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萍
【摘要】課堂討論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新型的學習方式,本文結合平常的教學在探討課堂討論有效策略時提出一些個人的思考,使討論更自然、更有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討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了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學習,能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課堂討論便成了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課堂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主動參與學習,以探究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真正的課堂討論是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師生共同的思想碰撞和共鳴.討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如果運用得當、合理,課堂就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舞臺,成為學生積極思維、閃現智慧靈感的場所,課堂也將更加開放而富有活力.
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把握課堂討論策略,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呢?下面淺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一、弄清課堂討論的目的
在教學中,并不是為討論而討論,有著明確的目的討論,才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在組織每次討論之前,應當首先明確這次討論的目的是什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討論主要有以下三個作用:(1)交流展示原有認知,暴露學生前概念;(2)交流對問題的認識,討論解決方案;(3)交流實踐結果,得出結論,不同目的的討論,在組織、形式、時間上都有所不同.如我在教學“小數認識”這一課時,當題目中的4分米、5分米要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當學生得出410米、510米后,對照書本看到書上寫的卻是0.4米、0.5米.我讓學生進行討論:書上為什么這樣寫?書上寫錯了嗎?這時學生的討論就能充分展示學生原有的對小數的認識,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有關前概念,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這種討論時間宜短,討論小組的人數宜少,一般同桌兩人即可.對爭論應及時制止,不必要太在乎理由.這節課,在學完整數部分是零的小數后,我出示情境,讓學生討論如何表示整數部分不是零的小數.這里學生需要利用剛剛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應給予充分的討論時間,討論小組的人數可增加到4人左右.同時強調不但要討論出結果,更要說清楚理由.對部分學生出現的爭論現象,教師不必太多干涉,使學生有充分的空間,自主解決問題,真正達到討論的目的.
甚至于有時候有些課堂討論是不會有正確結果的,教師更要明白討論的目的,這樣才不會使討論尚未完成或還沒有展開就草草收場,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討論成為形式.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在引導完圓有面積之后,我布置學生討論.其實除非學生學過,很少有學生可以想到分割圓的方法,看上去討論不會有結果,白白浪費時間,但是讓學生的討論目的是,充分的討論可以使學生記起以前學過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推導之間的互化.當討論后再來演示“化圓為方”學生就覺得順理成章了.
二、把握課堂討論的契機
課堂討論需要有實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篩選問題,同時,討論還要注意把握契機.
(一)在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處組織討論
在學習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內容時,組織學生討論是很有價值的.例如,在教學了“認識加法和減法”后,筆者出示6+0=,6-0=;6-1=,6+1=;….讓學生討論:每一組上下兩題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計算時要特別注意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得出運算符號兩邊的數一樣,但由于運算符號的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因此,要使計算準確,就必須看清運算符號.這樣的討論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必要,能有效地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
(二)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組織討論
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對于這些問題或困難,學生通過討論,往往能有效解決.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后,筆者出示了43-9=?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計算出結果?結果,有的學生說把43分成33和10,用10減去9;有的學生說把43分成30和13,用13減去9,等等.通過同學之間的爭論、交流以及最后教師的總結,學生就有效掌握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樣既避免學生思維的定式,培養了其思維的靈活性,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調動了探究的積極性,同時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在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組織討論
在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盡管教師反復強調,但學生在理解或運用時仍然會出錯.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討論,就可以減少錯誤的產生.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學生在計算中比較容易出錯,即個位相加滿十,忘記向十位進一.在教學中,讓學生認真討論個位加個位滿十后,必須要向十位進一的道理,這樣使學生對這個問題就有了較深刻的印象,從而減少了忘記向十位進一的錯誤發生.
(四)在發現和概括規律時組織討論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要概括學習內容、發現規律時,就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使之參與總結過程,鍛煉思維.如第一冊的整理加法表,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后討論:豎著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橫著看呢?斜著看呢?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適的算式嗎?學生們分組討論,不僅找到相鄰兩算式間的關系,感受到函數思想的滲透,而且通過集中交流,互相啟發討論,很快就找到了排列規律,這樣,學生就能又對又快地填寫空格里的其他算式了,培養了有序觀察、探索規律的能力.
三、課堂討論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組建好討論小組
在教學中,各種不同的討論形式應根據要解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學內容、實際情況等的不同進行靈活運用.一般有如下幾種形式:
1.同桌討論:一般用于不太復雜的討論,如就單獨某個問題的討論.
2.小組討論:用于解決難度稍大一些的問題,在討論中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3.全班討論:一般用于解決重點、復雜或較難理解的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
(二)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討論前的獨立思考對提高討論的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經過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才會有自己的見解,才會有話可說.如果教師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一定會茫然無序,無話可談.
(三)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
課堂中需討論的地方多是重難點或拓寬思路、培養能力的問題,如果討論時間太短,多數學生是得不出結論的,而且由于沒有充足的討論時間,不同的意見就不能充分發表,就不能引起爭論.如此,就會導致討論流于形式.
(四)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
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鼓勵其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結果正確與否,都要大膽說出來,可以直接說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說出思考過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其解題能力.其次,要鼓勵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當思考一個問題思維受阻時,要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請同學們幫助檢查出錯的原因,然后通過大家共同討論來解決問題.
(五)討論時教師適時參與討論
學生在討論時,課堂的重心會轉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該干什么?很少有人研究.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在準備下一步教學,有的教師站在講臺上看著學生討論,有些教師到處看學生討論.其實,我認為教師最好的方法是也積極地投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并及時發揮引導作用.我們知道,學生在討論時氣氛活躍,學生心情往往比較放松,說的也比較多,而師生間的交流也更加平等和輕松.這時教師如果也參與討論,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在后面的教學中更有針對性,要知道學生有著我們無法預判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教師能及時引導學生,避免部分學生的討論走題.當然,教師還要組織課堂,不能像學生那樣,但如果因此,白白浪費了師生交流的好機會,就太可惜了.
總之,課堂討論組織得好,能夠使師生關系融洽,能讓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教學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對有創意的發言要及時表揚,對錯誤的發言要引導大家共同幫助,切不可潑冷水.同時,教師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討論方法,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討論的樂趣,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討論習慣.
【參考文獻】
[1]周曉麗.數學課堂教學過程評價中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1.
[2]李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7(8):147-148.
[3]魏延明.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學周刊,2017(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