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汶蔚
【摘要】由于中考的壓力,目前初中數學學業的教學目的過于功利化、短視化,“做”題多、“問”題少;學得苦、忘得快;與教育是要提高人的素質這一宗旨越行越遠.這些問題如不及時予以解決,那么師生將面臨繁重而低效的教與學,初中數學教育對人的素質養成功效更無從顯現.本文將從構建“反思”型課堂出發,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反思型課堂;教學效益;興趣
隨著新課標的深化,大多數教師已認識到教與學之間的重要制約關系,但在實際操作上還需要改進的有:首先,有些教師教學形式的設計出發點沒有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和愿望出發,導致教與學脫節;其次,教師的教法沒有充分體現啟發式的指導思想,沒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再次,還沒有注重教法和學法的相互轉化,用教法引導學法,用學法促進教法,加強施教過程中學法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能.
創新和優化教學形式,才能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益.高效數學教學=進行高立意的教學設計+組織高認知的思維活動+營造高情意的學習氛圍.以“反思”型課堂為例,所謂“反思”型課堂就是基于要求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總結、提高而設置的課型.“反思”型課堂能充分發揮教師組織引導、激發思維、有效評價的作用,也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學生個體和群體資源,引導他們在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比如,目前很多數學中考題都來源于教材的改編或拓展,這樣一來比較公平,公正,不會受經濟,地區等因素影響,因為教材對于人人來講都是熟知的;同時也是為了鼓勵教師多研究教材,讓數學教學回歸本源、本質.那可以以有關正多邊形的折紙為例進行討論如何構建“反思”型課堂.
問題1 只用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能折出一個正方形嗎?
學生都覺得很簡單,分別拿起手中的長方形紙片,想都不想折出圖形把多余的紙片撕掉,就得到正方形ABCD.
問題2 你能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折出正三角形嗎?
很多學生此時茫然不知所措,大家不約而同地看起了教材,想在教材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仿照教材的做法進行了折疊.
師:為什么這樣折出來的三角形ABO是個等邊三角形呢?
生1:因為OA由AD折疊而來,OA=AD,同理OB=CB,ABCD是正方形,AB=AD=CB,所以OA=AB=OB.即三角形OAB是個正三角形.
生2:因為EF垂直平分AB,OA=OB,AO=2AF,所以∠AOF=30°(利用30°角所對的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的逆定理),所以∠OAF=60°,有一個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師:這名同學巧妙地應用了“30°角所對的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的逆定理”,在解題中經常用到,回答得非常好!
點評:折紙問題是數學中典型的實驗操作型問題,這樣的題材有利于學生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符合新教材的理念.教師創設的課堂氛圍自由、民主,學生樂于回答.正因為這些想法來自于學生,所以也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一題多解,開拓了學生思維.
師:此時出現了很多角,你都能求嗎?請求出∠DAG,∠EGO的度數.
生3:由剛才可以知道∠OAB=60°,所以∠DAO=30°,因為AG是折痕,所以∠DAG=12∠DAO=15°
師總結:折疊圖三大關鍵詞:線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平分線(折痕所在直線是對應點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在解決折疊問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隱含的信息.
只有創新和優化復習形式,才能提升數學復習的效益.在這節課中,教師從一個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入手,層次低,切入口大,似乎人人都能做,但又做不全,已經激發了一部分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渴望,此后又陳題“新”做,“拓寬基礎”,挖掘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使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模型給出后提供一個變式讓其繼續思考,讓學生站在更高層次理解問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課堂沒有“注入式”“滿堂灌”的教法,更重要的是沒有教師包講,也沒有成為他展示自己解題“高難動作”的“絕活表演”,而是注重生本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教師的點撥下自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索活動中實現創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華,體驗解決問題之后的成功喜悅.
總之,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新課程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師在平常備課時就有意識地滲透有效教學理念,讓這種理念作為我們人生最高的教育理想與我們終生相伴,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常態教學的基于有效教學的反思,逐漸使有效教學深入骨髓,也正因為如此,加速了教師自身發展和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曹茂泰.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個問題[J].教育管理,1997(1):21-22.
[2]盧康.努力增加課堂有效教學時間[N].教育導報,2001-07-11.
[3]王培德.專題復習課的模式建構初探[J].中國數學教育,2014(4):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