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則民生銀行的飛單案件在網絡上炸開了鍋。民生銀行某支行行長售賣虛假理財產品,并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致使逾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或高達30億元。此案一端涉及多家再貼現銀行,一端涉及上百名私人銀行客戶。
這雖然是一起個案,但卻暴露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良莠不齊,虛假理財和銀行飛單讓不少投資者中招,歸根結底還是信息不透明所致。
3月2日,銀監會在全國兩會前舉行新聞發布會,10位部門負責人集體亮相,就銀行業如何防范化解風險、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進行解答。銀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介紹,銀監會一直高度重視理財業務風險和監管問題,不斷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指導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建立理財產品信息登記系統,初步實現了理財產品的全國集中統一登記和穿透式信息報送,也為投資者提供理財產品登記編碼的驗證查詢服務,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
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降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1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延續了增速放緩的趨勢,同業理財產品規模和占比連續12個月環比下降。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顯示,繼2016年后,去年銀行理財規模增速大降21.94個百分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較2016年僅增長1.69%。
而隨著監管強力糾正同業業務中的不規范之處,去年同業理財規模較年初大減3.4萬億元,降幅高達五成以上。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有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總數達9.35萬只;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這一數額較去年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同比增長 1.69%;但比2016年少增5.06萬億元,增速同比下降21.94個百分點,月度同比增速曾出現連續8個月下降。2017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25.77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73.59萬億元,平均每月募集資金14.47 萬億元。
理財產品要明白購買
雖然同業理財規模大幅度下降,但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是要搞清楚問明白再做決定。比如張大爺的這種投資方式就比較可取。
“我現在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全部都是保本型理財產品,雖然預期收益率相對低一些,但是至少能保本,比較適合我們這樣的中老年投資者。”在鄭州某銀行,50多歲的張大爺告訴《理財》雜志記者,他是在孩子們的建議下開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而在此前一系列理財產品“風波”之后,張大爺的投資目標便鎖定在商業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
《理財》雜志記者走訪時發現,目前鄭州各家商業銀行在銷售銀行理財產品時都明確標注了代銷或是自己發行,保本或是非保本。銀行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投資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表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從“野蠻生長”走向理性、審慎、專業的發展模式。
記者在鄭州市經三路一商業銀行營業網點看到,該行近期發行的幾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相繼突破5%。據該行理財客戶經理表示,該行發行的幾款理財產品收益率都較高,其中一款增盈增強型理財產品,期限184天,最高年化收益率為5.1%,而另一款364天期限的,最高收益率為5.3%。
像張大爺這樣的理財群體,如何去辨別查詢這些理財產品的真偽呢?
在中國理財網可查真偽
根據中國銀監會2014年下發的《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39號文),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未在理財產品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理財》雜志記者注意到,中國理財網查詢功能欄提示:“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具有唯一性,是您判斷產品是否合法合規的重要依據。登記編碼一般是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編碼。”
據悉,銀行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具有唯一性。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是由銀監會指導、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開發的全國銀行理財產品集中登記平臺,包括個人和高凈值產品、私人銀行專屬、機構專屬、銀行同業專屬等銀行理財產品均在該系統中登記。
《理財》雜志記者嘗試登錄中國理財網,輸入某款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查詢發現,這款產品除了標明產品名稱、登記編碼外,還注有收益類型(保本浮動收益、保本收益或非保本浮動收益)、運作模式(開放式凈值型、封閉式非凈值型)、募集幣種、風險等級、募集期、起售金額、期限類型、實際天數、存續期、發行機構、銷售區域等信息。
廣大投資者可在中國理財網輸入完整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查詢核實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有效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如果沒有產品合同和登記編碼,也可以通過“產品名稱模糊查詢”或“產品條件個性化篩選”的方式來找到想要查詢的產品。
李文紅指出,銀監會一直高度重視理財業務風險和監管問題,不斷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一是持續推進制度建設。陸續發布實施了一系列監管規定,逐步形成理財業務監管框架。二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2017年以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等為重點,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治理和綜合治理,推動理財業務回歸本源、規范發展。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指導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建立理財產品信息登記系統,初步實現了理財產品的全國集中統一登記和穿透式信息報送,也為投資者提供理財產品登記編碼的驗證查詢服務,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
樹立投資有風險的意識
不過,投資者在確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是真實的同時,還要有“買者自負”的投資意識。
不管你是通過網絡購買,還是在銀行柜臺購買,一些風險評估條款要謹慎選擇,一旦評估結論提示這款產品有風險時,購買者就應當慎重考慮是否要購買該產品,是否有承擔這類風險的經濟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不少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必須讓投資者明確,銀行理財產品并不是普通投資者眼中的可以等同于銀行存款、保證本金100%安全的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對投資者來說,一定要明白銀行理財產品是投資而不是儲蓄,要有“投資有風險”的意識。目前主流的銀行理財產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之分,但并沒有絕對承諾收益率的,尤其在產品說明書上不會保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