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想,精準把握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實踐,都是中國創新發展蓬勃生機的鮮活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公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交通強國,這一戰略目標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公路交通作為綜合交通運輸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是交通強國的重要內容,公路系統相關部門必須擔負起“交通強國”的歷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發揮江蘇公路領先發展優勢,探索公路未來發展新思路和新路徑,為交通強國提供江蘇智慧和江蘇方案。
一、建設交通強國,要求我們把握歷史機遇,充分認識公路先行的意義所在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需要我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公路領域集聚了規模巨大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從發展的視角來看,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應用的快速發展,這些新技術新材料與公路交通的深度融合,使得公路交通已經成為新業態的孵化器和新產業的舞臺,形成了以出行為核心概念的諸多新興產業和業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公路先行發展,優化和提升了巨大的存量資產,實現了更經濟安全的運輸服務,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對于支撐新時代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揚子江城市群,“1+3”重點功能區建設等戰略的實施,公路交通更加凸顯“先行軍”“穩定器”的作用。公路是百姓出行的第一需求,公路是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公路還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公路部門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的深刻內涵和重要定位,嚴格按照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戰備部署,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同時加快轉型發展,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戰略,服務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服務社會公眾出行。這些都需要我們自覺樹立公路先行的發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為根本動力,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深入推進養護管理現代化建設,努力確保江蘇公路全國領先地位。
二、公路先行發展,要求我們抓住主要矛盾,清醒認識公路交通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公路先行發展要將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解決公路行業發展“降成本、優結構、防風險、促安全”的突出問題。對照“兩聚一高”新定位,“1+3”重點功能區新戰略,公路交通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一是普通公路網互聯互通功能尚不完善,不利于全省區域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按照“1+3”重點功能區,揚子江城市群建設要求,路網布局必須從傳統的單中心、放射狀結構向互聯互通的網絡狀結構轉變。“一丈不通萬丈無功”。全江蘇省“斷頭路”約1500公里,體量雖然不大卻都是一些頑癥痼疾,尤其是在蘇中、蘇北一些地區比較突出,極大地影響了全路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發展。
二是普通公路事權和支出責任界定不清,影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平衡性。普通國省道事權在中央和省,但發展投入主要來自于市縣。農村公路事權在縣鄉,但發展投入上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省。普通國省道事權過度下放,不利于普通國省道公路網絡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不利于加強對地方政府建設投資的宏觀調控,不利于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同時縣級地方政府在普通國省道建設發展上投入了過多資源和精力,造成農村公路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缺位,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是公路保暢保安能力還不完備,不能滿足公眾日益提高的安全便利出行期望要求。目前江蘇全省承擔通道功能的普通國省道通行水平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有19%的普通國省道通行速度不足50公里/小時,節假日期間城鄉接合部路段。重要交通樞紐集疏運道路擁堵情況尤其突出。蘇中、蘇北地區普通國省道相對薄弱,還存在不少不能滿足鎮村公交安全運營要求的農村公路和危橋。
四是“重建輕養”、“重建輕管”的局面未得到根本轉變,不利于“交通強國”江蘇精彩篇章的譜寫。江蘇普通公路路網能力建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公路養護管理矛盾逐步趨于突出。首先是養護經費投入不足。全江蘇省普通國省道小修保養工程經費僅能滿足實際需求的69%,大中修工程經費僅能滿足實際需求的55%。其次是養護市場化改革不徹底。市場主體普遍小、散、弱,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幾乎無從談起,先進的生產方式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地方保護現象較為嚴重,外地養護企業難以參與本地招投標。再次是外部環境更加復雜。隨著外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復雜化,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土地等資源趨緊,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成為大勢所趨。公路路域環境管理矛盾趨于突出,逐步成為影響公眾出行效率和安全的制約因素之一,城鎮(集鎮)路段街道化給公路管理提出挑戰。
三、公路先行發展,要求我們奮力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謀劃公路交通發展新思路
“八個明確”和“十四條基本方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一思想和行動,增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同時對照“兩聚一高”和“1+3”重點功能區戰略部署,適應經濟“新常態”,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加快公路交通轉型發展步伐,提升公路行業綜合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公路事業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endprint
一要把握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促進公路交通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不斷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在綜合交通運輸方式中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一個重要的事實判斷是: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沒有改革就沒有動力。公路交通今天的成就來自于改革,明天的輝煌同樣要依靠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準確把握公路的公益屬性,強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執法監管職能,統籌改革歷史遺留問題和新的發展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破解公路交通發展面臨的難題。
二要強化普通公路的公益屬性,做好公路交通發展頂層設計。把握江蘇省公路交通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統籌路網發展。一方面著力構建服務對外交通的高品質快速交通網,完善服務城際交通的高效率干線交通網,建設服務地方出行的廣覆蓋集散交通網。另一方面著力構筑完善服務經濟產業的貨運通道,服務全域旅游的旅游線網,服務居民出行的客運線網等。在重要通道上實現輕重分離,提高安全性和運輸能力及品質。堅持科學規劃,適應“經濟新常態”,告別粗放型的高速增長方式,科學制定普通公路發展目標,提高發展質量,助力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堅持市場導向,探索推廣建養一體化運營模式,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公路養護機制。堅持權責對等,明確各級政府承擔的公路交通發展職責,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以及相應的財政支出責任,實現財權和事權相匹配,機構和職責相對應。
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按照公路建設、管理、養護、服務、安全“五位并舉”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方面的投入,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便捷出行。深入研究干線公路服務區,養護應急處置基地的服務和應急運行機制,實實在在地提高公路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深化江蘇普通收費公路管理改革和收費站點布局調整的方案研究,既算經濟賬,更算社會賬、政治賬,讓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四要努力踐行創新發展的理念,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數據時代,計算是生產力,數據是生產資料,互聯網是生產關系,公路交通發展必須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加大科技融合應用,推動信息共享。加快公路網感知能力,通信傳輸網絡及公路云平臺建設,積極引入新型感知技術、移動端業務、BIM技術以及車路協同智能化示范等新進技術,推動公路、公安、氣象、旅游等各方信息共享。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手段,引入市場機制,推進大數據在各業務領域的應用,提升管理精準性。進一步創新公路交通出行服務。堅持公共服務定位,充分利用現有管養節點資源,把服務站點建設納入項目同步實施建設。建立與社會企業間路況信息的互通互報機制,增強出行信息服務的及時性、針對性。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更好地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前進,也為交通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時代舞臺。建設交通強國,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我們公路人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公路先行發展,讓我們倍感振奮、充滿信心,進一步激發了“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兒”。江蘇公路將奮力開啟新征程,繼續譜寫江蘇交通新發展的美好篇章!
(作者系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局長)
責任編輯:張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