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秀靜
摘 要:通過實驗探究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它的受力特點,自主構建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體系。再通過設計自行車的擋泥板,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探究;構建;發展;開放式教學
“曲線運動”是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1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曲線運動的定義、物體做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及其條件。它是繼必修1牛頓運動定律之后,對運動和力關系的進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時為后面學習平拋、圓周運動等復雜的曲線運動奠定了基礎,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設計理念
設計充分體現了“開放”的教學理念,采用了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思考、討論—教師引導分析—學生在情境中逐步完成知識構建的教學步驟。然后通過自行車擋泥板的設計,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由于現實生活中有大量學生熟悉的曲線運動的實例,因此在創設整節課的情境時,主要利用生活中曲線運動的情景,這樣可以縮短物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學生對物理、對科學的親近感。
二、教學程序
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主要學習的是直線運動。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直線運動外,還有另外一大類運動,這就是曲線運動。
視頻播放:貝克漢姆腳下的貝氏弧線。
教師:這就是著名的貝氏弧線,貝克漢姆腳下擁有全世界最完美的弧線,而這道美妙的弧線也早已成為綠茵場上最具殺傷力的致命武器。請大家再舉出一些曲線運動的例子。
學生:投出的籃球在空中的運動、過山車的運動、飛機的飛行表演……
1.開放性的質疑
教師:現在我們想進一步了解曲線運動,你還想知道有關曲線運動的什么呢?
學生:我們還想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受力情況、運動軌跡……
教師:今天,我們先來探究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它的受力特點。請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小組內討論、交流,看看如何通過實驗探究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它的受力特點。
2.開放性的探究
學生小組活動: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商討實驗步驟、一起實驗探究。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生的實驗過程,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
小組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在小組代表匯報探究的成果時,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已經持有的觀點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學生現有的探究成果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構建起新的知識經驗。
3.開放性的構建
學生:通過剛才的探究以及分析,我們知道了:曲線運動某點的速度方向沿該點的切線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教師:對于剛剛的探究、匯報,有沒有同學需要補充或進一步說明的?
學生:剛剛在探究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時,我們用的實驗探究法,其實還可以利用數學方法從理論角度分析得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教師:例如,質點沿曲線從A運動到B,如何確定A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呢?
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滲透極限思想,由平均速度演變成瞬時速度。
學生:根據剛才的探究,我已經知道了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沿切線方向,且不斷變化的,可是,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到底會不會發生變化呢?
教師: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那么,你打算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探究,也可以鼓勵學生課后注意觀察,汽車司機在轉彎時,速度計的示數是否發生變化。
4.開放性的發展
視頻展示一輛學生中最為流行的山地車。
教師:這是一款男同學最為鐘愛的山地車,騎上它帥、酷、有型。可是雨雪天氣騎著它時,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煩惱呢?
學生:雨雪天氣騎著這樣的山地車,后背上會滿是泥點。
教師:我們為這輛車設計什么樣的擋泥板,就能夠解決我們的煩惱呢?
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討論、交流、設計,展示小組的設計圖。
教師:大家在設計擋泥板時,不僅考慮到了車速、車的高度,甚至還考慮了人的身高等因素對擋泥板設計的影響,很全面,非常好!大家課后可以去注意觀察我們身邊不同的自行車,看看它們的擋泥板是怎么設計的,使用中有沒有什么弊端,如果有,說說你想怎么改進。
三、教后反思
從學生的課堂反應來看,當我們給了學生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計劃和對產品進行自我完善的空間和時間,很多同學都積極參與到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來,小組同學一起討論、實驗、探究、構建,解放了學生的手、腦、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當然,讓學生靠自己做事比告訴他們做什么、怎么做要難得多。然而,正如皮亞杰所說的,好的總是難的。這樣的課堂不太適合基礎差、學習不夠自覺的學生。這樣的課,課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開放的、是新的,可是后續的練習檢測卻依然是舊的,高考這個無形的指揮棒也仍然是舊的,我們如何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些都有待今后在實施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裴婭婭.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1.
[2]黃建書.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自主構建知識:從兩個探究案例談起[J].中學生物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