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丙外村的希望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長期飽受貧窮困擾的丙外村,在種桑養蠶產業帶動下,林下養殖開始起步,村民希望不久的將來通過鄉村旅游讓生活更上層樓。
荔波縣甲良鎮丙外村是貴州276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597戶258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325戶1162人。過去三年間,丙外村脫貧123戶531人,貧困發生率仍高達26.97%,脫貧任務艱辛。
越是貧窮之地,越要把有限的時間、資源和精力放在經濟效益高的產業上。種桑無疑是符合丙外村實際的產業:經濟效益高、用水需求量小。
2017年夏天,一片綠油油的桑樹點綴著這個貧窮村子,也“點亮”了駐村第一書記蒙偉超的工作思路。一個令他激動不已的愿景正在形成:桑田蠶“海”。
種桑養蠶是荔波縣推進“一縣一業”、做好產業扶貧的抓手,全縣規劃種桑面積達10萬畝,到2018年計劃突破3萬畝。立足這個規劃,蒙偉超尋思,丙外村發展機遇來了。
目前,丙外村種了103畝桑樹,但從全村閑置的土地來看,種桑規模可以達到600畝以上。這個發展規模被寫在丙外村2018年的發展規劃上。
丙外村距甲良鎮5公里,距荔波縣城37公里,依托種桑養蠶產業,可以發展鄉村旅游,形成夏看桑田秋看蠶“海”的旅游觀景。
丙外村種桑養蠶基地負責人蒙炳選告訴記者,村里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運作,基地承當全村所有貧困戶的種植技術培訓,優先吸納貧困戶來基地務工。
村民蒙炳超夫妻倆今年種了5畝多桑樹,一邊在基地學習養蠶技術,一邊自己摸索發展,一年掙了3萬多元,成為丙外村種桑養蠶的成功典型。蒙炳超說,明年,在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將擴建廠房,提高養殖質量。
對丙外來說,如何解決發展資金,仍然是個大問題。
我國事業單位中存在的國有資產主要是財政資金,能夠對單位資產進行最佳配置,主要取決于對資產進行科學預算。以往較長時間內,相應事業單位在進行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兩者難以同步進行,這種情況下對于資產的最佳配置產生不利影響。在對資產進行科學管理過程中,預算管理具有最為基礎性的作用,要將兩者之間進行有機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有效提升資產管理效率,并且還能夠保障預算編制具有較高科學性。
辦法總比困難多。起初,村支“兩委”跑縣里、鎮里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到處聯系企業,希望得到更多的資助。
剛開始,通過去縣城聯系多家建材商家后,丙外村獲得了1萬元的支持,這些錢成為全村第一筆產業扶貧基金,主要用途是給到基地參與務工的貧困戶發工資。后來,在相關社會人士的幫助下,丙外村獲得了6噸肥料,一定程度上解決桑樹的育肥問題。
“我們希望有條件的貧困家庭都可以參與到種桑養蠶的產業里,不讓一人掉隊?!痹谕鈱ふ疑鐣椭睦щy,并沒有嚇到蒙偉超,相反,讓他認識到,轉變經營模式和創新合作方式,通過招商引資來推動丙外村發展,才能更好破解資金難題。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北獯宕逯А皟晌毙睦镌谒阋还P賬:如果有條件的農戶每戶都能種5畝桑樹,按兩個勞動力計算,一年下來至少能掙3萬元,勞動力多的家庭還能擴大規模,那么,丙外村的脫貧大業便指日可待了。
在丙外村桑田蠶“?!卑l展構想中,與種桑緊密結合的林下養雞被提上了發展日程。

蒙恩華擅長菜籃竹編工藝,年邁的他患有眼疾,生活給了他磨難,但也賦予了他奇巧的雙手。圖為蒙恩華在編竹籃。(蒙偉超 / 攝)
“就丙外而言,一年內種桑養蠶最佳時間為3月份到9月份,這段時間一過,桑樹園地就會有幾個月的閑置期,不耕種便會雜草叢生,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泵蓚コf,每年最后一批蠶養完后,就把肉雞散養在桑樹林里。
發展林下養雞,不僅可以解決土地資源浪費問題,還能增強土壤肥力。這是丙外村將要走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子。當下,丙外村的林下養雞已經開始。
十月的丙外,桂花香正濃。村里十余戶人家的1000多只林下生態雞到了銷售的時節,按23元每斤算,這批生態雞將為這些農戶帶來2萬多元的收益。
負責全村林下養雞生態養殖項目的丙外村委員潘忠學說,目前丙外村的林下養雞雖然規模不大,但很多農戶都有養殖意愿,下一步,將通過邀請專業技術人員來村里培訓,幫助更多農戶發展規?;B雞。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p>
丙外村由3個片區組成,包括丙外片區、金華片區和七星片區。根據這三個片區的實際,蒙偉超有了新的打算。
金華片區有一片濕地,地平面積大,適合養殖黃鱔;丙外片區田地不成片,但坡度較小,可以養殖生態豬;七星片區適合種植烤煙。
蒙偉超很堅定:既然想到就要去做,做就要把事情做好。
丙外村村支書潘啟亮說,村支“兩委”都領了任務,要及時總結種桑養蠶經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廣給村民,宣傳動員更多的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并根據村民意愿,通過不同產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在村支“兩委”的宣傳帶動下,一些貧困村民逐漸認識到,好日子不是等出來的,要自己去尋找適合的發展道路。
潘啟亮說:“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產業,從最困難的貧困戶著手,把他們先扶起來,再覆蓋其他農戶發展。”
村民蒙恩華患有眼疾,生活給了他磨難,但也賦予了他奇巧的雙手。
蒙偉超在一次走訪中發現,蒙恩華編織竹籃的技藝很高超,他編織農耕用具在村里村外很受歡迎。這些年來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干農活的少了,沒人再買他的竹籃,只能每天閑在家里,過著拮據的生活。
看著蒙恩華家隨地擺放著的十幾個精美竹籃,蒙偉超眼前一亮,在網上發起“愛心幫幫購”項目,通過社會力量為蒙恩華售賣竹籃。
沒幾天時間,竹籃便銷售一空,還有不少人預訂。蒙恩華的手藝值錢了,他又忙碌起來,精神頭兒也好了。他笑著說,種了大半輩子莊稼,沒想到現在老了還能編竹籃賺錢!
(責任編輯/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