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PP模式的推廣可以有效地引入社會資本,解決政府部門的融資問題,促進水務產業的市場化進程。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使民營企業成為政府部門的合作伙伴,通過上市擴大自身規模,是民營水務企業發展的良好途徑。然而,水務企業仍需密切關注可能出現的風險,提高PPP項目的盈利能力,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PPP模式;城市水務;應用
1、水務行業PPP模式匯總
1.1OM模式
(OperationsMaintenance,即委托運營)或ROT模式(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也就是說,轉換操作轉移。它是一個政府委托的城市水務工程,由私營企業經營的專業水務企業委托,具有一定的技術實踐,或由私營企業投資改造自來水廠或污水處理廠。在這種模式下,政府擁有水利工程的所有權,并以承包的形式將水利工程的經營和維護承包給民營企業。
1.2BT模式
(Build-Transfer,即建設—移交),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開展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是一種融資模式。民營企業的社會資本是水利工程建設的第一投資。該項目建成后,完工后由政府3~5年分年回購。BT模式實質為社會資本墊資建設,可以解決政府3~5年內的短期融資問題,根據國家2012年《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謹慎使用BT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民營企業既不擁有水項目的所有權,也不負責水務項目的運行和維護。
1.3BOT模式
(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運營—移交)與BOO模式(Build-Own-Operate,也就是說,建筑-所有權運作。BOT是指社會資本通過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投資,在一定時期內,經營運輸費,按投資回收水的自來水和污水處理費等形式和經營成本,和利潤費用,BOT合同期限一般為20~30年。BOO則為水務項目不移交的永續運營。BOT模式和BOO模式運營中,社會資本在水務項目運作過程中擁有水項目的所有權,并反映在其財務報表中。
2、對水務行業PPP模式控制措施
2.1法律法規制度完善
在城市水務建設中,雖然水務資本向私營合作者打開,但其作為PPP融資模式中基礎建設的政府合作對象,相比政府資本而言先天處于不利位置,因而謀求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約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合同規范。這種保障不是單一不變的,而是涵蓋了多個層面,具體包含了合同初期擬定、簽約環節、直到簽約實施等眾多關鍵步驟中涉及到的權益分配。假若沒有法律層面的保護,很難為PPP融資模式保駕護航,,融資效率將會大大下降,可見法律完善對融資保障具有根本上的作用。當下,多地政府已經制定并頒發了與特許經營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等,在水務方面也有單列的涉及。從大處著眼來看,政府所頒布的法律或法令層次相對較低,大而寬泛,對于跨行業通行性保障嚴重不足,沒有針對性也沒有實際操作價值。因此很難適用于其他的地區,對于可進入的地區的發掘成本也太過高昂。總而言之,這些法規法令還停留在紙上理論的階段,雖然有方方面面的規定,但是說到用在城市水務上面卻無從下手,這種不足的融資保護極不利于對PPP模式的推廣。
2.2創造條件打造多種
(a)從民間資本的角度來看,亟需成立民間資本的擔保組織機構。城市水務等基礎建設的投資資金大,資金來源幾乎全是出自銀行信貸,資金越龐大,周轉越困難。由此可見,設立專門為民間資本提供擔保服務的組織機構十分必要。為了打造良好的PPP融資環境,還需要激勵與約束兩手抓,通過及時建立信譽檔案督促投資者誠信投資,同時對于擔保的行政機構整齊劃一,進行規范化處理。(b)從政府的角度而言,積極推進政府管理的體制變革。PPP模式能否得以成功運行的關鍵是公私雙方簽訂合同和分擔風險的水平,只有在合同中明晰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以及風險的分擔機制,才能使得合作長久穩定,彼此的優勢互補,實現1加1大于2的良好效果,這也是PPP模式的內在要求。這種要求同時也是對政府的管理職能的倒逼機制,以往的管理體制將不再適應這種公私合作關系。不變革只會和這種新的融資模式沖突摩擦不斷,難以前進。城市水務的建設不再是過往政府承擔一切的方式,而是逐漸向市場化過渡,政府的管理體制變革也必然要適應這一要求。
2.3強化人才培養
政府單一投資的一大弊端就是對于某些專門的領域不是十分了解而造成效率低下且無法提供優良的服務。城市水務是一門復雜的需要多個學科協同作業的系統工程。在專業細化越來越深的今天,更是需要每一個與城市水務建設相關的專業細化方向的專門人才。不僅需要工科技術類的科研人員,同時還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員,精通法律并善于和政府打交道的人才。像城市水務PPP這樣的特許經營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實質就是看這些人才能不能有效的協同作用,發揮最大的效果。PPP融資項目目前多以招標方式運行,同時進行采購管理和運作。從前述章節對于永州市供水項目的介紹和分析可知,PPP融資涉及融資方式、稅務、投資估算、工程實施、項目決策、合同法律等等跨學科、交叉復合領域。一言以蔽之,PPP融資項目需要兼通經管和技術的綜合性人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其中的關鍵,這就要求掌握私有資本的企業從長遠考慮出發,多花費些精力培養具有實際開拓精神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進而充分保障PPP項目的實施進程和正常運營管理,乃至創新PPP融資模式。
結論:
雖然PPP模式在中國的基礎建設領域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我們應當清醒的看到,很多項目因為準備不充分,法律領域不足和實踐經驗缺乏導致采用PPP模式的失敗。尤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水務工程,如何推進其市場化更是需要克服的難題。PPP模式作為有效而且高效的融資手段如何引入到水務工程,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周陽.城市水務業外商投資PPP模式風險探討[J].商業時代,2010(14):41-43.
[2]周陽.我國城市水務業PPP模式中的政府規制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0(0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