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3年初開始分管大連理工大學電視臺(以下簡稱“大工電視臺”)工作的,那時候正是學校電視臺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其他事物一樣,大工電視臺也歷經了起伏交替,能陪伴大工電視臺一起成長是我的榮幸。
大工電視是大工的新聞窗口
我是本校畢業生,在讀書的時候,經常到八角樓一樓大廳收看教學錄像片,那時候播放教學片的工作就是由校電視臺來承擔的,有幸來到這個部門工作,我也認真追溯了電視臺的歷史。大工電視臺是1991年1月1日正式開播的,當時是學校為了解決師生收看電視難的問題,經過大連廣播電視局批準,投資建設的閉路電視網,設備的技術指標比當時的大連電視臺使用的開路模擬信號還要先進。當時屈伯川老院長還專門為電視臺題詞:“大工電視是大工的新聞窗口。”大工電視隸屬于學校電教中心,主要人員來自電化教學研究室,主要錄像設備是三臺攝像管攝像機,使用磁帶保存資料。當時陳志強等9位青年老師是電視臺的第一批員工,他們承擔起了電視臺的所有節目的制作工作,并在全校范圍內招收學生記者播音員,第一期學生有12人,這一批學生記者在新聞宣傳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大工電視節目制作貢獻了力量。當時電視臺設立了四個欄目板塊,分別是:《新聞廣角》,播出學校以及與學校相關的新聞節目;《大工熒屏》,播出校園文藝、大工體壇、文藝欣賞、大工人物、服務臺、學子生涯等與師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節目;《影視劇場》,播放影視作品,豐富師生文娛生活;《外語園地》,為師生提供一個學習外語的新天地。電視臺還不定期的播出人物訪談節目,采訪對象包括知名學者、優秀校友、校領導等等。1992年大工電視又增加了《保健雜志》欄目,由校醫院老師講解醫學保健知識。節目主要通過閉路電視網在家屬區播出。1995年,大工電視并入大連市有線電視,大連廣播電視局批準設立“增補37頻道”,從此大工電視走出校園,走入大連市的千家萬戶,這使得大工電視成為大連理工大學對外的重要宣傳窗口,也正式步入了電視發展的黃金時期。
起伏轉變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我讀書的時候,互聯網技術正方興未艾,各行各業爭先恐后踏入互聯網快車道,各類網站層出不窮,網頁內容豐富多彩,電視不再是人們接受圖像信息的唯一渠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電腦了解最新資訊,查閱相關信息。在校內這種變化尤其明顯,師生群體永遠是最先接觸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的一個轉身就讓電視臺的收視率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屋漏偏逢連夜雨,2001年大連電視臺建成數字化播控中心,在全市范圍內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頻道數量成倍增加,節目內容更為豐富,進一步攤薄了大工電視的收視率。而這一時期正是住房商品化改造的當口,教職工可選住宅地址不再局限于學校周邊家屬區,而是分布到了更廣的區域。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方興未艾和教職工居住日趨分散的三重沖擊下,大工電視的收視率驟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工作人員也陸續調離。2002年4月,電教中心改組,大工電視臺與校報、校廣播臺、大工新聞網并入新聞中心,實行校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一體化領導,改組后的大工電視臺曾一度只有2位專職工作人員,僅保留了《大工新聞》一檔欄目。
唯有變革才能找到出路
引進人才,開辟新欄目,拓展播出渠道,是電視臺發展的必由之路。2003年大工電視臺建立了視頻網站,2008年電視臺在編人員增至5人,所有視頻節目可以通過網站點播收看。但是從低谷返回巔峰,大工電視臺的復起之路走的并不順利,人員缺少→欄目僵化→節目粗糙→點擊率低→資金不足→人員缺少,構成了死循環,難以打破。而走出舒適區,勇于創新,敢于挑戰,打造精品節目是電視臺的唯一出路。為了提升節目質量,大工電視臺曾一度模仿專業電視臺的欄目形式,但是因為節目沒有特色、不接地氣,收視率仍然在低位徘徊。2011年,大連理工大學電視臺加入中國教育電視協會高校電視專業委員會,借助協會平臺賦予的各種機會,一些新理念新做法不斷引入進來。2012年,學校啟動《大連理工大學宣傳片》制作項目,通過這個項目電視臺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業務技能得到充分鍛煉,個人才干得到了充分的施展。2013年宣傳片首映成功,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譽,經過洗禮的電視臺攝制團隊也打開了視野,增長了底氣。想法、心氣都有了,但是格局還有些狹隘,立意還不夠深遠,做事也還缺了一點章法。
畫龍需點睛
我就是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遵從組織安排擔任大連理工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開始正式介入電視臺的管理工作。成事必有綱,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帶領大家一起開會梳理工作原則、設立工作目標、策劃節目方案,開始探索電視臺標準化建設之路。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13年年底,6部年終盤點系列專題片《我的2013》的成功推出,重新在師生心中樹立了大工電視臺的專業形象,同時我力推的“以貢獻求支持”“走出去、引進來”“把握時間節點定期制作播出”等理念做法也陸續開始在電視臺的工作中生根發芽。
拍攝《我的2013》時,因為當時電視臺還沒有高清設備,我們還是借用佳能5D相機來完成拍攝的。因此那時我們就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以貢獻求支持,以優質的節目換來優質資源支撐。這個原則非常有效,到了2014年,電視臺就添置了4臺高清數字攝像機、2套蘋果非編工作站和1套航拍飛行器。憑借這些裝備支持,我們歷時8個月,凌晨3點爬上牛角山,徒步登上盤錦校區28層高樓;刻苦鉆研,自制儀器設備,啃下了航拍和延時攝影技術,用3萬張圖片創造了大工延時攝影《你好 大工》,獲得中國高校電視獎藝術類一等獎,在唯美展示學校形象的同時,引領了延時航拍的潮流,片子是在9月的開學典禮上播放的,當時觀眾呼聲不斷,發起陣陣感嘆,大家紛紛稱贊拍攝得太美了。乘勝追擊,2015年我們又申請了教育部修購專項資金支持,裝修改造了100平方米的演播室,進一步提升了電視臺的硬件環境。經過幾年的發展建設,電視臺的硬件條件在高校范圍內已經處于第一梯隊,同時我們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在節目策劃、編導、攝制、直播、演播等方面逐步完善隊伍,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實力。
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好作品的,必須走出封閉的大門,引入先進理念。為了更好地鼓勵創新,我推動電視臺借助中國教育電視協會這個平臺,與兄弟高校加強聯系、拓展思維。我把它稱為“走出去、引進來”。我們積極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專家來校輔導交流經驗,先后安排人員赴浙江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參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激發創作靈感。積極承辦第三屆中國高校電視獎的評選活動和頒獎典禮。積極參與中國高校電視獎的評選活動,每年大連理工大學電視臺都有多部作品在中國高校電視獎評選活動中斬獲佳績。
主題策劃曾經是我們的一個難題,后來我們轉換思維角度,從用戶角度思考他們最想看到什么、了解什么、展示什么。這就是現在的“按時間節點推送”原則。這個原則規范了節目策劃的主題方向和時間節點,對節目制作起到了很好的約束作用。現在我們是迎新季、畢業季、開學季,季季有策劃,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節節有方案。這些年,我們每年都會緊扣學校中心工作主動策劃5-6項視頻專題,結合不斷引入的新技術新手段,探索新的制作模式,努力用最恰當的形式表達主題思想,力爭專題片走心接地氣,個個有新意,部部是經典。
花開結碩果
我帶領電視臺制作團隊在實踐中摸索學習、不斷迭代、不斷攀登,經過幾年的努力,更多的理念做法貫穿在電視臺節目制作的全過程中,并且開花結果,概括起來有四點:
一是節目制作理念由剛轉柔,拋棄以往定性定調主動硬推的剛性宣傳方式,變為講故事談感受的柔性宣傳,旁白中盡量少用評價性語言,多用描述客觀事實的語言,使觀眾更有代入感。關注行業動態,不斷更新自己,力爭每一個作品都有新理念、新技術的嘗試。推出的《在你身邊》系列、《我的2013》《我的2014》深度挖掘一年來觸動我們心靈的大工人、大工事,把我們的感動與大家分享,經過兩年的耕耘,節目影響力逐步擴大;創作更加的走心而不是走形式,多做有情懷有溫度的作品,圍繞師生情、同學情、愛情、友情等打造“連理”系列影片。拍攝的過程挺讓我們感動,我們拍攝的老同志最大的已經是92歲高齡,平均年齡也在85歲左右,當新一代大工人攙扶著老一輩大工人出現在影棚時,我們覺得這次拍攝更有意義了;當他們出現在鏡頭前,不用任何多余的表演就是一幅很美的畫面,不用修飾的回憶就是一個很美的故事,皺紋、白發,略微顫抖的手,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流逝,也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美。影片推上公眾平臺后收到了很多觀眾的留言,大家的評價除了感動之外,也看到了大工的紅色基因的傳承,看到了超越時空的大愛精神!王眾托院士也寫郵件鼓勵我們說:“影片很能傳遞一批老同志多少年來在大工生活的情懷。”
二是綜合運用航拍、延時攝影等技術手段,捕捉不同視角,努力呈現不一樣的美。2014年我們首次嘗試運用延時攝影技術,《你好 大工》便掀起了全國高校延時攝影的高潮,于是我們又陸續嘗試更多的新技術、新視角,也都在師生中頗受好評,比如慢動作短片《見證你的偉大》呈現運動員拼搏瞬間之美,微縮攝影《從另一個角度看嘉年華》給觀眾全新感受,《校園全景地圖》開啟了鳥瞰校園的新奇世界。
三是力求鏡頭中的每一幅畫面都精雕細琢,情節設計和諧自然,感情表達真摯熱烈。《我愛你——大工》是學校的一首原創歌曲,也是很多大工人的青春回憶,2015年畢業季,我們為這首歌曲量身定做了MV,動人的歌詞配以熟悉的場景,很多師生、校友表示仿佛回到了曾經的青春歲月,紛紛轉發點贊。同樣成功的作品還有《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為夢連理——大工歡迎你》等。
四是專題片、紀錄片、形象片、MV、微視頻悉數登場,鮮活的視頻使宣傳更直觀。挖掘大工人的紅色記憶,策劃創作《紅色基因》系列歷史風物紀錄片,《啟航》《錢令希》表達敬仰之心,《主樓萬歲》再憶當年歲月,《大工朗讀者》激勵青年學子,《感動大工年度人物》抒發欽佩之情。策劃一系列有溫度、有情懷的創意視頻,《當你老了》MV引發強烈共鳴,《匆匆那年》《牽手》《父子》觸碰心底柔情,招生宣傳片、《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實施精英教育 培育精英人才》等展示學校教育風貌,凝聚師生、校友的愛校情懷,助力大工更文藝更有影響力。同時,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海內外校友的呼聲,我們于2010年開始嘗試網絡直播,《峰嵐杯》收視16萬,《夢想啟航》迎新晚會收視17萬,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活動收視23萬,再次刷新歷史紀錄,網絡直播將海內外校友聯系起來,一段段視頻讓宣傳工作“暖起來”,延續師生的愛校情懷。
五是聚集了一大批對影視有濃厚興趣的大工學生。大工電視臺不斷推出的作品產生了很好的廣告效應,大工不同專業對影視有愛好的同學加入到大工電視臺,他們在這里學習基礎知識,引爆頭腦風暴,把優秀創意變成滿意的作品,大工電視臺學生規模日益增長,從這里走出的十多位優秀畢業生就職于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等中央重要媒體。電視臺老師也承擔起大工廣電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踐課程的指導,學生作品也在大廣賽、視友杯等大賽中頻頻獲獎!
痛并快樂著
一個作品的誕生,需要經歷策劃、腳本創作、演員表演、道具、拍攝、配音到后期剪輯、包裝、調色、反復修改多個步驟,大工電視臺基本上是一兩個人完成一個專業影視團隊的工作,雖然他們不是最專業的,但力求是最用心的。近十年間,我們除常規欄目外,為全校各部門制作的視頻已有四百余部,這些視頻要求高、制作周期短、任務重,但在完成任務交差和誕生一個作品之間,我們還是選擇精益求精、做一個留得住、可以代表我們最高水平的作品,切實發揮電視臺傳播學校形象的作用,在和學校其他部門的合作中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口碑;很難統計我的同事們在電視臺熬過多少個通宵,度過多少個周末、假期,我們在加班的辛苦中享受創意實現的過程,付出心血的同時也比其他人看到了更多的風景。因為工作,我們幾乎走進過大工所有的實驗室,采訪過睿智和善的院士,聆聽過科研大咖、青年教師們、優秀學生拼搏奮進的故事,親歷過機關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的辛苦,記錄他們的同時,我們也不斷地為自己汲取正能量。忙碌著、辛苦著,但也充實著,不斷提高的專業技能、不斷提升的團隊作風、不斷聽到師生對作品的熱愛和好評是對我們最好的褒獎。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不斷得到學校、師生的認可,也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目前,電視臺正在積極倡導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培育創新意識、提升服務意識,改進制作方法,強化服務本領,努力將電視宣傳工作推上新的高度,為我國的教育電視事業作出更重要的貢獻,在新時代,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
(講述者侯慶敏系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聞中心副主任;記錄整理者柳景超系大連理工大學電視臺臺長)
【特約編輯:劉 原;責任編輯:韓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