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國
一、教后品趣“隱定不定”
筆者在新近的課堂教學中遇到挖掘隱含條件,分析確立兩個不等關系后找出定量答案:
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組”習題9.3第6題(130頁):“把一些書分給幾名同學,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名同學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這些書有多少本?共有多少人?”這個分物問題涉及我國古代的算術類問題“盈不足”。本章中可用不等式組來解決,可是教學中我遇到的狀況是:多數同學經過了幾番深入的思考,還是陷在本問題隱含且必需的那個不等關系的疑團里,容易思維達到:設有x人,以第一個條件不難表示出書的本數為(3x+8),按第二個條件把最后一人分得的書本數表示為(3x+8)-5(x-1),分不到3本當然是指這個量小于3:(3x+8)-5(x-1)<3,進而解得x>5,可是再想,這離我們問題要求的那個確切答案明明還差一個不等關系的限定吶,同學們苦于找尋第二個必要的不等關系,分析與思考抵達瓶頸。
我跟學生作了如下互動:大家怎么來理解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那個學生分不到3本最多幾本?(“最多2本”,學生幾乎都能答上來)最少呢?(“最少1本”“最少0本”,同學的意見有分歧了)“最少0本”好!分不到3本至少0本這是對的,這個問題的關鍵與難處正在這兒,大家想想,題目說“如果前面每名同學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它隱含的信息就是:在最后一人分書之前首先要確保前面的(x-1)人都分到了5本,這就要求書的總數(3x+8)不能少于5(x-1),即(3x+8)≥5(x-1)或者說最后一人分得的書本數不可以是負,至少是0即(3x+8)-5(x-1)≥0進而解得x≤6.5。也就是0≤(3x+8)-5(x-1)<3,這個不等式組的解集是5 我再給學生做遷移訓練時,多數同學已能獨立解決另一相關問題了:“登山前,登山者要將礦泉水瓶分裝在旅行包內帶上山。若每人帶2瓶,則剩余3瓶;若每人帶3瓶,則有一人所帶礦泉水不足2瓶。求登山人數和礦泉水瓶數?!彼麄兊慕獯鹨c是:設登山人數為x,則礦泉水瓶數為2x+3,據題意有不等式組0≤(2x+3)-3(x-1)<2解得4 前一問題的答案是確“定”的,后一變式問題的答案又有兩種“不確定”,它們同出于對題目隱含又必要的不等關系的挖掘后建立的不等式組,并在不等式組的解集里取符合實意的整數解。哇!課堂引導體驗原來還可以嘗趣到“不定含定,定中不定”的哲學意味。 二、教前激趣“東西南北” 若把我塑造的數學“人物形象”推上舞臺,抽象課堂必將生動。學生學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多數學生神態輕松,能否更好理解“公式”的本質內涵,配以“形象”有趣加試看看,我的預期與沖動讓我做了以下嘗試: 多一點想象,造一個形象,九年級孩子們在對比與發現中學習,體會探索與遷移,實現內生成。這樣,嚴謹又抽象的數學學習,會不會因此增添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