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兒園,是小朋友的成長樂園,幼兒園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然而,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一直存在戶外環境規劃不合理,教師開發戶外環境資源能力差,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生態式教育這一創新理念作突破口,以廣州市第二幼兒園為例,優化戶外環境,打造生態式幼兒園。
關鍵詞:生態式教育、戶外環境、區域活動、開放式
幼兒園,是根據3至6歲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客觀規律,為其提供保教、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場所。幼兒園教育關系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隨著社會發展及進步,人們更加關注兒童個體成長及個性化發展,“區域活動”適應了教育現代化的需求并應運而生,逐漸成為幼兒園最重要的教育形式。然而,因受幼兒園戶外環境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及部分教師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缺乏對戶外環境的正確認識等,導致幼兒園區域活動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幼兒園的發展。基于此,本文以生態式教育思想的視野,以廣州市第二幼兒園為例,分析戶外環境存在的問題,探索生態式幼兒園建設模式。
1生態式教育理論的內涵及外延
生態,生物與其居所的關系?!吧鷳B學”的概念最早由1873年的??茽柮鞔_提出。經過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是一個復雜的自組織,人們通過生態學的視野,將個體利益和大自然緊密聯系,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生態式教育理論,是用生態學的觀點,將復雜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看作一個開放、有序的生態系統閉環,在這個系統中的個體本身與內心、系統內部各要素(區域活動)之間、系統與外部(家庭、社區、環境等)之間也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辯證統一的有機體,生態教育具有系統、整體、聯系、和諧和
2生態式教育視野下幼兒園戶外環境現狀分析
區域活動,是指幼兒園教師依據兒童的興趣、個體成長發展需要和實現教育目標,而將幼兒園環境人為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如美術、游戲、科學、音樂等等,讓兒童根據個人興趣和喜好,進行自主和個性化學習活動。而戶外環境對區域活動的實施意義重大,具有基礎性作用。筆者以廣州市第二幼兒園的管理者和教育實踐者的身份,在生態式教育視野下,對幼兒園戶外環境現狀進行分析。
(一)廣州市第二幼兒園戶外環境的優點
一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創辦于1954年,是廣州市越秀區教育局管轄下的全日制公辦幼兒園,1995年被評為首批省一級幼兒園,2001年、2005年、2009、2014年連續四次接受省一級幼兒園復評檢查并獲通過。二是占地面積大,戶外環境廣。園區占地面積為14152平方米,戶外面積為6102平方米,幼兒園占地面積、建筑面積、戶外活動面積均超出省一級幼兒園評估標準的要求。三是花園式園區,環境優美。該園是花園式幼兒園,總體布局呈長條狀,行走在園內,古榕參天,古亭魚池石山掩映,三個別致的大風車隨風輕轉,碧草如茵,空氣清新,總有一番美景在眼前,是一個美化、綠化、兒童化的幼兒成長樂園。四是師資隊伍強,素質高。該園共有24個班,在園幼兒793人,教職工共120人,教師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副高職稱2人,碩士研究生4人,具有一批陽光向上、綜合素質強的教師隊伍。
(二)生態式教育視野下,戶外環境存在的問題探析
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個開放、包容的有機整體,它將各區域活動之間、區域活動和集合活動之間、區域活動與家庭和自然之間認為是平等、互生互補的生態系統,戶外環境是基礎支持。大多數幼兒園戶外環境存在以下問題:
1.空間設置固化、封閉、單一,規劃利用的靈活性差
大多數幼兒園的戶外環境相對封閉、規劃性和空間利用不夠靈活。一是整體環境相對固化、封閉,結構單一,雖然規劃了積木區、科學區等區域,但往往是根據教學目標的實現而設置,不能符合幼兒的真實需求,材料流于形式、陳舊,有的區域之間設置了柵欄、隔離帶;二是知名幼兒園辦園歷史久遠,建筑固化,環境建設已成規模,戶外整體改造所需人力財力巨大,規劃和利用靈活性不夠。如廣州市第二幼兒園有六十年的辦園歷史,留下了寶貴的實踐財富與創設經驗積淀,但高結構化建筑用地較多,受原有基地與固化環境影響,較難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對于戶外環境的創設缺乏整體規劃,區域與區域之間聯系不緊密,降低了空間利用效率。
2.戶外環境的巧用和趣味設計性有待提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努力讓學校每一塊的墻壁會說話,讓每處環境都育人”。在以往的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中,觀賞性被擺在第一位,花園式幼兒園帶給師幼美好的視覺性審美效果,卻沒有對環境中的隱性教育因素進行深入挖掘,觀賞性極強而趣味性不足的設計在帶給幼兒初始的視覺感慨后漸漸淡出眼球,不能巧妙地讓兒童通過接觸自然材料,未能啟發幼兒進一步與環境對話,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
3.部分教師看待戶外環境靜止化、片面化,利用率低
一是部分教師在角色定位中,將自己定位為教育者,而不是引導者,不能很好地與幼兒平等對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兩極分化,嚴格控制或者完全自由放任,不能辯證地看待戶外環境的使用。二是戶外環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戶外環境能夠提供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促進師幼、生生的有效互動,戶外環境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教師們的重視。三是教師開發利用戶外環境資源的熱情不高,動力不足,再加上教師素質、知識能力不足,對戶外環境處于“談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
3生態式教育理念下如何優化幼兒園戶外環境
生態式教育理念下,我們應該將幼兒園戶外環境放在生態式教育這一大的有機系統中,將戶外環境內部元素之間、教師與戶外環境、不同的教育活動與戶外環境辯證統一地看待,強調整體性和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遵循戶外環境創建的整體性、自然性、趣味性、可持續性及探究性的原則,做好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一是講求整體性原則,在戶外環境創設時,應立足于園所環境發展的整體規劃定位。二是講求自然性原則,在進行戶外環境創設時,應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元素,設法引入多樣的自然資源。三是堅持趣味性原則,通過改變、加入新元素來豐富其趣味性。四是可持續原則,其核心是戶外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保持。五是探究性原則,應最大程度地開發環境的教育功能,建立環境與幼兒的隱性互動關系,通過環境的巧妙設置與材料的綜合投放保護、激發、支持幼兒的探索熱情與探究行為。主要有以下舉措:
(一)整體規劃戶外環境,設置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
根據幼兒的成長發展需要,統籌規劃戶外環境,秉承“田園樂園家園”的生態園創建思路,進行綜合改革。如出于對幼兒的安全性考慮,將操場的地面改造為塑料戶外懸浮運動地板,幼兒對體驗水培和土培方式種植植物感興趣,將兩個閑置的樓頂改造成微耕園等等,將戶外環境合理規劃布局,豐富區域活動環境的多樣性,打破區域環境之間的隔離和封閉,讓幼兒每天游走于自然之中,加深對環境、自然等的認識,樹立生態環保理念和生命意識。
(二)提高戶外環境資源的利用率和趣味性
強化戶外環境的利用和趣味設計性,為幼兒戶外活動提供多樣化的資源,完善幼兒園環境的功能布局,盤活戶外場地,使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塊場地都成為孩子們運動、鍛煉、玩耍的樂園。同時,各功能區之間無明顯劃分,渾然一體。如為使幼兒園環境富有情趣性和探索性,成為無聲的環境生態式課程,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在攀爬區設置了不同質地、不同難度的攀爬設施,讓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游戲和競賽,讓幼兒盡情享受童年特有的快樂。
(三)根據兒童思維特點,投放貼近兒童生活的材料
操作材料是幼兒活動的物質支柱,要多渠道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一是多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使用自然材料,如廣州市第二幼兒園通過開展全員性戶外體育區域大循環活動、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等新嘗試,在時間、空間、材料上給予保證,在游戲和活動中主動親近大自然。二是根據活動主題,幫助幼兒選擇材料,如該園在每個區域設置獨立戶外活動器械架,放置所在區域適合的活動材料,方便幼兒就近利用活動材料進行自主探究活動。三是帶領幼兒主動創設生態環境,如將廢舊的玩具摩托車、自行車改造成二幼園林里的花卉小籃參老文獻子,豐富幼兒視覺體驗;收集日常廢棄的塑料瓶、易拉罐等,放置在戶外游戲區域內,豐富幼兒操作體驗經驗。
(四)不斷提升教師的戶外活動指導、觀察和策劃能力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觀察和正確評價是決定孩子是否能“享受”主體地位的關鍵,對幼兒的成長成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一是要不斷提升教師整合戶外環境的能力,提高教師對環境教育功能的深度學習與運用,如組織一線教師與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戶外環境的創設工作,開展戶外環境的專題調研,對每個區域的教育功能了如指掌,將戶外環境最大化使用。二是注重教師在不同活動區域的收獲,鼓勵教師積極反思,以文字、圖片的方式記錄下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對不同區域的探索發現及教師的有效組織過程,開發大數據平臺和生態式戶外資源高效利用模式的共享平臺,使教研課題與戶外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生態式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