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亞楠
詹慶明:在城市規劃領域逐夢前行
本刊記者 徐亞楠

詹慶明
著名的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過:“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這句話對于現如今城市化進程如此之快的中國而言,依然適用。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詹慶明所從事的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就是從宏觀的角度針對中國不同地區所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為城市發展注入能量。
說起與城市規劃領域結緣的歷程,詹慶明直言這其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科時,詹慶明主要學習的是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由于成績優異,從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畢業后,詹慶明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當時學校適逢與荷蘭合作,培養城市規劃領域的師資力量,詹慶明便被選去荷蘭進行學習,從而與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與從建筑學的角度來進行城市規劃不同,詹慶明所學習的方向則更加強調的是信息技術本身的應用,將城市看作一個大系統,通過研究它不同子系統的發展狀態,診斷其運行狀況,然后針對其出現的問題采取更加系統的方案進行解決。進入城市規劃這一領域之后,詹慶明通過自己掌握的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從宏觀到微觀層面開展了一系列的項目研究工作。
201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引發特大山洪地質災害,造成1557人遇難,284人失蹤,針對這一事故,詹慶明團隊從規劃的角度進行了一系列思考,從村鎮防災減災規劃的角度來切入分析,成功獲得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在研究中,他們對舟曲泥石流所造成的巨大災害進行了兩方面分析:一是人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山上修建房屋加深了植被破壞,使巖土裸露,在雨水沖刷和浸泡下形成了泥石流;二是沒有預留出針對特大暴雨災害的排洪溝,從而加重了事故的嚴重性。在這種情況下,詹慶明團隊采用無人機攝影測量、激光掃描技術采集更精準的現場地形地貌和道路建筑信息,通過巖土力學分析模型、規劃支持系統等技術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對其進行了風險評估和建設適宜性評價,對禁建區警戒區等進行劃分,為避免此類災難的發生提供了科學管控依據。此外,針對全國有將近2/3的鄉鎮都在丘陵和山區這一現狀,詹慶明團隊還選取了湖北神農架林區作為其應用示范點,為鄉鎮防災減災規劃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團隊的帶頭人,詹慶明時刻在推動著團隊的發展,和學院老教師們,率先垂范,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各類科研項目的申請與研究中,以此來帶動年輕的科研學子們從小項目做起,慢慢深入研究,不斷成長。現如今,團隊的主攻方向主要圍繞在從自然規律以及人的活動規律入手去確定更科學的規劃方案,圍繞這一方向,詹慶明團隊還對武漢、福州、漳州、洛陽等地的通風廊道進行規劃,將自然環境的改善和大數據應用作為主攻方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我國的城市規劃與國外相比難度更高,城市化進程跨越式發展、研究所需要的基礎資料不健全、沒有嚴格的制度監管等,這一切都對規劃方案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困難重重,但是詹慶明還是對這一領域未來的發展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說:“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期,隨著技術的發展,各類傳感器設備越來越多,我們對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的認知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全面,規劃方案也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科學。”
在時代所創造的機遇和條件下,詹慶明無懼挑戰,他表示,今后還會繼續帶領科研團隊更加自信地投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