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付+李玲
在湖南郴州市蘇仙區良田鎮二渡水村,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叫高坦嶺。它坐落在南嶺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村子西南山麓有一個神奇的山洞,相傳有一個圣人在此濟貧行善,修煉成仙。這一帶窮苦群眾為了弘揚其懲惡揚善的美德,自發組織起來在洞口修建了一座廟供人們祭祀,故將這座廟叫“圣公廟”,后面的山洞叫“圣公坦”。
圣公坦雖然天生靈氣,卻因“養在深閨人未識”,鮮為外人所知。據二渡水村老支書陳海根介紹,圣公坦海拔有900多米,洞高約6米,寬約10米,深約15米,可容納200多人。洞里有一條地下河,古人曾將幾只做了標記的鴨子連同一些癟谷從洞中地下河放走。幾天后,做了標記的鴨子在桂陽縣的西河出現。
聽說筆者要探訪圣公坦,陳海根連連搖頭。“如果沒有緊要事情或專業裝備,金秋時節還是別進去的好;如果你們想去看,最好是選擇在冬天草木枯黃蟲蛇冬眠時進山。”陳海根說,圣公坦因是丹霞地貌,洞口已堆集了一些紅砂石塌方。洞內雖年久失修,但洞內的古石臼、古石磨等古具及圣公廟的遺跡仍依稀可見,廟已在“文革”“破四舊”時遭到毀壞,洞的前面尚保存著占地約1畝的練兵場等遺跡。
說起圣公坦還真有一段故事可說,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為地廣人稀、山高林密,圣公坦成為湘南游擊隊的革命根據地。
1928年年初,湘南爆動失敗后,湘南游擊隊長李林帶領游擊隊員開展游擊戰爭,成為湘南地區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輾轉于南嶺山脈的游擊隊員發現了圣公坦,經谷子元等湘南特委領導實地查看后,決定在此舉辦培訓班,培養革命力量。
在培訓班快結束時,湘南游擊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隊長黃澤書背著大半袋子糧食上山,被敵人發現了。國民黨治安大隊長黃孝球率領近百名匪兵想包圍圣公坦,隱蔽在圣公廟上的崗哨發現后,立即鳴槍報警。培訓班成員爬上山頂投入戰斗,憑借地理優勢,戰士們邊打邊撤,培訓班學員安全轉移,無一傷亡。
提起黃澤書,陳海根說起來便止不住話匣。1936年,黃澤書的母親去世。黃孝球斷定黃澤書會回來給母親送葬,便組織人馬埋伏在送葬隊伍的必經之地。當匪兵們看到穿著孝服的黃澤書時,馬上圍過去想活捉他。黃澤書見勢不妙,立即脫掉孝服翻滾到下面的水溝,依托水溝兩旁茂密的雜草,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敵人重兵壓境瘋狂“圍剿”的日子里,湘南游擊隊利用郴州羅霄山脈和南嶺山脈的地理優勢,輾轉山里山外,堅持武裝斗爭。李林帶領的湘南游擊隊采取誘敵深入、奇襲巧奪等策略,或穿便衣,或穿繳獲的敵人服裝,或主動出擊,或擾亂敵人,成功打破了敵人的鐵桶“清剿”,搞得敵人終日不得安寧。這支精明強干的湘南游擊隊,以智勇雙全的膽識和頑強的毅力,留給后人一段又一段口口相傳的民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