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軒梅
摘 要: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走進了課堂。但在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誤入歧途的現象。很多人被這些貌似高大上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反而忽視課堂上一些“本”“真”的東西。因而,主要論述“對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簡單的PPT課件到微課、慕課,無不見證著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運用呢?這個問題不禁引發筆者的思考。
筆者覺得應當尋找信息技術的正確打開方式,只有合理且高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初中英語課堂才能實現課堂目標。正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所指出的:“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背踔杏⒄Z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這就對英語課堂提出了新要求即合理、創造性地創設英語課堂資源。
那么,如何正確打開信息技術這個“魔盒”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際,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對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幾點思考。
一、固本溯源,本末相順
現今課堂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得了一種大病,這種病叫“本末倒置”。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說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也就是說初中英語課堂要先確定本與末,本末沒有倒置,初中英語這一棵大樹自然枝繁葉茂。
那么,什么是初中英語課堂的本與末呢?筆者覺得初中英語課堂內容是“本”,而信息技術運用的圖片、視頻、特效、課件等這些形式都是“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關于“內容和形式”的論述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有些課堂之上大量充斥著圖片、視頻、動畫等,反而忽視了這一堂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有些人說是為了激趣或創設情景,但是學生對這些課件、視頻都應接不暇,更不必說提高教學效果了。比如,筆者曾經聽一位老師上八年級下冊“Unit 5 Topic 1 Section A”這節公開課,上課老師先用一段3分鐘英語小故事的視頻導入新課,接著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又以“How is he/she feeling?”設計了happy,sad,angry,disappointed四個場景,場景中有圖片也有音頻,后面又有聽力、課文對話視頻。筆者感覺這一堂課成為圖片、視頻、音頻等展示課。這種課堂看似如何光鮮、漂亮,其實質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不能濫用信息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課堂的本與末,始終貫徹信息技術是為課堂服務的輔助手段之一的理念。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運用過程中要學會固本溯源,本末相順,這才是其正確的打開方式。
二、去偽存真,返璞歸真
唐代的殷璠在《河岳英靈集序》寫道:“實由主義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人,翕然尊古,有周風雅,再闡今日?!币馑际钦f表面看似華麗的東西其實并不一定是真的,我們應當除掉虛假的、無用的東西,留下真實的、有用的東西。現今有些課堂已經誤入歧途、病入膏盲,有不少老師認為給課堂穿上華麗衣裳就是一堂好課,甚至于有些人認為上課沒有運用多媒體就是死守傳統、不懂得變革。這些想法都是“偽”的東西,假的終究是假的。
用貌似高大上的東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正確地運用。表面上整個課堂搞得五彩繽紛、轟轟烈烈,學生也都活躍參與,但是只要仔細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種假的課堂沒有什么實質性內容,更不用說什么教學效果了。筆者曾聽“Unit 4 Our World Topic 3 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er”這節縣級公開課。上課老師把課件制作的極為華麗,不僅有圖片、動畫,還有《貓和老鼠》等視頻,老師花大量的時間來展示這些內容,學生在被動地接受,結果45分鐘的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最后只能草草收場。
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之,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注重實用性、適用性原則,要去偽存真,返璞歸真,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三、關注學情,注重互動
新課標指出,英語課堂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實現這一總體目標,首先要關注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信息技術是為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提供幫助的工具與手段之一,并不是課堂的全部。所以,信息技術在運用時關注學情,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
總之,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運用過程中,要尋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信息技術要固本溯源,去偽存真,關注學情,注重互動,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