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芳
【摘要】圖畫是一種形象、具體的語言,它簡潔、明了,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同時畫圖讓學生實現了數形的轉換,發展了學生的智力,讓學生把“外化”的文字“內化”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畫圖;數學;幫助學生
數學語言是抽象的,而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是形象的,這就產生了矛盾,而我們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解決這種矛盾的.我認為要解決這種矛盾,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畫圖.在數學學習中,畫圖可以輕松、愉快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數量關系,還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筆者就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圖畫可以使數學語言生動
數學語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點,而畫圖不失為化解降低難點的好方法.它能使數學語言“活”了起來.比如,“一條繩子剪斷一半后,再剪掉剩下的一半,還剩2米,原來這條繩子有多少米?”這里有兩個“一半”,要怎么去引導學生弄清楚呢?如果這時單靠教師在講臺上大費口舌,講得天花亂墜,學生還不一定會明白,所以這種情況下,“畫圖”是最為理智的選擇.
圖畫完后可以讓學生對照線段圖,說說兩個“一半”一樣嗎?學生這時就能回答出來“不一樣”.教師可以繼續追問,“那么2米指的是什么?”“剩下的一半的一半”.“從這條線段我們可以看出這條繩子有幾個一半的一半?請你們認真地數一數.”“有4個.”(學生通過觀察是能夠說出來的).圖畫的作用是我們用再生動的語言也無法比擬的,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好好多利用.
二、圖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圖畫猶如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的學生,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探索.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上冊中“角的認識”,“角”的認知如果單純從語言上進行描述,會顯得抽象,難懂,可以從生活中選擇一些圖片,制作成課件,引導學生觀察,這樣學生會顯得特別投入,接著可以引導他們認真看圖,一邊看,一邊概括出這些角的特點是什么?(一個頂點,兩條邊.)然后根據角的特點讓他們再去尋找生活中的角.最后再進行回放,他們會看得入了神,這樣,什么是“角”已經深深地住進了他們的腦海里了.這種經過從具體-抽象-具體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牢牢地掌握知識點,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圖畫可以幫助學生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擾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較為具體,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早已形成一種定式,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當出現有多余信息干擾時的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有15人要去爬山,現在來了9人,有4個是男生.還有幾人沒來?學生剛開始會不知所措,不知從哪里入手?這時我們指導學生根據數學信息來畫圖,學生就會頓時明朗起來.圖畫如,
要來爬山的人數,15人:○○○○○○○○○○○○○○
已經來了,9人:○○○○○○○○○
男生的人數,4個:▲▲▲▲
要解決的問題是:還有幾人沒來?
圖畫完后,指導學生說清為什么4個與15個、9個的符號不一樣?學生看著圖自然能夠說出4個指的是男生的個數,是屬于從性別角度來劃分的,而15與9指的是要爬山與來爬山的人數,他們與“爬山”這個行動有關,只是來與沒來的區別,兩者劃分標準明顯不同,所以不要用同一種符號,這樣可以區別開來.這樣就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有臺階可以爬.這種畫圖的方法就能讓學生選擇哪些是有關聯的信息,哪些是多余的、干擾的信息.從而寫出正確的算式:15-9=6(人).
四、畫圖法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
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有些較為復雜.尤其是遇到用兩步解決的數學問題.如小明買了3斤蘋果,付了20元,找回2元,每斤蘋果多少錢?有些學生一看到這題,想都沒想,立刻寫上20÷3,還有甚者怎么做呢?先算2+3=5再算20÷5=4(元),究其緣由,是數量關系弄不清楚,3指的是什么,20與2指的又是什么,都搞不清.這時可以通過畫圖:
這樣就能明顯地看出20元并非是3斤蘋果的總價錢,是3斤蘋果的總價錢與2元之和,求每斤蘋果多少錢就是求單價是多少?單價=總價÷數量,3斤蘋果的總價錢題目中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要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算出3斤蘋果的總價是多少?也就是20-2=18(元),總價已經算出,再根據上面的公式,就可以算出單價了,18÷3=6(元),然后可以再進行驗算,看看解答是否正確,就可以回答了.
總之,“畫圖”策略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加引導,適時滲透,使學生掌握“畫圖策略”的數學技能,逐漸具有應用有效策略的自覺性,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增強學生的思考力、理解力以及創造力,提高靈活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