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2017年5月22日,為充分發揮文學優勢,在全社會為黨的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氛圍,由河南省文聯、省作協主辦的“喜迎十九大中原更出彩——著名作家看河南”采風活動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
河南地處中原,人文薈萃。新時期以來,河南省廣大作家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了一大批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濃厚的歷史感為基調、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創作群體,延續了河南文學事業的輝煌。中原大地,孕育無數奇山秀水,鑄就燦爛輝煌文明,此次邀請全國文壇大家來河南走走、看看,希望通過采風考察,感受河南、書寫河南,把一個不斷砥礪奮進、創造奇跡、日新月異的新河南展示給世人、展示給世界。
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芳草》雜志主編、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代表來豫作家表示,在如今的大時代,文學的責任重大,文學有地域但沒有地界,作家們應該經常到各地走走,把視野、胸懷打開,帶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出好作品,中原大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一定能給我們新的感受和啟迪。
此次采風團由來自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幾個省份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駿馬獎得主組成。我們隨行采訪了其中5位知名作家,從本期開始為您精彩呈現。
王祥夫,山西大同人。他有著作家、畫家的雙重身份。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云岡畫院院長。文學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杰出作家獎”“趙樹理文學獎” “小說月報百花獎”“上海文學獎”“滇池文學獎”,并屢登“中國小說排行榜”。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三十余部。美術作品曾獲“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獎”“2015年亞洲美術雙年獎”。
王祥夫老師的文字把一件件小事敘述的津津有道,有滋有味,直逼人性中最柔軟、最動情的那部分。他說,作家應該既是植物而同時又是動物,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這個時代的風霜雨露。
記者:請您談談您對河南的印象。
王祥夫:我每次來到這里都會發現它新的變化,但是它骨子里來自歷史的厚重感是不變的。當你的腳步一踏上這片土地,就有一種瞬間走進歷史的感覺。而相比較去上海、深圳、廣州這些城市,那里就太現代了。這里會讓我們想起我們的先人,想起我們的傳統,想起我們的文化。
記者:作為一個有著作家和畫家雙重身份的人,您認為美術創作與文學創作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共通點是什么?
王祥夫:共通點就是互相影響,比如說短篇小說在寫作中既要空靈又要點到主題,如同山水畫一樣,山水畫不能畫“死”了,需要留出大量的空白。空白就是云、空白就是水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空白需要留出來,不能太滿了。畫山水是這樣,寫小說也是這樣。寫小說的時候如果把所有的東西都告訴讀者了,那小說就寫爛了。
記者:您常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您為何對自己要求如此嚴格?
王祥夫:我寫起東西畫起畫來就高興,這是一種習慣。我認為人活著就要做事情,得有計劃。今年我準備創作一到兩部長篇小說,內容方面還是選擇貼近生活的素材,寫農村、寫平民百姓的生活。
記者:您曾經說過寫小說要避免煽情,請您就此談談如何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您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祥夫:最重要的是世道人心,面對底層生活、面對現實生活、面對整個社會,第一要有同情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第二要有正義感,如果沒有正義感,不明是非對錯,還怎么當作家呢!最后還有要有斗爭性,與社會上令人憤怒的現象做斗爭,與腐敗丑惡做斗爭,決不妥協。我一直都是按照這三點來創作的。作家的創作并不是說寫個故事就行,形而下是故事,形而上是思想與靈魂。
記者:您認為是什么決定著作家寫作的高度和創作生命的長度呢?
王祥夫:作家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依學歷而論的。我在大學里教書,教寫作、文學概論、現當代文學,但似乎沒有能通過認真聽老師的寫作課就會寫作的學生。我認為一個好作家的修養是綜合的,就好比一個好的京劇演員,他是唱生的但他還必須要會反串,生旦凈末丑都能唱。好的作家是既能寫小說又能寫散文。一位優秀的作家他的修養必然是綜合的。對一般人來說一些經歷,有的是痛苦的,有的是喜悅的,有的是幸福的,有的是悲傷的,但對于作家來說任何經歷對他而言都是財富。經歷和閱歷特別重要,一個人生長的環境,以后會進入他的小說和散文。然后他的家庭、教養、學校受到的教育、讀過的書這些綜合起來的一切都對他的創作產生影響。
記者:您覺得現在涌現出來的青年作家他們的水平怎么樣?
王祥夫:我和一些80后、90后們關系很好。我剛剛出了一本小說集《金屬脖套》,請一位90后作家為我寫序,我對他說,以你的90之言看看我們50之后的小說,你肯定有新的感受。我覺得文學與年齡沒有隔膜,現在很多網絡青年作家會受網絡語言的影響,但相信他們以后慢慢就會變得走向經典了。
記者:您覺得當代作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王祥夫:麻木不仁!現在普遍的麻木不仁。作為一個作家要對社會有責任心和責任感。
記者:您是如何獲取創作素材的?
王祥夫:我即使一個人靜靜地待在一個地方,比如花園,比如浴室,比如醫院,比如會場,我都會有所得。我會觀察周圍的人們在做些什么,他們彎腰或他們站起,他們爭吵或曖昧,我會從素描般的體味中得到充實和樂趣。我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是我心中一場戲的某一角色,我也介入其中,同時我也在靜靜觀看,是兩個我的同時進行式。訓練是內心的,不是坐在那里用紙和筆一邊寫一邊思考的練習。作家應該既是植物而同時又是動物,說貼近生活好像不那么準確,是植根,植根在那一片土地上,感受這個時代的風霜雨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