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本文從根源的科學性,理論的科學性,實踐的科學性,發展的科學性四個方面具體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根源,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中國取得傲人成就,以事實證明了它的科學性。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正確認識
如何正確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只有正確認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才能從本源上構筑起自信的認識論基礎,實踐中培育起對理論體系的思想認同和感情認同,切實做到真學、真信、真用。2015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這一重大命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要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就要牢牢掌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實踐中,切實貫徹執行這樣的要求,迫切需要樹立和堅定對理論體系的自信。它的科學性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根源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根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根和源,就是馬克思主義。說它是科學的,首先在于它的“根”是科學的。對于“馬克思主義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真學問”這個問題,社會上的看法不同。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標簽”和“口號”,不是真學問。還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針對這些錯誤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有力的回擊。他說,“馬克思主義盡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2]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揭示規律、人民立場以及認識和改變世界的視角進行了深刻闡釋。肇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再次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也因此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被人看到在讀《資本論》。德國財政部長自稱成了馬克思的粉絲。西方有些國家,一向很少人問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卻出現了銷售一空的盛況。西方再次掀起的“馬克思熱”,用事實告訴了人們,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且沒有過時,人們仍然生活在馬克思所闡明的規律中。
二、理論的科學性——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核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創新,以一系列新的獨創性的重要理論,繼承、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例如,我國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政策,既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同時又結合本國實際實現了新發展新突破。
馬克思主義雖是科學的,但它畢竟是一種外來文化。歷史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依靠否定、割斷自身的文化傳統,而照搬外來理論走向復興。”[3]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曾歷時14年,勢力范圍覆蓋全國17省。但最終歸于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洪秀全借以作為指導理論的“天主教”,實際是一種“四不像”的天主教,而且與當時國民的心理是不相符的。也就是說,洪秀全提出的指導理論是與中國的實際想脫離的。因此現實中,這樣的理論就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同樣的,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扎下根來,充分發揮出現實指導力,就必須與中國自己的文化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很好地做到了這點。它吸收借鑒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并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進行全新的科學闡釋。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實事求是,就是一個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例證。從詞源看,實事求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最初是指一種做學問的誠實態度;從內容看,實事求是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致知力行、學以致用、格物致知”等思想,并賦予了它嶄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樣是對“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超越。
三、實踐的科學性——指引中國取得偉大成就
檢驗一種理論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真理,最可靠和最具說服力的標準就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中國取得傲人成就,以強有力的事實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時間,我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成功擺脫了被踢出球籍的危險,而且還創造出令世人稱奇的發展成就。中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4%提高到接近14%,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達到驚人的1/3,從而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倫敦大學的麥克萊倫教授曾評價道:“在過去30多年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都令人嘆為觀止。”談到中國崛起,有國際比較才更有說服力。中國與印度建國時間差不多,建國時人口總量差不多,后來因為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雙方差距明顯。2016年中國的GDP是印度的4.9倍,外貿總額是其6倍,實際利用外資是其3.5倍。社會方面,印度仍存在種族歧視。即使在自然災害面前,賤民也會飽受歧視,得不到及時、足夠的救援。中國不斷取得的偉大成就,就為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可以不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實現現代化的可能道路。正如“北京共識”的提出者——喬舒亞·庫帕所指出那樣,“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適用于中國的,也是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榜樣。”印度實業家塔塔集團的總裁拉坦·塔塔,在看到中國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后,力主印度要多向中國學習。
四、發展的科學性——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在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二元關系中,理論作為思維的抽象物,終究是第二性的。[4]這就要求,伴隨著人類實踐進程的變化和發展,從實踐中得來的理論也要隨之不斷修正和完善。有鑒于此,理論發展能力的強弱就構成了衡量理論具有科學性的重要尺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們,堅決反對以一種教條化的態度去看待和理解他們的理論。他們主張理論要同各自國家的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并根據國情和時代發生的新變化對理論作出新發展、新概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憑借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對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深化了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例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人民為根本”的發展思想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所做出的新的科學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2015年12月11日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 習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3] 周忠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支撐[N].學習時報,2012-7-9.
[4] 李冉.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8).
【作者簡介】
譚欣欣(1981-)女,山東濟南人,中共煙臺市委黨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