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
摘 要:目前的語文識字課堂,多數教師注重對漢字識字方法的指導和識字量的積累,卻忽視了對漢字文化認識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關注漢字文化內涵,注重分析漢字字義、字形、發展,才能讓學生在他們邁向語文世界時,多一份對語文的深情熱愛和對漢字文化的深刻解讀,也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識字;字形;字義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目前的識字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集中識字、隨文識字、注音識字、字族文識字、字理識字,語文教師要運用科學的識字方法,依據小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但我們在現實調研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只重視識字量的積累和識字方法的傳授,卻忽視了漢字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忽略了對學生文字底蘊感知能力的培養,少了一份識字教學的樂趣與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其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文字體系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其創造的詞匯使得文明能世代傳承,也能讓我們詳盡地記錄生活、表達和傳遞情感。同時,漢字結構也體現出漢民族對世界的認知、看待世界的模式。獨特的文化解讀功能也使得漢字成為一座恢宏的歷史博物館。小學識字教學是學生接觸漢字、認識漢字、了解漢字文化的窗口,教學中在強調識記方法、重視識記量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關注漢字的字形、字義、字能,讓學生從一接觸到漢字時,就在內心播種下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種子。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在重視方法的同時更應著眼于漢字文化內涵的解讀,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對識字教學中重視文化內涵的教學路徑我們做了如下探索:
一、追根溯源,分析字形
漢字最初完全是人們根據對事物形態的模仿和對事物意義的理解而創造的,其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的社會生活樣貌。因此,漢字是繪圖顯意的形義文字,每一個漢字都蘊藏著很深的造字理據,從中也可以窺視當時社會的原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說明古代人在以形顯義、創造漢字時,總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貼近的形體。包括后來的字形的發展演變,也是建立在時代的需要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的基礎上。
尤其是低年級識字以象形字、會意字為主。象形字簡單、直觀地表達了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文字學家唐蘭先生說:“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如“人”字,甲骨文像一個側面站立的人形。“山”,在甲骨文中是對山峰形態的描繪。“女”字,甲骨文像一個反束著胳膊跪著的人形,可以窺見當時女子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子”,在甲骨文中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兩腳被被子包裹起來而手伸出來的樣子。而從、眾、木、林這些字全部是會意字,根據其形態的推測,傳達內涵。低年級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重視漢字字形分析不僅是深入了解漢字文化的第一步,也是變機械記憶為意義識記的途徑之一。
在學生接觸漢字學習時就應有意識地激發其對中國漢字字形分析的興趣。有趣的字形構成不僅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漢字的演變,避免機械記憶,更能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自主識字,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由淺入深,分析字義
漢字的意義是漢字的生命,缺乏意義的識字教學會逐漸變得枯燥而沒有情趣,干癟而沒有文化的厚重;而胡亂賦予意義則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造成學生使用語言的態度不嚴謹、不科學。這些態度都將影響到學生的語文能力。漢字是因義構形的文字,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漢字一直堅持著表意的原則。漢字字形的分析也是為了對漢字字義的理解。同時,對于漢字字義的正確分析全是建立在字形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的。漢字不僅是一種符號,中國文字的奇妙孕育造就了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精微獨到。對漢字字義的詮釋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由于漢字記錄漢語的特殊性,在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占了上風,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但是,無論怎樣變遷,基本的詞素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對于漢語來說,字的意義明晰了,用這個字構成的詞的意義就明確了。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字義,把握漢字造字以及演變的內涵。
三、正視發展、傳承和更新
漢字外形由甲骨文演變為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其趨勢是由穩定到變動,由繁復到簡易,它融匯了古人生活的哲學和智慧,順應著生活的需要和變遷。同時,漢字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一種載體,在人與人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網絡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漢字字義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很多字在發展的過程中脫離了原義,演變出很多完全不同的意義,甚至很多新的字詞被不斷地創造出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合理引導,正視這種變遷,既要把握漢字的本意,也要明白這些演變的意義是漢字發展變化的結果,應正確對待。
識字是學生打開語文世界的鑰匙,這扇門是否被學生積極主動地推開,決定了門外的風景。語文教師應把深厚的文化底蘊澆筑于自己的心中,傳輸到學生的心里,在他們邁向語文世界時,多一份對語文的深情熱愛和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參考文獻:
溫儒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來?[N].中國教育報,2012-9-3.