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赫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 310018)
電磁吸附式海纜檢測ROV結構設計
楊子赫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 310018)
近年來海底電纜被廣泛投入使用,但海纜檢修困難,故障點尋測難度大;因此設計電磁吸附式海纜檢測潛航器,尋纜后水面操控人員操縱潛航器跨坐于海纜上方,使用電磁吸附裝置吸附海纜,使得潛航器能夠自主沿纜行進,提高檢測效率。
海纜;尋測;潛航器;電磁吸附
隨著跨地域能源輸送網絡的崛起,具有傳送超高電壓作用的海底電纜被廣泛投入到海底,以減少因異地輸電距離過大產生的高昂電力輸送成本。海纜鋪設于海床之上,由于水深對工程作業的限制,絕大多數海纜未經掩埋,裸露于海床之上,且為方便后期維修,海纜一般投放在水深不超過300米的近海海域,這就意味著海纜面臨著被船只的拖網及錨鉤破壞的危險。實際上,近些年來頻頻發生海底電纜被損害的事件,造成海纜漏電乃至斷路的嚴重后果,給生產生活帶來重大影響。目前診斷海底電纜故障的常規方法是:電力部門能根據供電系統自身功能確定故障點的大概位置,精確位置的確定交由專門的電力施工船定位;電力施工船行駛到故障點大致位置開始下鉤拖纜上船,一段段尋找故障點,以進行補修。該方法操作難度大,工時長,成本高。因此,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決定設計一種潛至水底,可沿纜前行,攜帶海纜故障檢測設備的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沿海纜騎行是檢測功能得以實現的關鍵,因故障探棒的探測范圍限制,需使探棒位置保持在海纜上方一定范圍內;而由于海底海流的影響,普通ROV(有纜機器人)的抗流能力都有一定的耐受值,因此若人為操縱ROV攜帶探棒進行海纜檢測,對ROV的綜合性能及操作員的操作技術要求是極高的,且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采用履帶或滾輪坐底式ROV可以滿足跨行海纜檢測的要求,能夠降低對海底電纜尋跡檢測的操作難度。
海纜巡檢的難度主要在于克服海流影響的同時能夠靈活的沿纜前進,而上述分析的設備都是采用螺旋槳、履帶或滾輪實時控制航向。而巡纜檢測關鍵一點在于巡纜,可將海纜視作導軌,水下巡檢機器的動力機構騎行其上,沿導軌前進,并與導軌緊密相連,即可實現對海纜的準確檢測。ROV整體設計圖如圖1所示。
海纜檢測潛航器的需要經施工船載至一定海域,由船上絞車提升釋放,在水面操控人員的操縱下,利用其上的推進型航行到海底電纜附近,使用水下LED燈照明,水下攝像機反饋視頻畫面到甲板,操控人員借此尋纜;尋纜后水面操控人員操縱潛航器跨坐于海纜上方,使用吸附裝置吸附海纜,使得潛航器能夠自主延纜行進,同時利用其上搭載的探測設備進行檢測,提高效率。
由于海纜施工成本高,因此海纜一般直徑在150mm以上,以滿足足夠的電力傳送需求;且海纜為了增加強度,防止普通的損壞,都會在外層纏繞10mm厚度的鋼絲保護層。本發明采用磁力吸住海纜的方案,設計了電磁騎行輪,其內部環布若干條狀電磁鐵,交替供電產生磁力,使得滾輪翻滾向前,從而實現滾輪牽引設備沿纜前進。吸附輪組件的細節結構圖如圖2所示。
下面詳細介紹電磁滾輪如何在通電后連續向前滾動:電磁滾輪在卡入海纜后,由于均勻環布的電磁艙相鄰兩個夾角與正極刷塊的弧角相同,這就保障了電刷與正極刷塊的接觸只有兩種狀態:一是兩個電刷同時與正極刷塊接觸,一是一個電刷與正極刷塊接觸;由于負極刷塊與負極電環是全程摩擦接觸的,這就意味著電刷與正極刷塊接觸便構成了回路,使得相應的電磁艙產生磁力;吸引海纜中的鋼絲保護層,通電的弧形電磁艙會產生向海纜圓柱面貼合的趨勢;在輪轂與海纜的摩擦力阻礙下,電磁滾輪會向前滾動以使電磁艙與海纜圓柱面貼合;當通電的電磁艙貼合到位后,其緊鄰的電磁艙上的電刷便剛好與正極刷塊接觸,此時兩個電磁艙同時通電產生磁力,但二者的合力仍是斜向下的,此時,在力的作用下兩個通電的電磁艙仍會向前滾動,以找到平衡點,但滾動便會帶動預先與海纜貼合的電磁艙上的電刷脫離正極刷塊,磁力消失,回到僅有一個電磁艙具有磁力的狀態,周而復始,電磁滾輪不斷前進,進而牽引設備整體沿纜前進。
[1]張效龍,徐家聲.海纜安全影響因素評述[J].海岸工程,2003(02):1-7.[2017-09-17].
[2]俞宙.一種海纜巡檢ROV的機械結構設計與控制系統開發[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4.
10.16640/j.cnki.37-1222/t.2018.01.125
楊子赫(1991-),男,山東棗莊人,研究方向:水下機器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