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馨
摘要:植根于譯者培訓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以目的論為核心,強調譯文的目的和預期功能是翻譯活動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主張翻譯教學實行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為翻譯教學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模型。本文回顧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主要內容,探討了該理論對翻譯教學的指導作用,提出在翻譯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職業意識,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翻譯教學;目的論
一、引言
在我國,目前有很多外語院校承擔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的任務。這些院校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翻譯課,培養目標是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翻譯技能,切實提高翻譯能力,畢業后能夠勝任各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翻譯工作,從而滿足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中國對高水平翻譯人才的需求。然而,當下許多高校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距離達到這一目標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因之一在于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依舊占主導地位。常見的教學流程為:教師以句子或段落為單位講授翻譯技巧,然后布置相關練習讓學生熟悉所學的技巧并對學生的譯文進行糾錯式地點評,最后提供一篇參考譯文。這種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脫離了真實的翻譯情境,使學生難以建立對翻譯的正確認識,仍將翻譯視為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字轉換,學生的視野因此局限在微觀層面。此外,傳統的翻譯教學中譯文評價多采用“信達雅”或“忠實、通順”等泛泛的標準,往往令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發揮,翻譯水平也很難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改革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已迫在眉睫。植根于翻譯教學與實踐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翻譯教學有很大的啟示,本文從該理論入手,探討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有效途徑。
二、理論概述
1971年,德國學者萊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一書中首次提出翻譯功能論,并將譯文是否實現其在特定翻譯情境下的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建立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雛形。此后,萊斯的學生弗米爾發展了這一學說,提出了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重要理論——“目的論”。目的論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應當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來決定。弗米爾還指出,譯者若想達到翻譯行為的目的,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及交際需要,從而使譯文能被譯入語讀者理解并接受。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翻譯研究界的領袖人物諾德在《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一書中全面介紹了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同時提出“功能加忠誠”理論,這里的忠誠是強調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的環境及讀者負責,其目的是為解決翻譯中的激進功能主義問題,防止譯者為所欲為。諾德提出的這一理論著眼于譯者培訓,其核心概念包括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與層次化,諾德認為這三方面是功能派翻譯理論對譯者培訓最具應用價值的部分。
與傳統的等值觀相比,功能派翻譯理論注重的不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而是強調以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為目的,譯者應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結合各語境因素來決定最佳的翻譯方法或策略。該理論打破了傳統上直譯與意譯的二元對立模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為翻譯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英語專業的筆譯教學也可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三、功能派翻譯理論對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啟示
(一)糾正學生對翻譯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傳統的翻譯教學往往以單詞、句子或段落的翻譯為例講解具體的翻譯技巧,忽視了除語言層面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翻譯產生的影響,這導致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對翻譯缺乏正確的認識,仍持有“懂外語就能做翻譯”的觀點,將翻譯簡單地理解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還有一部分學生則將翻譯課當作技能訓練課,認為只要掌握了一系列翻譯技巧將來就可以勝任翻譯工作。
功能派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行為,這要求譯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文化差異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去認識翻譯行為,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概況和英美社會與文化,探討文化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幫助學生了解譯者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受傳統翻譯教學的影響,學生往往將翻譯視作一種孤立的行為,認為翻譯的目的就是得到譯文成果。由于課堂教學很少提供翻譯職業的相關信息,很多有意從事翻譯工作的畢業生對翻譯這門職業缺乏清晰的認識,對譯者的職業素質和角色定位了解不足,導致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之間得不到很好的銜接。
功能派翻譯理論認為,翻譯不是孤立的語言轉換活動,而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這個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包括翻譯的發起人、委托人、譯者、原作者、譯文讀者等等,譯者是為幫助實現整個活動的目標而翻譯,在其中起到橋梁的作用,要做到雙向負責,既要忠誠于原作者,又要對翻譯委托人和譯文讀者負責。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需要具備的能力與職業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努力拓寬知識面,通過翻譯工作坊等練習形式鍛煉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重視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三)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翻譯課堂上,教師布置的練習大多脫離交際環境,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思考局限在對詞句或語法結構的推敲上面,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功能派翻譯理論主張實行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認為翻譯的過程是首先明確譯文的預期功能,然后對原文進行分析,最后對翻譯問題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問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按照這一思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模擬真實情境,充當翻譯發起人和委托人,學生的角色則轉變為譯者,教師為學生提供翻譯綱要。“翻譯綱要”是指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所含信息包括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譯文目的或出版譯文的動機。翻譯綱要可以幫助學生從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翻譯行為,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譯者角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明確了翻譯綱要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原文進行分析。根據諾德的觀點,原文分析包括對文外因素和文內因素的分析。文外因素指信息發送者及其意圖、接受者、媒介、交際時間、交際地點、交際動機、文本功能等因素,文內因素指詞匯、句子、段落等方面。原文分析應從宏觀到微觀,從語用層面到語言層面。結束了原文分析,接下來是對翻譯問題的分析。翻譯問題可以分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在對翻譯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譯者可以對信息的取舍及調整做出判斷,根據不同的翻譯問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在翻譯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原文和翻譯問題的分析,在這個環節可以結合具體的問題講解一些翻譯技巧,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種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展示了翻譯的基本思路,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譯者角色和翻譯行為的理解。endprint
(四)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改革譯文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傳統的翻譯教學中,譯文評價的標尺是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學生將參考譯文視為“標準答案”,評價譯文的過程似乎成為了糾錯的過程,這種方式很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
諾德指出,在評價學生作業時,不要首先盯著語法錯誤而忽視其他因素,要看譯文在整體上是否能滿足翻譯綱要所要求的功能,對滿足預期功能來說是否適當,應該以翻譯策略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翻譯目的作為評價譯作的標尺。“適當”是就翻譯目的而言的,追求的是翻譯適應翻譯目的和目的語國家的語境,鑒于每項翻譯任務都有特定目的和使用譯文的語境,“適當”作為標準并不是完全統一的,因此是動態的(王京平,2008:8)。
這一評價標準對學生而言更具可操作性。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功能性的評價方法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來展開翻譯批評。先從整體上考察譯文在目標語環境中是否實現了其預期功能和目的,再看譯文是否符合目的語的文體規范,是否考慮到文化差異,篇章是否連貫,最后看譯文是否存在語法錯誤,詞語的理解和表達是否準確。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結合翻譯綱要互評譯文,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共同修改譯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功能派翻譯理論把翻譯活動列入跨文化交際的范疇,更全面地考察翻譯過程涉及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影響,改革了譯文的評價標準和方法,為翻譯教學提供了一個更具有操作性的理論模型。將功能派翻譯理論應用于翻譯教學,不僅有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也有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京平.新德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楊文革,賈一誠.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2(3):113-116.
[4]陶友蘭.翻譯專業筆譯教學的功能主義模式探討[J].上海翻譯,2010(2):43-47.
編輯/呂秀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