有會員資格的只有2143家,但目前只開放給證券投資基金。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1376家會員。這意味著,1376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可以收到信用報告。
報告≠排名
由于該信用報告指標中加入了部分針對私募規模和運行年限等考量,因此有人擔心這將是私募機構在行業競爭中的“信息展示”。
對此,張小艾表示,該信用報告只是對私募機構客觀信息的呈現,并不涉及價值判斷,也不屬于分類評級。“這個報告只是陳列客觀情況,反映會員機構在行業中的情況和位置,并不存在優劣好壞的判斷。”
眾所周知,私募不等同于公募,在行業普遍存在的2%的基礎管理費、20%的超額管理費等機制下,私募機構的規模其實是有天花板的,畢竟投資人主要看的是過往業績。中國基金業協會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規模只是體現管理人運營狀況的一個客觀指標,并不存在價值判斷。
事實上,該信用報告只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判斷標準,從而按照自身情況和偏好來選擇自己喜愛的私募機構。例如,有人喜歡選擇穩定一點的機構,那么穩定性指標則是首要的考慮標準;若是喜歡專業性更好一點的機構,那么專業度指標就值得一看。
買私募,這一個指標就夠了?
對于投資者來說,信用報告可作為挑選私募的參考。但是,這是不是說投資者在選擇私募時,只需要看這一個指標就足夠了?
據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目前國內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24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6.64萬只。雖然該規則的出臺,并不能完全指導投資者挑選哪家的產品,哪只基金,但是卻可以促使私募基金管理人如實地披露各項信息,包括運營信息等,這不僅可以規范私募基金的運營與管理,讓投資者更放心,同時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這個管理人的整體運營情況和過往業績。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有了標準,就等于私募有了外部約束的機制,促使他們更加規范地約束自己。雖然這并不能代表業績排名,但是有了外部約束機制,金融機構就更加注重穩健經營,做好合規風險,降低自身風險,這對業績提升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雖然這份信用報告可以協助投資者或者機構投資者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信息,但不能簡單替代業績報告。
投資者在選擇私募時,還是要綜合看私募機構成立時間長短、產品業績表現、管理規模、凈值回撤的大小等指標。當然,如果有一份詳盡的信用信息披露報告則能更加為投資者的選擇加一道保險杠,從而實現優中選優,避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