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滴灌工程運行管理現狀進行闡述,從管理方式、施肥體系、施肥體系等方面,對滴灌工程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滴灌工程運行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望本文闡述可以給相關領域提供些許的參考。
【關鍵詞】滴灌工程;運行管理;問題;解決對策
在我國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土地資源得到了高效應用,特別是針對新疆領域來說,在農業種植方面,需要一定的水資源實現澆灌,由于新疆等領域土地干旱,水資源較為匱乏,分布也缺少均衡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對水資源方面有著迫切的需求,在這種環境作用下,政府部門采用節約水資源的方式,促進農業以及農業等發展。以小麥以及玉米為例,其在種植和生長時期,均需要充足的水資源,對此,為了迎合農業發展需求,諸多領域開始把滴灌技術運用到其中,實現了水資源的節省,同時還能滿足農作物的用水要求。但是從滴灌工程運行管理角度來說,由于我國滴灌技術還有待完善,使得管理問題頻頻出現。對此,這就需要結合農業滴灌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實現農業節水,以此給滴灌工程的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一、滴灌工程運行管理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開展全面實施和推廣滴灌項目,農民在應用滴灌技術方面有著全面的認識,并且積極性逐漸提升,這給節水滴灌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截至到目前為主,農田滴灌工程已經遍布全國,并且節水灌溉面積已經超過全國范疇的40%以上。
以新疆為例,由于新疆領域基本農田分布較為分散,并且滴灌工程運行管理方式較為滯后等,這給滴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帶來了約制。因此,這就需要結合新疆真實狀況,實現管理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實施節水管理工作,在新疆范疇內實施基本農田滴灌工程,并且應用村組和農戶一同管理的方式,保證滴灌工程順利運行。
二、滴灌工程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方式方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漸提升,土地資源實現了高效應用,這給提升農田澆灌效率以及促進農業長遠發展提供了條件,澆灌技術也得到了全面發展。當前,主要新疆等領域主要應用的澆灌技術就是滴灌,而在實施滴灌工程運行的過程中,采用的管理方式較為滯后,沒有迎合當前滴灌技術發展水平,使得原始配水和現有的滴灌系統銜接不緊密、滴灌體系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從而影響了節水效益的提升。
(二)施肥體系方面
隨著施肥技術的全面普及,在實施滴灌工程運行工作時,把肥料應用效率當作核心內容,將其推至到一個全新的臺階,滴灌體系和肥料體系的合理應用將會給農作物質量以及產量帶來直接影響。現代化的滴灌技術,不但可以迎合新疆等領域澆灌需求,同時還能結合農作物施肥規律實施澆灌,以此實現農作物質量以及產量的提升。以小麥為例,當前新疆小麥平均產量為500公斤/畝,施肥量為35公斤/畝。然而從實際角度來說,往往出現底肥施量較高的情況。在進行滴灌時,假設水量已經高于20立方/畝/次,在35立方/畝/次的環境下,使得水資源大量消耗,這樣不僅不能達到合理澆灌的效果,同時還會讓農作物減少產量,所以,澆灌體系和施肥體系分配問題應該得到全面處理。
(三)澆灌機制方面
滴灌技術的首要內容在于“勤灌少灌”,根據農作物各個生產時期,所需要的水量也會大不相同,因此需要應用高頻率少水量澆灌的形式,才能迎合農作物用水要求。例如,在進行農作物澆灌時,原始的澆灌模式為9次左右,澆灌水量額度為30立方米,假設應用現代化的澆灌體系,在農作物生長周期中,滴灌數量不得低于11次,澆灌水量額度為15立方米左右。和原始滴灌機制進行比較,其更具備高效性和節水性,同時還能迎合農作物生長。但是,結合當前情況來說,新疆等領域在澆灌方面,澆灌機制缺少合理性,假設農作物根系長度為100厘米,土質蓄水情況為20立方/畝,可以滿足農作物蒸騰需求,如果農作物之間距離為500厘米,濕潤度是0.4左右,而真實蓄水量是10立方/畝左右。由于澆灌機制不合理,將會使得水資源效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進而給農作物質量和產量帶來影響。
三、滴灌工程運行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優化澆灌理念
在當前滴灌設施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怎樣才能把這些設施的自身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澆灌區一般由諸多滴灌系統組建而成,把有限的水資源,結合農作物用水量進行合理分配,在滴灌系統中構建一個完善的輪灌組,以此確保各個滴灌系統都具備充足的水源,在此環節中,通常由農戶或者用水協會一同落實。滴灌系統的運行管理工作,一般交由農戶自己管理,在水量核算以及設施管理等方面,缺少專業的經驗和工藝,這就需要安排專業人員加以引導和處理,由專業的滴灌服務企業實施管理工作,這樣不僅確保水量核算精準,同時還能保證滴灌設施的運行安全,以此提升農田節水效果。
(二)完善澆灌機制
以小麥為例,農作物產量和騰散量有著直接關系,結合探究結果,當騰散量把控在1立方米水量時,農作物可增產0.5公斤/畝。針對新疆等領域,假設農作物產量為600公斤/畝,農作物用水量已經為450立方米/畝。通過對澆灌效果等因素的思考,澆灌量應該把控在470立方米/畝,出于對降雨情況等思考,澆灌量不得小于410立方米/畝。將原始的澆灌體系進行優化,把之前以九天為單位進行澆灌,更改成以四天為單位,進行一次澆灌。結合各個領域氣候環境,在確保農作物需水量相同的狀況下,秉持勤灌少灌原則,將原始不規范澆灌機制內容進行修整,以此在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還能達到節水的效果。
(三)實現澆灌體系和施肥體系的融合
利用現代化的澆灌技術,可以給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實現農業節水的效果,在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澆灌管理以及相關設施的建設力度。把澆灌體系和施肥體系進行融合,以小麥為例,結合小麥的生長周期,根據其用水量,在進行澆灌的同時,開展施肥工作,利用水資源把肥料的養分稀釋到農作物根系中,將原始的單獨施肥和澆灌的理念進行舍棄,利用現代化的澆灌方式,實現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構建一套完善的節水方式,在實現農業節水的同時,還能將原始的節水系統運行管理理念進行優化,把澆灌體系、施肥機制等運用到提升,在提升農作物整體質量和產量的基礎上,給農業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國際市場中占據穩定地位。
參考文獻:
[1]張小波.滴灌工程施工過程中閉環管理方案[J].農業與技術,2015,35(11):38-40.
[2]楊開文.淺談山地滴灌施工與運行管理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13(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