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高效節水是在節省水資源的同時,提升農作物的生產率,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量,促進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的方向發展。本文以阜康市為例,對該市的水資源節水目標進行了分析,然后對農業節水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業;高效節水;發展分析
1、案例介紹
阜康目前農業是用水大戶,農業用水比重高達94%以上,且農業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生產效益偏低,凸顯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全州已提出了高效節水向高效用水轉變的發展新思路,按照州黨委的要求,要以高效節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引導水資源從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配置的高效用水,阜康在全州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要在阜康探索出昌吉州高效節水向高效用水轉變的新模式。
2、水利工程存在的不足
2.1 灌溉設施有待完善
一直以來,該地區的農業主要利用干流河道和區域地下水灌溉,境內缺乏應有的調蓄水利工程。每年的五月份和六月份屬于該地區農業灌溉的高峰時期,但由于該地區的河流來水量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通常在這一時期的降水稀少,而蒸發量增加,使得河道來水表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造成各流域的農田灌溉缺乏有效的保證。
2.2 項目區的農田灌溉技術有待提升
本地區由于光照資源豐富,加之土地肥沃,因此較適宜小麥、油料和蔬菜等農作物的種植,但降水偏少,農業用水主要依靠灌溉來實現。當地的灌溉方式以渠灌為主,更多的時候采用的是漫灌。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提高該地區水資源的利用率,應提高其灌溉的技術。
3、實現農業高效節水發展的有效方法
3.1 加強實現高效用水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支撐高效節水的骨干水利工程,實施涵蓋“六大灌區”、“七條河流”、“500客水”的節水、蓄水、調水、揚水四大水利工程。加快機電井取水計量控制的軟硬件建設,包括機井智能卡水表、電子流量計、IC卡收費系統、電子水尺、遠控系統等,同時量水設施要由水文部門進行校核、檢測。
3.2 加強農業高效用水的科技建設
為了實現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的發展,應從提升農業高效節水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裝備著手,逐漸促進農業高效節水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首先,應借助項目補助資金建設具有引領作用的示范高效節水工程,并積極推動最新的滴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普及;其次,研究和制定有利于高效節水運行的管理方案,通過充分發揮農協的調控作用,變分散管理為統一管理,從管理上降低水的損耗;最后,還要從節水產品的源頭加強管控,通過嚴把招投標的程序,使節水產品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3.3 加強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建設
首先應確立水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的控制紅線。通過構建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對行業用水實行定額管理,針對縣鄉行政區域,逐步建立取水總量控制制度,借此逐步達到對地下水超采問題的控制,從而實現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其次要確立用水效率的控制紅線,以此使用水浪費現象得到遏制。
4、具體的保障措施
4.1 構建聯動機制
組建以市長為組長,以分管農業的有關領導為副組長,以市經濟辦、水利和財政等有關單位作為小組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需要設立自己的辦公室,辦公室的地址應選定在市水利局。在每一個鄉鎮也需要設立相應的組織,同時落實責任到人,由此就形成了從市到鄉鎮,責任明確、共同推進的良性工作機制。由此也使得每一個鄉鎮和有關部門,都能夠將促進高效節水向著高效用水方向轉變,作為各自重要的工作目標,并為了使這一目標的實現,而齊抓共管、各顯神通,使得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4.2 擴大宣傳教育工作的范圍
在針對節約用水的宣傳活動中,應采用集中宣傳和經常性宣傳相結合、全面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的形式,并全面發揮電視和網絡等新聞媒體的作用,特別要在“世界水日”等與水相關的節日,舉辦較為隆重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和高效用水技術推廣宣傳教育活動,以此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
4.3 完善責任制度與考核制度
在責任制度制定中,應由各政府部門中的主要負責人對該地區和該行業負全責,且將實施情況作為鄉鎮綜合目標考量的重要依據。在考核過程中,需要利用一系列的量化指標進行區域和行業用水總量、效率與納污情況的考核,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各地區和各單位的轉變成果開展全面考核。
4.4 發揮監督機制的保障作用
首先應由市政府監察、水利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實施監督領導小組,并對有關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可通過定期對部分實際任務指標的完成情況和節水效果等開展綜合考評;同時,還應在監督領導小組內部組成技術督導組,并重點負責對灌溉制度的落實情況等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督導。
5、結論
綜上所述,阜康市在實行上述節水灌溉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節水效益,農業灌溉的用水量顯著降低,推進了地區農業節水的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崇,蔡小超,張春樂.蟻群投影尋蹤回歸模型在大型灌區節水改造效益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0,(03):62-65.
[2]雷波,姜文來.旱作節水農業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5):99-104.
[3]吳旭春,周和平,張俊強.新疆灌溉農業發展與節水潛力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19(4):84-87.
[4]朱美玲.干旱綠洲灌區農業田間高效用水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田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J].節水灌溉,2012,(1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