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記,今天是冬至,都興吃餃子,我給你端來了餃子,快趁熱吃吧!”2017年12月22日中午,在禹州市萇莊鄉楊圪垯村的村委大院,該村脫貧戶賀燕端著一大碗熱騰騰的水餃,找到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趙建增表達感激之情。
賀燕今年23歲,幾年前她的母親身患重病去世,為了給親人治病,本來貧困的家庭又欠了不少外債。2015年駐村工作隊入村后,賀燕和父親賀栓緊成為駐村工作隊牽掛的對象。
“駐村工作隊對俺像親人一樣,他們為俺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使俺有了固定的收入,還四處張羅為閨女找工作。”賀燕64歲的老父親賀栓緊激動地說,“去年俺家脫了貧,如今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你說,俺咋能忘了黨和政府的大恩呢!”
“賀栓緊父女只是俺村100多戶脫貧戶的一個代表。這幾年,精準扶貧政策讓俺村絕大多數貧困群眾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該村黨支部副書記楊新華介紹。
楊圪垯村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山區,200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2015年以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從解決道路問題著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多方資金給楊圪垯村修建排前路9.14公里、生產路7.39公里,植樹7900棵,新建了文化廣場。2017年3月楊圪垯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如今的楊圪垯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更有“萇莊小江南”的雅稱。
“村民端來一碗餃子,是一片心意,是對我們幫扶工作的肯定。但想到還有個別戶未脫貧,這讓我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駐村工作隊隊員田飛感慨地說。
上面講的是一碗熱騰騰的水餃的故事,下面再講個一通氣呼呼的電話的故事。
“趙書記,到俺家來一趟,看看俺沒被評為貧困戶冤不冤。”2017年的一天,趙建增接到這個電話后就輕車熟路趕了過去,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鐵青著臉站在屋里,也沒有一點兒讓坐的意思。
“俺去年在外打工,村里可把俺漏掉啦。老房子,孩子小,媳婦出不去,俺一個人要養幾口人,要是俺是貧困戶,孩子該上幼兒園了,國家給的有補貼,也能減輕俺的負擔不是。”問了年輕人一家的情況,趙建增心里有底了,因為他對非貧困家庭的情況做到了一口清。
“你家的情況我了解,家里4口人,只是你經常外出,我們沒見過面。雖然你和父親分戶了,但你父親有私家車,還有不錯的生意。房子是老舊了一點兒,但我看了,屋里沒有漏水的痕跡,更談不上危房。你本人在外打工,工種不錯,保守地算一個月也4000元,家里還有種地收入和補貼,而2016年貧困戶的標準之一就是人均純收入低于3026元,你也算一算,你家的情況符合嗎?”當聽到“3026元”這個數字時,年輕人十分驚訝。趙建增接著說:“你對扶貧線不了解,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喻戶曉,在這里向你道個歉,也希望你幫我們宣傳一下政策。”“那是一定的,謝謝趙書記,剛才俺莽撞了。”
脫貧攻堅需要一茬一茬擼起袖子加油干,新駐村第一書記馮民召2017年11月20日履職,與老駐村第一書記趙建增同崗同責。到任伊始,當趙建增講了這個故事后,馮民召就馬上從加強政策宣傳入手,于2017年12月6日協調資金7000余元,在全村共設置了五組大喇叭,于每天的早中晚三個時段,通過高音喇叭不間斷播放扶貧政策和致富信息,加強了扶貧政策的宣傳。現在,新老第一書記合力同心,又為該村協調了一口灌溉深水井,離徹底解決該村灌溉問題又進了一步。
駐村工作隊所做的點點滴滴,群眾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位脫貧戶在感謝信中寫道:“工作小隊下鄉來,入村入戶走出來。精準扶貧點子想出來,幫助貧困家庭富起來。”
“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楊圪垯村盡管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可仍存在個別困難戶。我們每個駐村工作隊隊員都應當事不避難,帶著義不容辭的使命感,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撲下身子實干,真正成為貧困群眾的貼心人。”趙建增和馮民召擲地有聲地說,“經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謀劃,楊圪垯村將以入選國家鄉村旅游工程為契機,借助現存的古窯洞民居等人文景觀和潁河環繞村莊所特有的自然風光,以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催生旅游新景點,強力打造鄉村旅游,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