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昕暉
【摘要】中職新教材依據“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理論,在“問題探究—新知講解—思考交流—問題解決”的教學環節,積極為學生創設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發展學生不斷建構的認知過程,激活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和問題意識,強化數學的實用性,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新教材;建構知識;環境;創設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我省職業學校新編教材已使用一年,改編后的數學教材,突破了以往“定義—定理—證明”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拘泥于嚴格的演繹推理,從具體的生活實例進行“探究”引入課題,導出相關概念;關注學生的直覺感受和已有經驗,并把它們提升到數學理論的高度,挖掘“思考交流”的深度,使學生真正知識內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充分利用“問題解決”強化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新教材通過“問題探究—學習新知—思考交流—問題解決”環節,積極為學生創設這種學習環境,讓師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協作學習,學生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形成對新知識的認知結構.
下面,就新教材如何創設建構知識的環境談幾點認識.
一、以“問題探究”為契機,為學生創設學習數學的問題情境
新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創設問題情境,建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通過“問題探究”的“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做好引入新知的鋪墊,讓學生充滿樂趣地參與到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維訓練活動中,如,向量知識的引入,就從探究“路程”和“位移”這兩個概念入手,讓學生思考在400米跑步到達終點時,他所跑的“路程”是什么?所發生的“位移”是什么?學生在“路程”和“位移”這兩個概念的辨析中,理清這兩個概念的異同,發現生活中除了“數量”外,還存在著諸多像“位移”這樣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產生探求、了解它們的濃厚興趣,進而激發學習向量知識的欲望,為學習向量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教育家說的“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氣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這種良好和諧的自主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獲取數學知識.
二、以“思考交流”為平臺,為學生創設知識內化的環境
新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刻意設計了“思考交流”這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因為中職生是一個基礎知識薄弱的群體,對新知識理解感悟力欠缺,僅靠一遍的“新知講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達不到教學要求的.而“思考交流”給學生打造了這個再次強化知識的平臺.在學習新知后,針對學生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理解不清的現象,在“思考交流”環節設計了一些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通過討論交流,辨明是非,理清概念,推進學習進程.如,在學習數列的定義后,提出如下的思考問題:(1)數列1,2,3,4,5與數列5,4,3,2,1是同一個數列嗎?(2)數列是函數嗎?如果是,它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是什么?在學習函數的解析式后,提出思考問題:y=1是函數嗎?它的自變量在哪兒?它的圖像是什么?在向量加法知識學習后,提出問題: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能求出共線向量的和向量嗎?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有什么區別與聯系?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辨析,完成對知識的內化,突出了重點知識,破解了難點知識.“思考交流”環節,還活躍了教學氣氛,增強了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機會,使學生在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
三、以“問題解決”為工具,創設學生的意義建構環境
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是知識的意義建構,意義建構是靠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和外界環境的作用都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而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意義建構的重要部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解決中學會探索,學會創新.如,二次函數知識的“問題解決”環節,針對學生喜歡阿根廷著名足球明星梅西的心理,教材設計了如下問題: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賽中,阿根廷隊10號隊員梅西從球門正前方15 m處挑射,球的飛行方向正對球門,假設該球沿拋物線飛行,即球的高度y(m)與球的水平飛行距離x(m)之間滿足二次函數關系,且已知當x=5時y=6,當x=7時y=7,球門橫梁高2.5 m,若球在飛行過程中無人阻擋,梅西此次射門能否進球?此問題以學生熱愛的足球為契機,吸引著“足球迷”們必須學會運算,才能得到是否進球的結果,使學生既訓練了解題能力,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充分體驗應用數學的快樂,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新教材對創設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推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師生交流溝通的協作機會,有著重要意義.我們要依托新教材,把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努力弘揚主體,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在學生的學習發展中,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培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及運用,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錦化,孟慶華,史達清,等.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8-21.
[2]薛國鳳,王亞暉.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