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恒
“扶”出群眾好日子
——安順市西秀區推進產業扶貧增加群眾收入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恒
為突破發展桎梏,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安順市西秀區緊緊抓住扶貧這個關鍵,把產業作為發展的強有力抓手,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安順市西秀區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脫貧攻堅任務重,所轄23個鄉鎮辦事處及新型社區中有8個貧困鄉(鎮),109個省級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89萬戶,貧困人口3.75萬人。
如何突破發展桎梏,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西秀區緊緊抓住扶貧這個關鍵,把產業作為發展的強有力抓手,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走進西秀區羊邊城村精準扶貧項目——林下養殖場,一棟棟標準化“雞別墅”散落林中,數百只雞正在林下啄食。“雞別墅”旁邊,雞苗育出室整齊排列,雞苗長到半斤以上就會分配給貧困戶養殖。
“我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負責喂養。雞蛋由公司進行回收,不用擔心沒銷路。”羊邊城村貧困戶蒙蘭英說,除了喂養土雞,自己還可以在周邊打臨工,收入來源比以前多了不少。
“免費為貧困戶提供雞苗,同時提供技術支持,訂單回收產品,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鵬睿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志平說,僅這個養殖基地就有70個雞棚6000多只雞,帶動貧困戶40余戶,每戶每年增收2萬多元。
同樣的模式,在西秀區七眼橋鎮鑫旺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有。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根據市場需求,結合各鄉鎮不同的地理位置、發展狀況、養殖習慣和特點,鑫旺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東屯鄉、巖臘鄉、新場鄉、七眼橋鎮發展林下禽蛋生產,建設林下雞養殖基地10個,整合資金500萬元,帶動貧困戶200戶。
今年,西秀區依據各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村為單位,引導扶持“村社合一”合作社,并建立“合作社+基地+貧困戶”養殖模式,由合作社定價回收,形成“合作社-市場”的直銷模式,扶貧產業成效持續穩定。
不僅如此,西秀區還明確蔬菜、茶葉、精果、中藥材、烤煙、林業、生態畜牧“七大產業”為農業脫貧產業,并在規模獎勵、用地保障、金融信貸、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多項扶持政策,助推全區脫貧產業發展。
“通過大戶種植、壯大農業合作組織、捆綁使用資金、整合部門資源,西秀區帶領貧困群眾逐步致富。”西秀區扶貧辦主任曾海平介紹,截至目前,全區農業脫貧產業面積達到72.17萬畝,帶動65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及就業,惠及貧困人口22871人。
“在外打工不上萬,不如回家種大蒜”“管理有創新,黃臘變黃金”……走進西秀區黃臘鄉興達園專業種養殖合作社蔬菜基地,數條橫幅在田間格外醒目。1500畝農田里一片綠油油的蒜苗長勢已旺,十多位農戶正在田間忙著除草施肥。
“這一茬蒜苗再有十多天就可以收了,月底直接運到貴陽的大超市。”興達園專業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郭明遠笑著說,合作社的種植基地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種植,所以銷路基本都已經確定。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黃臘鄉有300多戶貧困戶享受著“菜單式”扶貧帶來的福利,今年65歲的郭錦成是其中之一。“每天照顧蒜苗,不僅活輕松而且還有工資拿,知足了。”郭錦成一家不僅用4畝土地入股,還能優先到合作社務工,每月光勞務費就有近2000元。
這僅僅只是西秀區“菜單式”產業扶貧的一角。在“菜單式”扶貧引領下,西秀區建立龍頭帶頭、利益聯結及合理分配的機制,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2017年1月,由西秀區注資成立的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與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各大食堂、“營養午餐”實施學校等精準對接,根據市場和貧困戶需要,科學制定市場所需的“菜單”和合作社生產“菜單”。
“‘菜單式’扶貧主要是摸清市場需求,企業根據市場出‘菜單’,然后讓合作社和貧困戶點單,形成‘各炒各的菜、共坐一桌席’的良性互動。”安順市委常委、西秀區委書記郭偉誼說。
自實施“菜單式”扶貧以來,西秀區累計培育引進廣東溫氏集團、青島榮昕牧業、華夏中璟、黔龍科技等61家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村社合一”發展模式,成立合作社876家;鼓勵和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貸款入股、資源資產入股等方式參與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生產,累計帶動貧困戶2640戶6758人,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以貧困戶脫貧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貧困戶參加生產為重點,西秀區構建“市場需求菜單+服務平臺訂單+合作社組織貧困戶生產”的“菜單式”精準扶貧體系,走出一條精準扶貧新路。
12月4日,從早上到中午,黃臘鄉龍青村村民伍金元一直在河邊巡查。今年43歲的他,一個月前成為“一村七崗”的一員,每天的工作是負責管理村里十多公里長的河道。

安順市西秀區通過產業扶貧,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圖為精準扶貧林下養雞項目。(安順市西秀區供圖)
“平時工作是清理河道,有了這個崗位,基本可以維持生活。”伍金元的兒子因為車禍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如今,每個月固定的工作能領到800元工資,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同樣激動不已的還有53歲的韓頂祥,由于妻子去世,女兒還在上學,家庭的重擔全落在他身上。為了幫他緩解家庭壓力,借助“一村七崗”的機會,村里給他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對于這個崗位,韓頂祥格外珍惜。
像伍金元、韓頂祥這樣的貧困戶,在西秀區有一千余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西秀區采取“一村七崗”脫貧模式,在全區193個行政村中每個行政村設立7個崗位,共計1351人從事環衛保潔、林業護林、水務河道保潔、交通道路護路等工作,多舉措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一村七崗’的衡定,一是要考慮他能不能適應崗位,二是必須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找。”西秀區龍青村村支書李國富說,“一村七崗”主要解決建檔立卡未就業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不僅讓從業人員能照顧家庭,改善生活,還能解決當地村莊的環境衛生問題。
此外,西秀區還調整109個指標專用于109個貧困村政務服務、便民服務點代辦服務工作,零距離為貧困村群眾提供服務,確保每戶(有勞動力)貧困戶中至少有一人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如今,在多維脫貧路徑的引領下,西秀區通過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科學治貧,助力貧困戶增收,同時為貧困戶調整優化產業奠定基礎。出實招、求實效,號準貧脈、切斷貧根……西秀區各級各部門團結帶領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高歌猛進。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